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文本类型和语境观视角下的诗词翻译:以《牡丹亭》下场诗英译为例
作者:刘庚玉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文本类型  文本类型  语境  语境  下场诗  下场诗  比较  比较 
描述:英文全译本有三个版本,最早的是由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白芝(Cyril Birch)教授翻译并由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的Peony Pavilion。剩下的两个译本一个是由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光前教授所译,1994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个是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汪榕培教授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人们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戏曲艺术的复兴,近年来对《牡丹亭》译本进行研究的文章也趋多。这些文章或选取某一个译本进行评析,或对不同的译本进行比较,又或是选取某一角度对《牡丹亭》的译文进行细致分析。然而,对《牡丹亭》中下场诗英译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的论文至今未见。在翻译理论上,莱斯认为“分析文本类型是翻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是批评者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翻译批评的开始”(Reiss&Katharina,2004)。她借用Karl Buhler对语言的三功能分法,将文本分成表情、内容、呼吁和听觉媒介四种类型。而纽马克和雅科布逊也针对文本的交际功能,提出相应的分类方法。鉴于各个学派对文本的分类,本文系统研究各分类的特点,以莱斯的文本理论为切入点,拟从诗的格律,文化意象处理以及下场诗表达的信息三方面着手,就白芝先生和汪榕培教授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中出现异同现象时真正的原因及目的。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批评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仍不足以说明所有的翻译现象。在引入语境理论进行分析后,两个译本的差异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诗歌的翻译不能笼统地从文本类型角度提出翻译策略,也要注重诗歌的位置和功能及剧本提供的语境,以期为戏曲翻译的对外传播提供启示和帮助。
《姚天福神道碑》及其书法研究
作者:柴秀敏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代    奎章阁  书法史观  艺术风格 
描述:都知之甚少,本论文欲对《姚天福神道碑》的文献价值,及其书者虞的师承交游、书法史观和书法风格等进行探讨,以期填补元代书法史的一些空白。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姚天福神道碑》碑文进行介绍
吕南公及其《灌园》考述
作者:施欣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吕南公  吕南公  灌园  灌园  交游  交游  文献整理  文献整理 
描述:所取得的成就、文献情况、学术研究情况等立体地呈现出来,以便能够更加了解吕南公,有利于对他进一步的研究。
王安礼及其《王魏公》研究
作者:张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礼  《王魏公  思想  文学创作 
描述:转任多地。正是半生为官的经历以及家族仕宦氛围的影响,其思想和创作呈现出了浓重的政治色彩,所交之友大多为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所作之文也多为其政治活动服务。 下编主要对《王魏公》进行研究。首先论述《王魏
诗文研究:学术主张与情感积累的寻绎
作者:吴琼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代    南人  生平叙介  学术主张  情感积累 
描述:的生平,其次便是點校、爬梳與解讀文本,再者便是整理、分析與綜合散見於各種的元代文學史、詩歌史、學術專著與期刊論文之虞相關論述,以作為本文的研究背景。
在掌握虞的生平與解讀文本的過程中
罗汝芳的社会思想与实践:以《罗汝芳》为中心
作者:晏春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汝芳  罗汝芳  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  孩提之心  孩提之心  同天  同天  乡约  乡约  族会  族会 
描述:、正文。(一)罗汝芳的社会思想理念。提出罗汝芳理想社会的道德源泉是孩提之心这一道德自我;社会关系的规范是孝弟慈;理想社会的模式是仁而万物一体,在该模式中对人的要求是“行仁义”和“同天”,以实现人与物的统一。(二)罗汝芳的囿于一定区域的社会实践。罗汝芳创建理想社会的抱负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积极投身于基层社会建设,讲演乡约、参与族会进行得有声有色。(三)自我践履。罗汝芳理想社会构想的要求不只是针对他人的,更是自己的道德自律。因此,罗汝芳的人格魅力也展现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注重自己体悟修道、厉行博爱、和睦人际关系、竭力做“好人”与“好官”。 三、余论。罗汝芳淡然官位且面对困境时坚守构建理想社会的信仰,始终不放弃远大抱负,也不奢求别人懂得自己。他一生都在为他的理想而努力,尤其在晚年已然是一介平民的情况下仍为他的远大追求竭尽绵薄之力。 四、附录部分。根据耿定向、李贽的评价对罗汝芳的晚年遗行作了探讨,认为罗汝芳在对释道取舍有度的前提下故意与佛老走得很近,缓解“名儒”所肩负的责任压力,因此应对罗汝芳生活态度上的近佛表示谅解,而不能由此否定其思想。
状元才情 台阁先声—吴伯宗《荣进》研究
作者:蒋慧卿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伯宗  《荣进  状元  台阁体 
描述:和散文的内容、艺术特色及成因,定位吴伯宗的文学地位,从中亦可一窥明初江西文学、馆阁文学、状元文学的创作概况。受明初崇儒复古文学思潮的影响,吴伯宗的诗文以议论和描写见长,语言简洁晓畅,风格雍容典雅,而这些都受到明初社会繁荣、思想高压、科举洗礼以及馆阁经历的影响。除了文学价值,其作品还向我们呈现了忠孝文化、赠言文化和官场文化,可帮助了解古代人的心理、性格和价值观等。四库馆臣认为台阁体胚胎于吴伯宗,本文赞同这一观点,并结合其特殊身份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