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死超越论视野下的汤显祖“至情说”研究
-
作者:陈荣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死超越论 汤显祖 至情说
-
描述:景。其次是汤显祖至情说的提出,是道学革新的必然产物,也是王门后学思想发展的一部分。第三点是对于生死超越论的定义,定下本文研究的理论基调。
文章正文部分,第一章提出“至情说”是汤显祖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其涵义与分类决定了这一本体论的理论构建,可分为善情与恶情;由此而引出中国哲学中的情感本体论;同时围绕着生死问题来看至情说。第二、三章是本文的重点阐述对象。首先,由汤显祖作品入手,找出“情可以使人生,亦可以使人死”的具体体现,并综合分析作品中善情可以超越生死的表现形式。其次,具体研究善情与生死的矛盾和对抗,从而达到善情超越生死的境界。再次,具体分析恶情与生死的矛盾和对抗,以及恶情对生死的超越。最后,通过作品中汤显祖以宗教超脱恶情的表现手法,来具体分析研究受佛教、道教影响的汤显祖的思想对于恶情的超越以及对情超越的局限性。受晚明各种思潮影响深远的汤显祖提出以情来作为其思想的核心,并将其上升到超越生死的地步来对抗传统意义中以理超越生死的生死观。文章的第四章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先系统分析以理超越生死的意义与局限性;又论述情感本体与生命哲学的价值;后阐述以情超越生死的意义。最后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即情与理的平衡。第五章是关于汤显祖“至情说”的价值和现代意义的论述。要将汤显祖哲学思想带来的反思应用于现代社会中,它对我们目前生死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另外,从生命观的角度上,建立以情为主的生命关怀,是生命关怀体系更加完整。
-
心学视野下的人道之省思:陆九渊思想研究
-
作者:张路园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本心 心即理 易简工夫 实学
-
描述:本文从心性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三个方面对陆九渊的人道思想展开论述.首先,文章对陆九渊所建构的心本论作了简要的阐述.依循儒家通体洋溢着人文精神的总体天人宇宙视野,宋儒力图为人之所以为人寻求形上根据,而陆氏心学的建构是对朱子理学的回应,因此,文章从探讨陆?
-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初探——以“王安石变法”一课为例
-
作者:杨枫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课程 新课程 高中历史教科书 高中历史教科书
-
描述: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初探——以“王安石变法”一课为例
-
性别视角下的杜丽娘式叙述:“生死之恋”模式研究
-
作者:景楠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 《牡丹亭》 杜丽娘 生死之恋
-
描述:了《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女性叙事研究》这一课题,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贯通古代与现代的方式,要在性别视角的观照下开拓出不同以往的阐释空间。本选题即是其中第三部分“论才子佳人”中的一章
-
文本类型和语境观视角下的诗词翻译:以《牡丹亭》下场诗英译为例
-
作者:刘庚玉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文本类型 文本类型 语境 语境 下场诗 下场诗 比较 比较
-
描述:英文全译本有三个版本,最早的是由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白芝(Cyril Birch)教授翻译并由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的Peony Pavilion。剩下的两个译本一个是由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光前教授所译,1994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个是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汪榕培教授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人们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戏曲艺术的复兴,近年来对《牡丹亭》译本进行研究的文章也趋多。这些文章或选取某一个译本进行评析,或对不同的译本进行比较,又或是选取某一角度对《牡丹亭》的译文进行细致分析。然而,对《牡丹亭》中下场诗英译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的论文至今未见。在翻译理论上,莱斯认为“分析文本类型是翻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是批评者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翻译批评的开始”(Reiss&Katharina,2004)。她借用Karl Buhler对语言的三功能分法,将文本分成表情、内容、呼吁和听觉媒介四种类型。而纽马克和雅科布逊也针对文本的交际功能,提出相应的分类方法。鉴于各个学派对文本的分类,本文系统研究各分类的特点,以莱斯的文本理论为切入点,拟从诗的格律,文化意象处理以及下场诗表达的信息三方面着手,就白芝先生和汪榕培教授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中出现异同现象时真正的原因及目的。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批评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仍不足以说明所有的翻译现象。在引入语境理论进行分析后,两个译本的差异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诗歌的翻译不能笼统地从文本类型角度提出翻译策略,也要注重诗歌的位置和功能及剧本提供的语境,以期为戏曲翻译的对外传播提供启示和帮助。
-
论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戏剧唱词的翻译:以《牡丹亭》的两
-
作者:何婷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唱词 互文性翻译 《牡丹亭》 语境重构 音乐性传递 意象传递
-
描述:翻译理论对于唱词音乐性和意象的传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关联理论视域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汪榕培英译《邯郸记》为例
-
