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940)
报纸(2074)
学位论文(126)
图书(65)
会议论文(4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16)
历史名人 (1321)
非遗保护 (3)
才乡教育 (2)
宗教集要 (2)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1(469)
2010(490)
2009(453)
2008(496)
2006(185)
2000(59)
1995(38)
1994(41)
1993(33)
1978(5)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9)
戏剧艺术(33)
戏曲艺术(13)
黄河之声(7)
历史研究(3)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
知识窗(教师版)(2)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天中学刊(1)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
汤显祖戏剧中诗歌语言“曲”的文体选择—《牡丹亭》三个英译本
作者:房春红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戏剧  诗歌语言  文体选择  牡丹亭  英译本 
描述:汤显祖戏剧中诗歌语言“曲”的文体选择—《牡丹亭》三个英译本
以诠释学视角解读《牡丹亭》不同英译本
作者:杜丽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诠释哲学  诠释学  理解的历史性  视角  视域融合  牡丹亭  效果历史  翻译研究 
描述:,及其对翻译研究的不容忽视的启示和意义,同时结合《牡丹亭》三个英译本,对其文化词语和典故的翻译特色和翻译风格,以及诗歌部分的翻译风格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目的在于利用诠释学视角研究说明由不同译者翻译会
从格式塔心理学看《牡丹亭》四个英译本中“鬼魂”意象的翻译
作者:张玉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鬼魂”意象  格式塔  整体性  异质同构性  完形趋向 
描述:中国鬼文化及戏剧中的“鬼”意象进行了总体介绍和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的鬼文化中一些重要的概念。而后则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鬼戏当中鬼魂的分类及鬼魂意象的审美价值。第三章主要对汤显祖、戏曲《牡丹亭
1992-2005中国昆剧团体来台演出之《牡丹亭》音乐研究
作者:纪天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昆剧  曲牌  南北曲  牡丹亭  江苏省昆剧院  上海昆剧团  戴培德  张继青  华文漪 
描述:與和聲運用等,藉以審視後場樂隊於《牡丹亭》舞台演出的不同戲曲烘托效果;點示出崑劇後場的豐富變化,至今仍不斷地持續發展。結論係歸納各個演出的總體特點,劇本與唱腔方面以浙崑改動最少、江蘇省崑劇院和蘇崑次之
王应麟汉代文献研究述论
作者:杨毅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应麟  汉代文献  学术渊源  学术特色 
描述:学术特色,进而将这些著作放在学术史中来考察,指出其在某一领域的开创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汉制考》将史部取材范围扩展至小学、经学,并直接启发了清末刘善泽《三礼注汉制疏证》的成书;《汉艺文志考证》开创了目录学与考证学结合的先例,也开启了后世《艺文志》、《经籍志》专题研究的先河;《周易郑康成注》首次运用成熟的辑佚方法辑录出《周易》郑注一卷,清代出现了十余种郑氏《易注》辑录的作品也都是以王氏此书为基础。在文献文本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宋人对汉学态度这一角度,将王应麟置身于南宋政治背景及学术背景之中,采用材料比勘及统计的方法,通过分析王应麟对汉学的态度,揭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学术特色及成因,并力图解释王应麟的思想及精神世界。
谢逸及其《溪堂集》述论
作者:王灵燕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逸  江西诗派  溪堂集 
描述:合把握的论著尚未出现。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谢逸的生平、交游、思想、诗、词、文及后世接受等方面进行系统把握,力求对谢逸其人及其文学作品有全面了解。 第一章对谢逸的生平、交游及思想进行论述。谢逸字无逸是大家公认的,但伍晓蔓在《江西宗派研究》一书中称“夷季”为谢逸的另一字。通过《苕溪渔隐丛话》引《雪浪斋日记》及《王直方诗话》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夷季确为谢逸另一字。谢逸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临川老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外出经历,但他却与江西诗派的成员有着广泛的交往。谢逸与诗派中的王直方、汪革、谢薖和吕本中等人交往密切。绍圣四年去京师参加省试,谢逸与王直方结识并成为终生好友。同乡好友汪革与谢逸从小交好,二人情同手足。谢薖是谢逸从弟,兄弟感情颇深。