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唐百家诗选》研究
-
作者:杨艳红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唐诗选本 版本源流 编选特点 诗学价值与文献价值
-
描述:更好的了解这部唐诗选本。第一,考述其编者、成书背景、编选意图及流传情况,较为系统地考察了该选本在宋、清两代的刊刻经过及版本源流情况。第二,结合北宋前期的文化背景及王安石的文学观,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唐百家诗选》所选诗人及所选诗歌的特点。第三,结合《唐百家诗选》的选诗特点,论述了该选本的诗学价值和在考证、校勘、辑佚等方面的文献价值。最后探讨了《唐百家诗选》的编选原则和编选特点对后世唐诗选本的影响。通过本文的考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百家诗选》以其独特的选诗旨趣和庞大的选诗规模在整个唐诗批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
沈璟传奇艺术形式研究
-
作者:余治平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沈璟 传奇 艺术形式 汤显祖 表演
-
描述:需求。语言渐趋通俗,但又不至于低俗,尤其是净丑与生旦的语言各有特色,基本上能够符合人物的“类”性格特征,但仍然保留着文词派的某些弊病;在曲辞创作中,叙事性成分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戏剧作品的韵味,也意味着其作品逐渐向“剧”的趋势演进。表演体制上,缩长为短,尤其是杂剧化形式的革新,使他在戏曲发展的历程中具有典范意义;脚色体系初步成熟,尤其是净丑角色的分工已具成熟的雏形;舞台场面丰富生动,对于某些复杂、奇特的场面,沈璟尽可能对此进行细致的提示,交代如何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舞台演出脚本的雏形,尤其是对于后人了解晚明时代的戏剧舞台演出实际提供了某种可资借鉴的史料。本文截取沈璟传奇的艺术形式这一横断面,进行全局性的个案考察,并把它与汤显祖传奇(主要是《牡丹亭》)放在同一历史平面进行探讨,从文学剧本和舞台表演两个方...
-
《牡丹亭》舞台传播相关问题研究
-
作者:汪惠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舞台传播
-
描述:在:不合音律,声腔不协,结构关目冗杂,文词艰涩难懂。特别是对于它的不合音律,历来所受批评最多。音乐是戏曲灵魂。如果一部戏曲不合音律,难以搬演上舞台,必定会被排斥在舞台传播之外,从而失去戏曲的生命。值得深思的是,虽然《牡丹亭》不被视作场上之曲,但从《牡丹亭》脱稿之日起,它就一直活跃于戏曲舞台上面,并还成为昆曲的经典保留剧目。这其中的缘由特别值得思考。晚明时代,是一个崇尚士大夫戏曲文化的时代,文人多逞才肆能,一时写剧成风。汤显祖才名闻于世,笔墨精妙卓绝,他的《牡淡亭》传奇一出世,便为当时文人所喜爱。同时,文人士大夫们还以各种方式进行改编,以期待能更好的搬演上戏曲舞台。这些《牡丹亭》的改编活动,都或多或少的促进了《牡丹亭》的舞台传播。从晚明至今,四百年来《牡丹亭》盛传于昆曲舞台,在二十一世纪之交,更是掀起了《牡丹...
-
胡应麟诗学研究
-
作者:王明辉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诗薮 本色 格调 神韵
-
描述:应该重新认识胡应麟的历史地位。 第三部分为附录,收集了七篇目前未刊的胡应麟著作序文,并考察了胡应麟现存著作的版本,俾有助于今后的研究。
-
陆九渊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
作者:刘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诠释学 本体 工夫
-
描述:,理学家们主要对“道德何以可能”进行回答,于是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分别提出各自的理学思想。陆九渊作为“工夫时期”的开始,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本体时期”对“道德何以可能”的回答,同时对“道德何以实现”的问题作出自己新的解释。出于对“工夫”问题的关注,陆九渊在解读经典时体现出既依据经典又不囿限于经典的诠释态度,且通过对经典的解释实现他对先秦儒家精神的回归。基于此,陆九渊采用了“先立乎其大”、“六经注我”、“精读古注”、“一以贯之”四种方式,从不同层面对儒家经典进行诠释。其中“先立乎其大”是陆九渊思想的核心,其所先立者是个人的崇高的道德品质;在“先立乎其大”的前提之下,陆九渊要求其从学者分别从“六经注我”和“精读古注”两个方面来把握经典,这样就既可以依据经典的原义,又能超越经典文字之外而把握经典作者(“圣人”...
