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对比研究《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关联理论视角
作者:常聪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文化负载词  《牡丹亭》  翻译  比较 
描述:视角对比《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文试图找到最佳关联的翻译。本文的正文主要包括四章。第一章回顾了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包括对关联理论的研究、《牡丹亭》翻译的研究以及文化负载词的研究
昆曲“叶派唱口”的历史传承及传谱唱腔特点研究:以《牡丹亭·
作者:祝薇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昆曲  “叶派唱口”  纳书楹曲谱  传承特征 
描述:文的研究试图通过对叶堂一派七代传人和四代传谱的传承关系进行梳理,进而探寻叶堂一派传人、传谱的特征以及“叶派唱口”的唱腔特点。本文共分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首先对叶堂一派的七代传人(叶堂、钮匪石、金德辉
德国功能主义观照下《牡丹亭》白芝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
作者:韩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英文版本  德国功能主义  翻译策略  词汇分析 
描述:德国功能主义观照下《牡丹亭》白芝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
昆曲《牡丹亭》表演艺术研究:活于字词歌舞间的杜柳人物形象
作者:宦宗洁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柳梦梅 
描述:正仁、汪世瑜等诸位艺术家,再到沈丰英、孔爱萍、张军、俞玖林等知名演员对杜柳形象的再创造。从文学到影像,从影像到舞台,从舞台到演员,试图探究如何更好地塑造杜柳舞台形象以及演员的表演特点。
江西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中钾长石超微结构和结构态的研究
作者:温峻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杂岩体  钾长石  超微结构 
描述:该论文以透射电镜和核磁共振谱仪为主要的手段,对江西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中的钾长石的结构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侵出相的火山岩-霏细碎斑熔岩和侵入相的次火山岩-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
江西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生态学研究 原文下载 原文前1
作者:谢冬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马头山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生活型谱  种间联结 
描述: diversity index)分别为1.9623,1.0231,1.3531)。 通过用Shinnon-Wiener及Simpson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的研究,马头山森林群落的多样性指数(Dsh)介于1.0231
水—岩相互作用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研究:以相山铀矿田为例
作者:邵飞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岩作用  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溶液来源  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  外生地  下水“湍流”运动  铀成矿  成矿模式  相山铀矿田 
描述:过程,流体是贯穿于矿床形成过程中的主要控制因素,水(流体)—岩石相互作用造就了成矿过程。铀成矿作用的研究,以往多是对所观察到的基本地质现象进行归纳和演绎,或是过于偏重分析测试数据的推断,在源—运—聚
江西省马头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攀缘植物研究 原文下载 原文前1
作者:李彦连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马头山自然保护区  攀缘植物  区系分析  垂直绿化  园林用途  药用价值 
描述:初步确认该区共有攀缘植物40科92属222种(包括种下等级)。根据对马头山攀缘植物区系分析的结果,指出本区攀缘植物区系具有以下特征:(1)种类组成丰富,地理成分复杂;(2)区系中热带性地理成分
相山矿田居隆庵铀矿床蚀变研究
作者:张玉燕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相山矿田  居隆庵铀矿床  微脉浸染型铀矿床  蚀变分带  交代作用 
描述:矿评价和深部找盲提供依据。论文在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居隆庵铀矿床的流体作用及蚀变分带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阐明了蚀变围岩的矿物群组成变化及元素的变化规律,取得了一系列
相山矿田西部铀钍矿床的成矿机理研究
作者:孟艳宁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钍的存在形式  钍的成矿温度  Th–Pb年龄  钍成矿机理  相山西部铀钍混合矿床 
描述:的蚀变特征,钍矿物的类型及钍的赋存状态,钍矿化样品的主、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钍成矿期热液流体的成分、温度、盐度、密度等条件,钍矿化的形成时代,成矿过程中流体及矿化物质的来源,以及成岩与成矿过程的差异性,进而探讨热流体在钍矿化过程中的演化过程及钍成矿机理。通过相山矿田西部铀钍混合矿床的蚀变岩石学的研究工作,查明了该地区矿化蚀变的特征:碱交代期发育碳酸盐化、钠长石化,是早期单铀型矿化蚀变;灰绿色水云母、绿泥石化蚀变带的范围最广,但矿化程度不高;晚期紫色萤石化、磷灰石化蚀变,是成矿期与钍成矿关系最密切的蚀变类型。通过大量的薄片观察及电子探针工作总结了该地区钍的赋存状态:①以独立钍矿物形式存在于钍石、铀钍石、方钍石中;②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沥青铀矿、晶质铀矿、铀石、钛铀矿中;③以微量类质同象存在于副矿物磷灰石、锆石、独居石、金红石、磷钇矿中。对蚀变及矿化样品分类统计对比表明,铀钍矿化程度高的样品具以下特征:富CaO、P2O5,贫SiO2;富集稀土元素,特别是重稀土元素,其LREE/HREE值低,轻、重稀土分异度大;富集Zr、Hf、Sm、Y、Yb等高场强元素,亏损Rb、Ba等大离子元素,同时由于矿化样品发育碳酸盐化与萤石化,导致其相对富Sr。矿化过程中形成大量的金属硫化物及副矿物导致相关微量元素的富集。通过对成矿前及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冰点温度的测定,并利用激光拉曼分析法测定其成分,结果表明成矿期流体中的气相成分主要为N2、CH4、H2、CO2等代表地幔物质的气体,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流体,成矿期流体的温度要低于前期成矿的流体温度,钍成矿期的流体温度为190℃200℃,但成矿期流体的盐度要高于前期成矿及成矿后期流体的盐度,而热流体的密度随着时间的演化逐渐变小。采用LA-ICP-MS对钍矿化期的铀钍矿物及钍矿化期伴生的磷灰石进行微区测年,首次获得了相山矿田西部铀钍混合矿床铀钍成矿的Th-Pb年龄97.5Ma,与相山第二期铀成矿的年龄99±6Ma非常接近,表明在这一成矿阶段,铀钍是共沉淀的。结合前人的Rb-Sr、Sm-Nd、Pb同位素研究资料,证明相山矿田火山岩-次火山岩主要是下地壳及基底早元古代-中元古代变质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同时也有地幔岩浆活动的参与,而铀、钍成矿期的萤石中的Sm-Nd同位素证据及铀、钍成矿期萤石中流体包裹体的成分表明,成矿热液中有地幔流体的成分。矿化样品中的U、Th等不相容元素的含量均远大于正常地壳及地幔中的不相容元素。来自地幔的碱性热液流体含有丰富的矿化剂(CO2、CO、CH4、H2S、H2等),可以加强热液与围岩中物质运移的微循环,萃取围岩中的不相容元素,同时在深部地幔流体上升过程中,地幔流体本身的演化过程也是富集铀、钍及稀土等不相容元素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富含U、Th及REE的成矿热液。热流体运移过程中,温度、盐度、成分他及PH值的变化,是铀钍分离成矿的重要条件。碱性富CO2的热液,有利于U的络合迁移,但不利于Th的络合迁移;而酸性热液在富F-离子的情况下,钍、铀可以与之形成络合物迁移,形成铀钍共沉淀,使铀钍混合矿化与早期单铀型矿化分离;同时富F-的热液流体增大了硅酸盐在水溶液及流体相中的溶解度,导致萤石化的矿样中磷灰石颗粒边缘生长了大量自形的钍石,而不是方钍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