吕本中是《江西诗社宗派图》的创建者,崇宁二年,谢逸通过汪革致书吕希哲,开始了与吕本中的交往。在与江西诗派有密切联系的诗人之中,惠洪与谢逸关系最好。以谢逸为中心有两次大的诗歌唱和活动,即“贯时轩唱和”和“满城风雨近重阳”的补作,这两次唱和活动是江西诗派成员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体现。受时代风潮、交游圈子及个人经历的影响,谢逸的思想并不是专主儒家而是儒释道三者的结合,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主要探讨谢逸的诗文创作。谢逸的诗大致分为三种题材:道义互勉的赠答唱和诗、表明心志的咏物诗和以古人励己的咏怀古迹诗。谢诗风格清新隽秀而又时露豪放峭拔。清新隽秀之风主要体现在他与朋友的交游赋诗之作以及一些写景诗中,这些诗描绘了一幅幅清新淡雅的图画,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旷达和自适。谢诗虽以清新隽秀见长,但是其中不乏“碧海鲸鱼”式的豪雄峭拔之语,代表作是《送董元达》和《次季智伯韵》。作为江西诗派的一员,谢逸的诗歌在艺术风格和写作手法上都有明显的学黄痕迹。谢逸诗中有为黄庭坚所赞赏的生新瘦硬之作,但更多的却是求新求变而形成的清新隽秀之诗。这也是承继了黄庭坚诗歌理论及创作经验的精髓,即在继承中求新。与艺术风格相比,谢逸在写作手法上受黄的影响更为明显一些,散文笔法和用典是最突出的两个特征。谢逸散文现存47篇,最能体现其写作特色的是记文。谢逸的记文观点鲜明,论证缜密,有很强的感染力。作为理学传人,谢逸的散文带有浓厚的理学色彩。 第三章着重讨论谢逸词的创作。谢逸现存六十余首词中,有一半左右是闺情词,还有表达隐居之志的隐逸词和写景咏物、表达生活情趣的词。谢逸词虽为婉约一派,但也有一首别调,即《西江月•送朱泮英》。这首词格调高昂、气势豪迈,形象地刻画了一个意气风发、有伟大抱负的少年英雄形象。《溪堂词》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清丽疏俊的词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高雅写闺情、以淡语出浓情和秀丽淡雅之景。谢逸笔下的景色自然清新,没有多少富贵气,往往选用几个有代表性的意象,将其与自身的独特情感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幅秀丽淡雅的图画。谢逸的词创作可以看作是宋初江西词派的余音。他将以晏欧为主体的士大夫雅词向下转移,变为下层文人之雅,这也是花间词风在社会阶层上的一种由上向下的变化,对延续、扩大花间词风的影响,传承花间传统功不可没。从晚唐五代花间派的创作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种“诗庄词媚”的创作倾向,这种倾向在谢逸身上也有鲜明的体现。谢逸诗词在题材内容、意象使用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创作手法上则呈现出相似性。在诗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谢逸阳刚的一面,在词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他阴柔的一面,二者结合,才是诗人的完美展示。谢逸诗词中意象都是高度雅化,毫无粗俗淫鄙之色,但词中的意象往往是虚化的,是将浓厚的人物情事意象虚化到自然景物意象之中,因此意象往往具有双重含义。而诗中的意象往往比较清晰、纯粹。在创作手法上,诗词呈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善于炼字和化用前人成句是二者共同的特征。从谢逸诗词比较来看,他的词的文学成就比诗要高,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位不应被忽略的词人。 余论部分主要探讨谢逸的后世接受问题。谢逸以其德行高尚、洁高孤傲的形象得到了当时和后世人的赞赏,其诗文亦“为世所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历来人们认为“蝴蝶诗”三百首是谢逸所作,谢逸即为“谢蝴蝶”,但从对“谢蝴蝶”的记载及对谢逸作品的考查来看,“蝴蝶诗”三百首并非谢逸所作,“谢蝴蝶”也并非谢逸而另有其人。
汉至清代《考工记》研究和注释史述论稿
作者:张言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考工记》  《周礼》  注释 
描述:的最早的科学技术和工艺美术的原始文献,给予高度评价。科技史、工艺美术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学者,以及文物考古专家常常引用《考工记》的记载作为其研究课题的必要文献凭证。《考工记》的文本晦涩艰深,庶称难读。而作为儒家经典《周礼》的一个组成部分,《考工记》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有学者为其训诂注疏、阐发义理、绘图解说。它们构成一张错综纷繁的解读之网,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和利用《考工记》时必须取资借镜并且无法忽略跨越的文献资料的宝藏。本文即以汉至清代《考工记》注释和研究情况作为研究目标,希望对清末以前《考工记》的注释和研究史进行一次全面的、科学的、富有批判性的考查和梳理,从而为对《考工记》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夯筑一个坚实可靠的平台。内容主要是评析汉唐、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考工记》训诂、疏证、阐义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学风,重...
