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炳戏曲研究
-
作者:吴一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炳 情学思想 艺术特征 批判意识
-
描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后人归入临川派,虽然这样的分类并不是完全正确。但深入分析其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接受了汤显祖关于“真情”的阐述。吴炳意识到作家一定要将真情实感放入作品中,使得戏曲人物在感情的世界里
-
吳澄《道德真經註》研究 ──兼論理學與老學的交涉
-
作者:劉怡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代 吳澄 道德真經註 理學 老學 儒道會通
-
描述:儒道關係。因此,如果我們能站在老學的立場考察理學與老學交涉的情況,將可以進一步清楚地瞭解老學思想在歷史的縱深發展脈絡裏所呈現的圖景,有助於宏觀而立體地建構中國學術思想流變洐嬗的完整面貌。吳澄為元代
-
《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评点研究
-
作者:李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 评点 研究
-
描述:了进一步的解读。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版本入手,胪列收集到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六个版本的概况,列表比较了梦园本和清芬阁本的差异之处,找出其共同的原本康熙三十三年的梦园本,并分析其存在差异的原因
-
吴吴山三妇评点《牡丹亭》研究
-
作者:谢超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吴山三妇 《牡丹亭》 批评研究
-
描述:归纳和总结,围绕《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展开,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本论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和创新点;第一章着重介绍清康熙年间著名的戏曲评论家吴吴山及先后与吴山约为
-
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
-
作者:邹建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明代心学 崇仁学派 哲学思想
-
描述:为思考对象,认为吴与弼是明代儒家心学的开山人物,陈献章是程朱理学向心学过渡的关键人物,胡居仁是十五世纪心学巨子,崇仁学为阳明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思想史背景。 第一章指出,崇仁学派在理气关系总体上继承
-
吴炳编剧艺术研究
-
作者:李仲芹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炳 《粲花五种曲》 “情学观” 编剧艺术 “场上之曲”
-
描述:结构艺术、人物形象设置和戏剧性的构建这几个编剧艺术的主要构成要素来对《粲花五种曲》加以研究、分析。引言主要是总结吴炳与《粲花五种曲》的研究现状,提出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分析本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吴嵩梁诗歌研究
-
作者:孙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嵩梁 诗学观 诗歌 艺术特征 影响
-
描述:章构成。第一章通过师承、交游二方面探寻吴嵩梁诗学理论渊源;并结合《石溪舫诗话》,针对其“博学兼收”和“重清厌浊”的诗学观进行具体分析。第二章通过对其诗歌文本的解读,剖析吴氏创作心态,审视其诗歌创作
-
吴嘉善及其数学工作研究
-
作者:高红成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嘉善 算书廿一种 翻译小补 洋务教育 数学著作
-
描述:吴嘉善,字子登,江西南丰人,约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卒于光绪十一年(1885).咸丰二年(1852)中进士,获馆选庶吉士,次年散馆授职翰林院编修.同治三年(1864年)至七年(1867
-
吴炳《疗妒羹》传奇研究
-
作者:茅海行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炳 《疗妒羹》 传播 结构 主题
-
描述:本文试图对《疗妒羹》作更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 第一章第一节笔者对现存有关吴炳生平的资料加以整合,对吴炳的晚节问题做进一步详细爬梳,得出吴炳之死较为可信的结论,即:于武冈之变不屈,死于衡州。第二节
-
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的探索:以吴宗慈为例
-
作者:赵欢乐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宗慈 吴宗慈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
描述:革命导师孙中山先生,在护法运动和北伐运动等政治活动中四处奔走,为孙中山的政治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寄希望于通过建立议会,实行宪法,以求达到国家民主的目的,然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让其放弃了政治救国的想法,转而以创办工厂,开矿采矿进行实业救国。他先后筹办浙江长兴煤矿、湖北鄂城铁矿和江西乐平锰矿三个矿场,筹措资金,添置设备,本想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大干一场,终因时局动荡,外商毁约而停产。在国家遭受外敌欺辱,人民奋起反抗之时,他投身于国家的教育与文化事业中。为了不让人淡忘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他义无反顾地编纂《庐山志》和《江西通志》(稿本),为江西的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社会大变革的情况下,他与时俱进,顺应潮流,提出在面对社会变化中的独立见解,而且还主动地去适应这个已经变化的社会。他在社会变革中努力地提出自己的应对之策,并且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变革,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他的人生实践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他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在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