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48)
学位论文(526)
图书(118)
会议论文(55)
报纸(3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62)
地方文献 (131)
地方风物 (118)
非遗保护 (34)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1)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117)
2011(135)
2008(99)
2005(72)
2002(46)
2001(37)
1999(38)
1998(32)
1996(14)
1994(23)
按来源分组
外语与外语教学(3)
大家(3)
社会科学战线(3)
齐鲁书社(2)
戏曲艺术(2)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1)
巴蜀书社(1)
学生之友(小学版)(1)
津图学刊(1)
文学自由谈(1)
代县东首话语音研究
作者:赵丽芸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代县东首话  语音  历史音变  入声舒化  舒声促化 
描述:一定的差异。本论文以代县东首话的语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对代县东首话的单字音系、历史音变、入声等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和研究,勾画出代县东首话语音的特点。与此同时,从历时角度,归纳出了代县东首话
李浩哲与白先勇乡愁小说比较研究
作者:洪娜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李浩哲与白先勇乡愁小说比较研究
吴澄《礼记纂言》研究
作者:朱娜娜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吳澄  《禮記纂言》  價值 
描述:吴澄《礼记纂言》研究
0628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
作者:彭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0628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
明代戏曲理论中的“情理观”研究
作者:聂海洋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代戏曲理论  情理观  王学  李贽  汤显祖 
描述:明代戏曲理论中的“情理观”研究
吳澄《禮記纂言》研究
作者:朱娜娜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澄  《禮记纂言》  价值 
描述:从解经方式上看,吴澄虽然重视义理的阐发,但并不轻视对于名物训诂的的考察。第三章考察了《礼记纂言》的优点、不足,及其价值。其《礼记纂言》以汉学为根基,博采宋人众说,而又能在众说纷纭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吴澄对《礼记》一书的全新阐释,为後世呈现了一部出色的《礼记》学著作。
《周礼》乐器类名物词研究
作者:景倜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乐器类名物词  词源义  命名特点  语义场 
描述:可见,《周礼》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①在《周礼》一书中含有丰富的名物,它记录和保存了1548个名物词,是一部研究名物词十分重要的典籍。乐器类名物词是《周礼》名物词中较大的一类,这使得上古的乐器
曾巩记体文研究
作者:张超旭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记体文  内容特点  艺术风貌 
描述:部分。绪论主要是对记这种文体的界定和曾巩记体文研究现状的概述。第一章统论曾巩的文学思想。曾巩的文学思想和其记体文创作密切相关。曾巩被誉为思想上的“醇儒”。终其一生,他严格遵守儒家的信条,其文学思想主
乐均其人及其《耳食录》研究
作者:欧阳伟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乐钧  耳食录  文言小说 
描述:录》的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对《耳食录》的研究,从而发现其自身的艺术特色。虽然从整体上来说《耳食录》不能跟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相媲美,但《耳食录》艺术上的特色决定其在文言小说领域应该占有
杨时批判新法新学研究
作者:康东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杨时  批判  王安石  新法  新学 
描述:、新学的具体措施。杨时采用多种手段与措施反对新法、新学,他撰写《三经义辨》对《三经新义》进行批判。又在一年间连续上《钦宗皇帝书》批判新法、新学。他鼓励弟子陈渊、王居正、罗从彦共同反对新法,在与朋友的交谈、书信往来中杨时也不忘鼓励他们批判新法、新学。 第二章则论述杨时对新法具体措施的批判。杨时对新法之中诸如免役、青苗、保甲、市易、科举制度等新法具体措施展开批判,杨时认为免疫法的施行,并不能使得封建的特权阶级与贫民百姓对国家公共职能所负的劳役均平等同起来,反而会造成社会混乱、人民不能安居的局面。对于青苗法,杨时批判了其“只重取息、重利轻义”,置民间水火于不顾。杨时认为,市易法是“与民争利”、 保甲法是“重困于民”、科举制度改革给文人带来的是“不知所止”。 第三章将考察杨时对新学思想的批判。杨时反对王安石将“义”、“利”混淆的理财思想,指出王安石的理财思想是重“利”轻“义”,是纯粹为“利”的。他批评了王安石哲学思想中对于 “人性”、“天道”的看法,认为“性”、“命”、“道”这三者是一致的,“性”即是“道”、“天命”和“理”。杨时对王安石的“溺佛”虽然进行尖锐地批评,提出“自古佛儒不两立”的观点,但是仍可以看出杨时对于佛教思想亦不是全盘加以否定,他本身也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