作者:吴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文化负载词 《邯郸记》 最佳关联 翻译方法
-
描述:的明示推理过程,有三方参与,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成功的翻译是在在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获得最佳关联。 《邯郸记》在汤显祖“临川四梦”中位居第二,地位仅次于《牡丹亭》。通过卢生的黄粱一梦,入木三分地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被称为是明代官场现形记。《邯郸记》英译本自 2002 年面世后,被《中华大文库》收录,在传播中国典籍文化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以《邯郸记》为研究文本,试图从关联理论视角对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将《邯郸记》中文化负载词分成五类,并从关联理论视角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基本翻译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其中直接翻译包括音译、直译,间接翻译包括意译,替代和省略。作者通过对具体的翻译方法进行案例分析,得出结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以最佳关联为判断标准,根据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异同,对文化负载词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最终获得最佳关联和成功交际。 作者期望通过本文研究,对《邯郸记》的推广、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及中国典籍的英译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微薄之力。
-
目的论理论下的《牡丹亭》两译本的文化负载词对比分析
-
作者:缑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目的论 牡丹亭 文化翻译 比较研究
-
描述:剧共55出,包含了600多个文化意象,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社会、宗教、神话,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素材。因此,准确的将源语的文化内涵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实现跨文化的交流,成为《牡丹亭》翻译的重中之重。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开辟了解决文化翻译的新途径。其核心理论目的论构建了以目的法则为基础的译本翻译和译本评价体系。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译者根据预期的目的决定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因而,同一个原文会因不同的目的而产生不同的译文和翻译类型。在目的论中,目的文本好坏的评价标准不是等值而是充分发挥了译者想要译文发挥的作用。作者从目的论的视角分别对白之与汪榕培教授的《牡丹亭》的两部英文全译本进行文化层次上的比较分析,深入研究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取得怎样的效果。研究表明:文化翻译是一种译者目的为主导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再创造。在对于文化的处理上,两位译者因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白之主要采取了异化策略,其读者对象一般为汉学家和中文专业的外国学生,由于读者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白之希望译作能准确、忠实的反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因而他多采用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其翻译方法符合目的论的忠实原则。汪榕培教授主要采取了归化策略,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外国民众关注中国传统文学,他的读者对象是普通的西方读者,因此汪榕培教授多采用意译、改写及省译等翻译方法,力求让译作显得雅俗共赏、易于理解,其翻译方法符合目的论的连贯原则。两译者均达到了译文读者的预期目的,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功能。
-
挤压应力作用下的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以江西相山盆地研究为例
-
作者:周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挤压应力 数值模拟 相山 构造变形 褶皱
-
描述:各地层发生变形、以及成矿流体在成矿前期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运移汇聚的过程。结果表明:(1)在挤压应力场作用下,断裂带和褶皱的存在对成矿流体的汇聚部位有一定影响。(2)在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各个地层局部
-
新课标背景下铜川市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铜川市王益区
-
作者:张颖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 铜川市
-
描述:革作为动力,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抽样调查,对铜川市王益区10所小学的负责人、音乐教师、学生及部分家长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跟踪调查,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培训、教学设施配备和教学管理等情况,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学校和教师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及内容在音乐课堂教学情况的实施、评价方式、师生对新课改的的反应、音乐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教师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力图真实反映铜川市音乐新课改的落实情况,客观呈现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为本地区音乐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