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从《周礼》看王室的家庭教育
作者:吴玮娟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家庭教育  王室子弟 
描述:代学者的重视。自先秦诸子始,对周代王室家庭教育的研究已层出不穷,为各朝君主王室家教起着借鉴作用。通过王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加深对周代家庭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为我国现阶段家庭教育的研究提供
方苞的《禮》學研究
作者:劉康威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方苞   經學   禮學   官   解經方法   辨偽方法 
描述:於《禮》與《春秋》。而欲了解方苞之學,首先應探究其經學。而本文則探討方苞的《禮》學。方苞以《禮》應稱為《官》,而其相關著作有《官辨》、《官集注》、《官析疑》、《官餘論》(已亡佚
官成书时代考
作者:葛志毅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时代考 
描述:官成书时代考
陆九渊心学思想探微:以陆交往为线索
作者:丁国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朱熹  交往  本心   
描述:之会,陆九渊与朱熹首次相识,彼此间切磋学问,陆氏之和诗直贯孟子之真生命,表达其“本心”思想以及直契本心之易简工夫;通过解“九卦序”更是提出了一条“使君子身修而天下治”的“易”学工夫进路: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在本心从呈现到扩充再到成己成物的过程中,君子以达身修之效,进而建平治天下之功。 南康之会,象山以“辨志”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以明自身学术为儒门正宗,同时辨明求道之方向,肃清学者之私欲,尽显心学入门之要;论及为学之病,陆九渊认为当时求学者之观点皆不能见道,皆是虚见虚说,而且这些虚说虚见对学者求道没有任何的帮助,甚至可能成为学者求道路上的阻碍,荧惑学者,故力辟之,以期学者能迷途知返,直契本心;在此期间与朱子讨论告子相关思想时,象山以为告子是孔门别派,其最终的途径虽能通向圣人之域,但是这种由外而内的方式却显得极为不自然。他赞扬告子的行为引起了朱子的极大不满。并在“义外”问题上和朱子再起分歧,在陆九渊看来,“义”是一种道德情感,它应该是由人内心自然生发而形成,任何外在因素的介入都在破坏“义”的内在性,虽然人的行为会符合道德规范,但是符合“义”的要求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义”,以致于朱子斥其为告子。 书信是陆九渊与朱熹交往中十分重要的媒介,这些信件承载这两人的思想以及思想的碰撞。他们通过书信相互切磋学问、慰问对方的境况、讨论政治问题(如陆九渊的轮对奏劄)以及进行“无极太极之辨”,二人各抒己见,表明自己的思想。 概而言之,在一次次的交流中,陆九渊宣传心学思想,同时为自己正名——儒家正宗。他一方面表达其本心功夫论符合“道”,另一方面对朱熹的“道问学”进路进行抨击以彰显自己的思想。
汉至清代《考记》研究和注释史述论稿
作者:张言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考记》  《周礼》  注释 
描述:的最早的科学技术和工艺美术的原始文献,给予高度评价。科技史、工艺美术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学者,以及文物考古专家常常引用《考记》的记载作为其研究课题的必要文献凭证。《考记》的文本晦涩艰深,庶称难读
《周礼·考记》先秦手工业专科词语词汇系统研究
作者:李亚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词语关系  词汇系统  词汇语义学  《周礼·考记》  训诂 
描述:同語言環境中所表示的含義;在《考記》詞語分類整理和詞義訓釋的基礎上,以基于...
汤显祖《花间集》研究
作者:张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花间集》  王学  反思  阐释  主“情” 
描述:花间集》研究进行大致的梳理,明确不同时期的文人对《花间集》的认识及《花间集》所演绎的相应角色,在此基础上对汤显祖《花间集》的生平及思想背景做进一步的探究。第二部分,对汤显祖《花间集》的述论
禮》鄭注“若今”例研究
作者:张鹏飞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禮》注  “若今”例  訓詁方法 
描述:類、制度、風俗等命題之間的發展對應關係。本文從《禮注》中檢錄出116處“若今”例注文逐一進行疏証,並對其被釋語與釋語之間的對應關係進行了初步的探析,揭示出鄭注對“以今釋古”訓詁方法的開先河的貢獻。
禮》官聊叢改
作者:吳土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由禮宗祀官聊改和禮大田官聊改兩篇文章組成,前者改述天子在宗廟中祭享先王的宗祀典禮的官聊事宜,後者改述天子親行的大田典禮的官聊事宜。
孫詒讓《禮》學研究
作者:葉純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孫詒讓  禮注疏  禮三家佚注  禮正義  九旗古義述  禮政要  清代禮學 
描述:林》中的〈徹法考〉、〈聖證論王鄭論昏期異同考〉、〈嘉靖本《禮》鄭注跋〉等文;以及未刊稿《十三經注疏記》中的《禮注疏記》。孫氏研究《禮》,並非偶然,而是來自父親孫衣言對他的期許。孫父畢生遵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