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
作者:邹建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明代心学  崇仁学派  哲学思想 
描述:潮流,成为明代儒家哲学的主流。 总之,通过对吴与弼的养良心、陈献章的“养端倪”和王守仁“致良知”核心思想的分析与研究发现,明代心学的发展脉络呈现出蔽旧成新、返本开新与推陈出新的特点。良心、端倪和良知
陈景元思想研究
作者:曾祥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陈景元  主要思想  影响和价值 
描述:修养论、政治论、还有他神学观,都无不渗透出他糅合吸收三教的特质。融汇贯通出他特有的发挥,他的思想在北宋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为内丹的发展做了铺垫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对宋明理学形成的提供了参考的价值。下面就本文的内容作大致的介绍: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陈景元生平事迹及他的主要著作。主要著作集中在:《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文疏》、《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译》。本文依据蒙文通的《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古学甄微》对他的思想进行了层层梳理。第二部分,简要的介绍了陈景元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现代对他思想的研究成果,及我们可从中提取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道教思想的养份。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具体剖析陈景元的道体论、宇宙论、人性认识论、心性论、重玄论、修养论、儒道兼综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道教神学观等思想内容。第五部分,陈景元的思想影响和价值。他的思想在北宋这个文化融合的大环境中彰显出了时代的特色具有典型的代表。他的重玄思想与内丹紧密相关,将重玄学理论引向内丹的发展理路,融摄了禅学思想作为补充丰富其内容,为道教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的探索和尝试。
汤显祖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文创作研究
作者:葛瑞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汤显祖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文创作研究
吴澄理学思想研究
作者:吴立群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吴澄理学思想研究
明代陆机批评研究
作者:刘坤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机  明代批评  创作  理论  诗史地位  胡应麟  许学夷 
描述:”的地位,更进一步指出陆机在西晋时代的地位。明代也是陆机研究史的转型期:此后的陆机研究进入了“史”的维度,成为系统性、完整性之研究,突破了前人相对孤立片面的批评;自明代开始,学者对陆机的批评更多地表现为
汤显祖“至情”文论观研究
作者:公维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至情  文论观 
描述:感缺失的当下,研究汤显祖的文论观除了其理论本身的价值外,其现实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试图通过汤显祖“至情”文论观的研究,找到能滋补当下情感缺失的理论根源。本文前置绪论,后置结束语,正文共分四章
《周礼》中赦免制度研究
作者:赵文卓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赦免制度  类型  特点  可信性 
描述:的进一步研究、探讨。
晏几道、秦观词的比较研究
作者:高莹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几道  秦观  比较 
描述:全面的比较研究。全文共从三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文章从晏几道、秦观的身世经历及性格特征进行比较。他们生活在相同的时代并具有相似的性格特点,这一部分的论述是为下文二人词作的比较做铺垫。其次,文章从二人词
吴炳编剧艺术研究
作者:李仲芹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炳  《粲花五种曲》  “情学观”  编剧艺术  “场上之曲” 
描述:结构艺术、人物形象设置和戏剧性的构建这几个编剧艺术的主要构成要素来对《粲花五种曲》加以研究、分析。引言主要是总结吴炳与《粲花五种曲》的研究现状,提出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分析本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王雱《老子注》研究
作者:唐大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雱  老子    复性  无为 
描述:思想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义理探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尽可能在对其思想内涵作总体把握的同时,将其理论之各构成部分间的逻辑关联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王雾《老子注》是受当时社会变革实践和理论发展新趋势共同作用而诞生的思想硕果,由道论(世界观)、复性论(人生观)、无为论(政治观)三大理论要素构成。道有体有用。道在体上为本原和本体。王雱创造性地提出了二级本体论,通过对“道之定体”与“道之中体”在存在级别上的划分,解决了本体论与“独化论”的矛盾。道落实到人上则是性,其本质是素朴的。人因追逐外物而丧失其最初自足的本性,于是需要通过知(“知内外之分”)——知物为妄与息欲去知两方面的修养来复性。复性之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人之复性,除了个人的自我修养,还有赖于适宜的社会条件。这个社会条件是由无为政治提供的。因为三代之后的社会文明已经异化,必须行老子的无为之治才能返本归真、使民复性。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客观上必须顺道而为(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按照事物自身的固有规律来为),主观上必须无意于为(“任理而不任情”,政治行为中要追求绝对理性)。能行无为,必有成效:人民乐生遂性,安土无求,世风转归淳厚。王雱《老子注》在理论上虽也有有神论等不足之处,但它的创新性、实践性等杰出之处才是更为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