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237)
期刊文章(1220)
学位论文(67)
图书(54)
会议论文(1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477)
地方文献 (68)
才乡教育 (14)
地方风物 (10)
宗教集要 (9)
红色文化 (8)
非遗保护 (5)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3(169)
2012(251)
2011(295)
2009(192)
2008(143)
2005(53)
2004(59)
2001(39)
2000(29)
1986(22)
按来源分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9)
鹅湖月刊(4)
中国道教(3)
中州学刊(3)
世界宗教研究(2)
船山学刊(1)
湘潮(1)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1)
华章(1)
剑南文学(1)
理解与融通:论王安石的释调和思想及其影响
作者:李方泽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佛教  佛教  王安石  王安石  释关系  释关系  宋代学术  宋代学术 
描述:该文认为,宋儒与佛教多有关联,然独有王安石和佛教的关系与众不同.其他理学家都是出入佛老又归宗于,而王安石却是终其一生都对佛教有着同情的理解,他不仅不象其他理学家那样排佛,反而主张调和、融通儒释两家
虞集题画诗论考与作品选
作者:杨群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虞集题画诗论考与作品选
《周礼》郑双音词研究
作者:程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郑玄  双音词  语法结构  语义分析 
描述:语料中,郑玄占有重要地位。十三经注疏中,郑玄一人所便占了四种。其《周礼》一出,立即成为人们研读《周礼》的定本。郑玄《周礼》,以汉制比况古制、以今语解释古语,郑用语基本上反映了汉末的实际语言
《周礼》郑探源训诂研究
作者:裴欢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探源訓詁  同源詞  語詞理據 
描述:語言材料,運用繋聯同源、追溯詞源、解釋名源的方法,對《周禮》鄭中的探源訓詁展開研究。本文爬梳分析了《周禮》鄭中探源訓詁的條例,總結出了鄭玄探源訓詁的體例和方法。根據語詞的音義關係,將其理據關係歸
《周禮》鄭“若今”例研究
作者:张鹏飞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禮》  “若今”例  訓詁方法 
描述:類、制度、風俗等命題之間的發展對應關係。本文從《周禮》中檢錄出116處“若今”例注文逐一進行疏証,並對其被釋語與釋語之間的對應關係進行了初步的探析,揭示出鄭對“以今釋古”訓詁方法的開先河的貢獻。
刘师培《周礼古集疏》研究
作者:陈胤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今古文经说  兼通  丘甸  成同 
描述:之作,故為劉氏所重視。 鄭玄經說其實多繼承「古」而來。劉師培有意利用「古」來修正鄭玄經說,卻過於偏重在放大「古」與鄭相異的部分,而不知由相通處著眼,藉由古來進一步瞭解鄭。由是難免時常將「古
郑玄“古文”新证
作者:范常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郑玄  《周礼》“故书”  《仪礼》“古文”  出土文献  新证 
描述:用字习惯用隶书写成的本子。接下来,我们还对研究者在利用这些“古文”材料时出现的一些疏失作了例举。第二章是对《周礼》郑“古文”的新证。通过新证可知,《周礼》郑“故书”同《仪礼》郑“古文”相类似
泰欧巴德‧贝姆之大波兰舞曲分析与诠释 曾佩莹长笛独奏会
作者:曾佩莹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泰欧巴德‧贝姆之大波兰舞曲分析与诠释 
描述:作品,完成於1831年,與他在1832年研發新式長笛成功的時間十分相近,筆者推測兩者之間有著重要的關聯性,因此,選擇貝姆的《大波蘭舞曲》作為研究探討的主題,曲中的旋律線條及和聲手法曾被當代的樂評家評為極佳的作品。本論文主要分別在以下四個章節中來探討貝姆《大波蘭舞曲》: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闡述貝姆之生平貢獻與音樂理念、第三章則為音樂分析、第四章探討練習方式與詮釋建議來分析研究此曲;瞭解貝姆創作音樂旋律線條與和聲細膩之特點;並透過樂譜上的音樂術語、力度表現及長笛的演奏技法再加以深入探討。經由此研究,期以幫助演奏者能對此作品內容的線索和契機更加明瞭,並能獨具掌握個人演奏的風格。
《禮記纂言》研究
作者:朱娜娜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禮记纂言》  价值 
描述:从解经方式上看,虽然重视义理的阐发,但并不轻视对于名物训诂的的考察。第三章考察了《礼记纂言》的优点、不足,及其价值。其《礼记纂言》以汉学为根基,博采宋人众说,而又能在众说纷纭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以明罗汝芳为例
作者:黄漫远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中后期  书院教师  教师角色  儒学平民化 
描述:代和自身职业发展需求,适时改变教师角色过程,并提出了对当今教师角色扮演的一些思考。第一部分通过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相关概念界定,指出以往学界在书院教师角色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并且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部分叙述了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的发展脉络,并对比了明初和明中后期书院教师在角色扮演上存在的不同,认为由于儒学平民化的纵深发展,使得书院教师在积极思考角色的变化。第三部分介绍了罗汝芳的书院教师生涯,并从四个方面总结了罗汝芳在担任书院教师期间所做的四个角色变化。最后,本文总结了明中后期书院教师角色演变的原因,并分析了教师角色演变的时代意义及对当今教师职业角色扮演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