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礼及其《王魏公集》研究
-
作者:张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礼 《王魏公集》 思想 文学创作
-
描述:转任多地。正是半生为官的经历以及家族仕宦氛围的影响,其思想和创作呈现出了浓重的政治色彩,所交之友大多为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所作之文也多为其政治活动服务。 下编主要对《王魏公集》进行研究。首先论述《王魏
-
虞集诗文研究:学术主张与情感积累的寻绎
-
作者:吴琼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代 虞集 南人 生平叙介 学术主张 情感积累
-
描述:虞集的生平,其次便是點校、爬梳與解讀文本,再者便是整理、分析與綜合散見於各種的元代文學史、詩歌史、學術專著與期刊論文之虞集相關論述,以作為本文的研究背景。
在掌握虞集的生平與解讀文本的過程中
-
异曲同调的田园牧歌:汪曾祺与刘绍棠小说创作比较
-
作者:朱妍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汪曾祺 刘绍棠 田园乡土小说 比较研究
-
描述:风土民情的描写,讴歌乡下人民健康纯美的人性,以一曲曲纯净优美的田园牧歌为躁动不安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自然的气息。虽然同为田园牧歌式乡土小说,两人的作品仍存在着许多异同。本文便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二人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研究,并期待从不同方面探讨影响二人创作风格形成的因素。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对乡土小说及田园牧歌式乡土小说的发展脉络做了简单的梳理,引出本文所要比较研究的两位作家——汪曾祺与刘绍棠,进而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正文部分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从题材选择、思想主题、人物形象三个角度对汪、刘二人相同的创作取向进行比较分析。共有三小节:第一节,相同的题材选择;第二节,共同的思想主题——爱与美;第三节,相似的人物形象类型。第二章: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二人作品的不同之处进行具体阐述。共有两小节:第一节,不同的文化传承,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影响两人作品的两种不同文化风格——吴越文化与燕赵文化;第二节,不同文化的表现形态,以文本细读为研究方法,对二人小说中人物精神气质与小说中“水”之意象以及小说语言风格的相同与不同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第三章:探讨两位作家的人生经历,分析影响两人创作风格的因素。共有三小节:第一节,成长环境——“士大夫”与“农民的儿子”;第二节,生活经历——磨难之后的豁达、感恩;第三节,学习经历——京派与“荷花淀派”。结语:总结全文,对汪曾祺与刘绍棠二人的小说创作进行价值评判,肯定他们在中国乡土文学中的成就与贡献,同时也对他们在创作上的局限进行反思。
-
汤显祖戏剧中诗歌语言“曲”的文体选择—《牡丹亭》三个英译本
-
作者:房春红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戏剧 诗歌语言 文体选择 牡丹亭 英译本
-
描述:汤显祖戏剧中诗歌语言“曲”的文体选择—《牡丹亭》三个英译本
-
罗汝芳的社会思想与实践:以《罗汝芳集》为中心
-
作者:晏春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汝芳 罗汝芳 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 孩提之心 孩提之心 同天 同天 乡约 乡约 族会 族会
-
描述:、正文。(一)罗汝芳的社会思想理念。提出罗汝芳理想社会的道德源泉是孩提之心这一道德自我;社会关系的规范是孝弟慈;理想社会的模式是仁而万物一体,在该模式中对人的要求是“行仁义”和“同天”,以实现人与物的统一。(二)罗汝芳的囿于一定区域的社会实践。罗汝芳创建理想社会的抱负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积极投身于基层社会建设,讲演乡约、参与族会进行得有声有色。(三)自我践履。罗汝芳理想社会构想的要求不只是针对他人的,更是自己的道德自律。因此,罗汝芳的人格魅力也展现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注重自己体悟修道、厉行博爱、和睦人际关系、竭力做“好人”与“好官”。 三、余论。罗汝芳淡然官位且面对困境时坚守构建理想社会的信仰,始终不放弃远大抱负,也不奢求别人懂得自己。他一生都在为他的理想而努力,尤其在晚年已然是一介平民的情况下仍为他的远大追求竭尽绵薄之力。 四、附录部分。根据耿定向、李贽的评价对罗汝芳的晚年遗行作了探讨,认为罗汝芳在对释道取舍有度的前提下故意与佛老走得很近,缓解“名儒”所肩负的责任压力,因此应对罗汝芳生活态度上的近佛表示谅解,而不能由此否定其思想。
-
状元才情 台阁先声—吴伯宗《荣进集》研究
-
作者:蒋慧卿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伯宗 《荣进集》 状元 台阁体
-
描述:和散文的内容、艺术特色及成因,定位吴伯宗的文学地位,从中亦可一窥明初江西文学、馆阁文学、状元文学的创作概况。受明初崇儒复古文学思潮的影响,吴伯宗的诗文以议论和描写见长,语言简洁晓畅,风格雍容典雅,而这些都受到明初社会繁荣、思想高压、科举洗礼以及馆阁经历的影响。除了文学价值,其作品还向我们呈现了忠孝文化、赠言文化和官场文化,可帮助了解古代人的心理、性格和价值观等。四库馆臣认为台阁体胚胎于吴伯宗,本文赞同这一观点,并结合其特殊身份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