王安石《字》研究
作者:陈萍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字說  形義關係  音義關係 
描述:然的。它最大的缺失在於以会意之法解绝大部分汉字,特别是在汉字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形聲字;其次在释义中羼杂佛老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和政治思想,陷入了主观主义的泥沼,偏离了文字训诂的轨道
汤显祖的“情至
作者:钟芳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至  情至  生生之仁  生生之仁  心学  心学  情感解放  情感解放 
描述:”的看法是存在矛盾的,他认为不能以“礼”害“情”,又不想或者不能公开彻底地反对。公安派的“性灵”,与冯梦龙的“情教”从不同的角度,对“情至”进行了发挥,它们共同构成了晚明情感解放的大潮。
《玉海·地理门》文献部分述论:兼论宋代地理文献的发展
作者:杨佳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应麟  《玉海》  地理门  目录学  地理学 
描述:对《玉海·地理门》进行简要分析,并将其与历代书目对地理文献的著录及类书中地理门内容设置上进行对比,旨在总结王氏《玉海》在地理这一部分的独特之处,为下一部分的在类目内的深入考论作铺垫。第三部分包括第3、4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旨在考察《玉海·地理门》收录地理文献的内容体例、优势不足及学术价值。首先,从“地理门”本身出发,对其所著录地理文献的数量、著录体例及编撰理念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了解王氏在编撰各个条目的过程中所持的地理观念及对地理文献的整体认识。其次,以举例说明的方式梳理《玉海·地理门》中的相关条目的特点,以期更直观地呈现其优点与不足。最后,通过前两章的论述总结《玉海·地理门》的目录学、历史地理学价值。第四部分为第5章“《玉海》所见宋代地理文献的发展”,是本文的延伸考论。王应麟在《玉海》的地理文献收录上存在着不同于前代书目的选择标准,而这样的标准对我们了解宋代地理学的历史进程以及宋代地理文献的发展规模、类型及特点有着一定的帮助。文末整理了两个附录,其一为《玉海·地理门》地理文献部分标点整理,因《玉海》一书至今尚未有通行的标点本问世,不便于学者的参考利用。笔者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玉海·地理门》地理文献部分进行了标点整理,作为附录置于文后以便读者对文中观点进行指正。其二为《玉海·地理门》各条目所涉地理文献一览表,将散入《玉海》各地理文献条目内的文献依照文献名、主要征引资料出处及与附录一的对应关系进行更为直观的罗列。本文的主要观点为,作为一部类书,《玉海·地理门》的分类体系较前代类书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政区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军事地理兼备,更突出的特色在于地理文献类目的设置,这是唐宋诸类书皆不具备的一大特点,使得类书具有了目录学的功用,为当时和后世的学者提供了读书治学、检索资料以及考辨古籍的依据。而这一文献类目相较历代书目,又不同于传统书目对文献的简单排比罗列,而是一种以时间为经,以内容相关度、学术流变规律为纬的体例,即王重民先生所说的“主题目录”的编撰方法,这种方法具备了史料丰富、内容全面、引述精审的特点,这对传统书目的著录方式是一个较大的革新,能够给读者开启不同的视野。历来多有评论王应麟《玉海》一书为宋代博学宏词科考试专用书,其实其中的艺文一部诚可视作是王氏的文献知见录,笔者从这个角度加以审视《玉海·地理门》的地理文献,发现这部分内容无论在目录学上还是历史地理学上都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其地理目录对于研究唐宋地理图书的发展、变化等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其各条目间又描述出了一部简明的地理文献发展变化的学术史。笔者学识不足、根基尚薄,所言难免舛漏,文中时有一些观点仅止于粗浅分析论述,如此种种,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