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礼记》阐述的音乐形式论周代社会的政治内涵
-
作者:刘健婷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礼记》 周礼 礼乐制度 儒家 《乐记》
-
描述:是儒家治政的信条,音乐作为独特的手段,因其“移风易俗”的显著功效而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探讨《礼记》记载的音乐形式,综述音乐在周代政治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并以此揭示周代音乐
-
“至诚恻怛”与“任理无情”:王安石政治哲学思想的内在张力
-
作者:郭萍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至诚恻怛 至诚恻怛 任理无情 任理无情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 张力 张力
-
描述:怛”的执政动机,另一方面又主张“任理无情”的执政原则。这两个方面相反相成,在学理上并行不悖,但在现实政治中,由于他过分强调自然天道的客观公正,使天道压制了人道,致使其政治构想与现实政治之间形成了
-
陈白沙的历史世界——明代政治与儒学流变
-
作者:廖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方孝孺 朱棣 吴与弼 陈献章 陈白沙 明代学术史 明初思想史
-
描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志,重新梳理明代思想,产生了哲学与史学二流中分的局面。笔者则继史家之笔,欲重述明初思想史。 元末明初,士大夫多不知大体,昧于春秋大义,故往往视旧朝为正统,新朝为叛逆。故有方孝孺力持正统之论,恢复理学之旧观。然不久靖难祸起,燕王以边境藩王,拥兵篡夺帝位,方孝孺竟以身殉道,捍卫天理。成祖即位后,即以旧臣修纂《永乐大典》和《四书》、《五经》、《性理》三部大全,目的在于彰显文治,证明道统与正统为一。多数士大夫则不为其动,或于朝廷力持清议,或于民间讲道守身,皆以天理为依归。后有学者,以此为归,躬身践履,以成心学。心学为何,良知而已,知善知恶,即为天理。 晚明诸儒,则以入朝为荣,先为世宗,主持议礼,后请神宗从祀阳明。从朝廷转向民间,从民间重归朝廷,此为一轮回。虽明亡清灭,轮回也未结束。只是知识分子昧于知古,无从知今罢了。既然现在仍在“天理”与“良知”的轮回中,我们能从明代历史,获得什么教益呢?历史仍未结束,大地知道答案!
-
胡应麟的藏书思想、实践及价值研究
-
作者:张晶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藏书思想 藏书实践 图书馆建设
-
描述:的选址、建构以及书籍的整理等。因此,胡应麟书籍的搜求、收藏和整理就不只是一项简单的实践活动,更反映着他爱书、惜书、为治学而藏书的思想。前人关于胡应麟藏书的研究经历了从陈述史料到分析史料的转变,但仍
-
士论与道理: 试由宋代士人政治之发展解释理学的兴起脉络
-
作者:林汉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士人政治 士论 王安石 欧阳修 司马光 朱熹 北宋政治
-
描述:現的。是以本文首先針對傳統的士人政治所安排的社會藍圖作一概觀,從士的社會地位及產生選拔方式,以至於社會期望各點作分析。
唐宋兩代在時代上相連而在發展方向上卻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對比,士人政治觀念
-
从理论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
作者:马樱滨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大都 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 古都文化 刘秉忠 元代儒学
-
描述:从理论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
罗汝芳的社会思想与实践:以《罗汝芳集》为中心
-
作者:晏春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汝芳 罗汝芳 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 孩提之心 孩提之心 同天 同天 乡约 乡约 族会 族会
-
描述:、正文。(一)罗汝芳的社会思想理念。提出罗汝芳理想社会的道德源泉是孩提之心这一道德自我;社会关系的规范是孝弟慈;理想社会的模式是仁而万物一体,在该模式中对人的要求是“行仁义”和“同天”,以实现人与物的统一。(二)罗汝芳的囿于一定区域的社会实践。罗汝芳创建理想社会的抱负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积极投身于基层社会建设,讲演乡约、参与族会进行得有声有色。(三)自我践履。罗汝芳理想社会构想的要求不只是针对他人的,更是自己的道德自律。因此,罗汝芳的人格魅力也展现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注重自己体悟修道、厉行博爱、和睦人际关系、竭力做“好人”与“好官”。 三、余论。罗汝芳淡然官位且面对困境时坚守构建理想社会的信仰,始终不放弃远大抱负,也不奢求别人懂得自己。他一生都在为他的理想而努力,尤其在晚年已然是一介平民的情况下仍为他的远大追求竭尽绵薄之力。 四、附录部分。根据耿定向、李贽的评价对罗汝芳的晚年遗行作了探讨,认为罗汝芳在对释道取舍有度的前提下故意与佛老走得很近,缓解“名儒”所肩负的责任压力,因此应对罗汝芳生活态度上的近佛表示谅解,而不能由此否定其思想。
-
从理念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
作者:马樱滨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大都 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 刘秉忠 元代儒学
-
描述:才是最为遵循《周礼·考工记》的城市。为什么此前朝代建立的城池没有如此接近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周礼》的规制,而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却做到了呢?其主要设计者刘秉忠是在怎样的时代及学术背景下创造性地将《考工记》中的理想都城变为了现实呢?同时这对其后的中华民族的城市建设又有哪些影响呢?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元大都及元朝一代整个文化氛围的研究,也对其后的北京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的认识以及对更完整地认识中国都城制度的发展也有意义。因此本文便试图针对这些问题,从蒙元统治上层汉化过程、元代儒学的学术特征及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的个人原因等这些角度做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