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15)
报纸(420)
学位论文(54)
图书(47)
会议论文(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15)
地方文献 (94)
红色文化 (14)
非遗保护 (8)
宗教集要 (8)
文化溯源 (3)
才乡教育 (2)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307)
2013(72)
2012(81)
2006(55)
2002(26)
1998(22)
1995(29)
1988(34)
1984(28)
1983(22)
按来源分组
其它(84)
抚州师专学报(31)
东岳论丛(4)
知识窗(3)
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
兰台世界(下旬)(1)
鸡西大学学报(1)
东北史地(1)
艺谭(1)
文艺理论家(1)
论“临川四梦”的讽意识
作者:黄三平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临川四梦  意识  明传奇 
描述:与明代戏曲的讽刺意识这两方面来考察“临川四梦”的讽意识的背景。戏剧的批判精神和讽刺传统,是“四梦”讽意识的精神源流。明代中后期戏曲的讽刺意识较强,“四梦”的讽意识也是这一时期戏曲主题的表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作者:付瑛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造性  文学翻译  哲学阐释学  接受美学  《牡丹亭》三个英译本 
描述:素影响,翻译就不仅仅是简单地语言转换,而需要译者发挥其创造性,运用各种变通手段来转换原文。本文作者提倡译者在翻译中发挥其创造性,并希望从理论到实践对此问题作系统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文学
论汤显祖的“唯情”文学
作者:左其福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唯情  唯情  文学  文学 
描述:。如他提出的“总为情,情生诗歌”,“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等文 学命题就给予了后来的文学创作者及评论家莫大的启发,它一直影响到清代的曹雪芹。当然 ,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性制约,汤显祖
朝落暮开空自许 竟无人解心苦
作者:王慧刚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几道  苦情词  苦情表现  苦情层次  苦情营造 
描述:,另外,由于文学对人的内心有“补偿”作用,它可以寄托作者的理想和愿望,所以,在晏几道创作这些词篇的时候,他忧郁的内心气质反而得到了短暂的释放和渲泄,这可能就是他更深层的写作心理。
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
作者:汤江浩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代文学  临川王氏家族  王安石 
描述:临川王氏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宋代南方文学家族。它在历史上具有的蓬勃活力,及所创造的丰硕的文化成果,至今犹让人仰慕、惊叹不已;它在唐宋文化的转型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而具有极重要、极丰富的文化
“张艾之争”与明末文学演变
作者:钟西辉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艾之争”  张采  艾南英  复社  豫章社  文学演变 
描述:关系,都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翔实的梳理和考辨。在详细考辨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张艾之争”:论争在复社一方的主角不是陈子龙而是“二张”,尤其是张采,宗秦汉还是宗唐宋的定位是对论争性质的曲解。“张艾之争”与复社的酝酿、诞生、崛起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二者基本上是同步的。张、艾论争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微澜初起:应社催生论争局面;其二,并驾齐驱:广应社冲击豫章势力;其三,尘埃落定:复社终结“张艾之争”。张、艾在思想理路上存在着巨大分歧:为学之旨上,张采朱王并尊,艾氏独尊程朱;治经之路上,张采融会汉宋,艾氏墨守宋儒。这是论争根源所在,体现了明清易代之际文社领袖在求解与探索为学和治经思路上的混乱与不统一。张、艾在尊经复古理念、崇尚古文经典等方面存在共识,然...
肇研究
作者:朱昌豪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作品风格  四六文创作  北宋时期  《曲阜集》 
描述:肇研究
公亮研究
作者:赵积优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  公亮  王安石变法  《武经总要》 
描述:,他都是亲历者和参与者。在任地方时,公亮“厚农桑,抚百姓”,“为政惠和”;出任翰林兼开封,“强宗大姓,莫敢犯法,畿内之盗,遁逃远去,京师肃然”;至中央为相,与另一宰相韩琦“戮力一心”,协力辅政
丰研究
作者:王子明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丰研究
从朱陆异同到朱王异同:以理、性、心、四个范畴为中心
作者:毕游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明理学  范畴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描述:,因此也不需要的“性”范畴作为“理”与“心”之间的中介。王学的道德本体是“良知”。王守仁的“”与朱陆不同。朱陆之“”是理性之,因此主张先行重;而王学之“”则是本能之,因而强调知行合一。王守仁否定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