-
王安石社会教化思想研究
-
作者:魏娇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社会教化 启示
-
描述:儒、道、佛三家学说,注重对人民实行社会教化。他提出了一些深刻、独到的见解,也有很多卓有成效的做法,本文拟对此进行一些探讨。本文从六个方面对王安石的社会教化展开讨论。第一部分主要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如教化、古代社会教化和现代社会教化的概念。第二部分详细的介绍了王安石社会教化思想的形成背景,综合社会环境、仕途生涯和教育背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介绍了王安石社会教化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天人关系论、认识发生论和人性善恶论。第四部分论述了王安石社会教化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伦理、理财、宗教、法治等方面。第五部分论述了社会教化的方式。第六部分论述了王安石社会教化思想对当代的启示,如社会教化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人才的重要性、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教化、社会教化要法治与德...
-
明代戏曲「汤评本」研究
-
作者:翁碧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汤评本 戏曲评点 戏曲理论 明代戏曲 明代书坊
-
描述:評點內容仍能表現當時普遍流行的戲曲理論觀點,因此有其研究的必要與價值。
本論文所採取的研究方法是先掌握學者諸說的爭議所在,以作為展開真偽考述的基礎;再以四種角度觀照湯評本的諸多問題,一是考察
-
明代《牡丹亭》批评与改编之研究
-
作者:陈慧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代 汤显祖 牡丹亭 批评 改编
-
描述:改編者根據特定目的加以改編;而初興盛的評點也加入了討論的陣容,與諸評論家、改編者等共同匯聚形成《牡丹亭》的研究熱潮。《牡丹亭》引發的迴響廣泛且多元,其中最具研究意義的應屬批評(包括曲論、評點等)與改
-
李绂催漕研究
-
作者:王含卿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绂 催漕 《漕行日记》
-
描述:漕渐为朝廷重视的观点。并对李绂出任钦差负责催漕的起因进行论述,认为朝廷之所以选用李绂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二章:根据《漕行日记》记载,将李绂催漕过程分为督催漕运北上、天津截留及起米运通三个阶段,认为此次催漕因着李绂的督导乃取得令朝野意想不到的收效。第三章:从李绂改革速漕之法、督禁运丁庙前演剧及调制官弁与运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显示了李绂在思想上躬行实践、行事上雷厉风行、催漕风格与众不同的独特性。第四章:对李绂催漕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
北宋天人感应政治思想之研究
-
作者:颜汝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 天人感应 政治思想 董仲舒 欧阳修 王安石
-
描述:的發生,起因君主施政不當,上天依此示警。在此思想影響下,漢人經常將某一人事與某一災異作連結。而這套思想內涵在董仲舒之後,經許多漢儒的詮釋,並與讖緯相結合,使內涵更加擴充。這套思想至魏晉時仍繼續流行,但只限於政治領域,學術領域則以玄學為主。至唐代,開始出現大規模批評天人感應思想的言論,但當時少有直指天人感應思想的理論核心進行攻擊。
北宋建國初期,基於國家政權合法性的需求,天命思想被大量運用。因此可見大臣以「天災為時數」的言論回應君主;亦可見天書事件中充斥祥瑞和天命思想。但相對地,也有不斷持批評天書事件的朝臣。在學術上,也有儒者對作為天人感應思想依據的《尚書.洪範》進行反五行災異的理論改造工作。
北宋中晚期的天人感應思想在質與量上都有重大突破。當中雖有持傳統天人感應思想者,但他們更側重兩點:一為自省修德;一為行事應發自內心與至誠。另持天人不相關者也大量出現。此外,亦有言論矛盾者,這可能是基於政治的考量。且對北宋這些大臣而言,不論接受天人是否直接相關,上天譴告的意義都比不上對人世事務的處理。而且,天人不相關的政治思想已成為當時的論述方式,這在唐以前的政治論述中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