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将沉醉换悲凉
-
作者:吴南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几道 政治 疏离 悲剧意识 词业价值 豪放 纯真
-
描述:醉换悲凉”,由感性的沉醉提升到释家智性的观照。小晏无意于仕进,将自己的一腔热情投身于词的创作中,“嬉弄于乐府”,既见出小晏对词学的重视,也显示了小晏与传统士人观念价值取向的背离。然小晏本质却是豪放、率性、纯真之人,被其挚友黄庭坚称之为“痴”。
-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司马光政治哲学研究
-
作者:尹佳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司马光 政治哲学 儒家 《资治通鉴》 王安石
-
描述:。在司马光去世后的一千年里,对他的政治思想的评价出现许多争论。现在我们重新评价其政治立场,梳理其政治哲学,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需要,同时也对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司马光是在天人关系的宏大
-
吴澄的政治经历及其思想
-
作者:孟凡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澄 吴澄 政治经历 政治经历 治国思想 治国思想 四等人制度 四等人制度 道统 道统 元代 元代
-
描述:主线,来剖析吴澄的这四次京师之行的背景、经过以及结果。本文的第二章,从吴澄为什么提出应该由儒生治理国家开始,逐步分析吴澄的这种思想产生的历史源泉以及儒生应该如何治理国家。第三章,主要讲述吴澄对元代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一四等人制的看法。第四章,笔者希望通过材料分析,总结出吴澄的道统观点,并对吴澄合会朱陆的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
生死超越论视野下的汤显祖“至情说”研究
-
作者:陈荣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死超越论 汤显祖 至情说
-
描述:景。其次是汤显祖至情说的提出,是道学革新的必然产物,也是王门后学思想发展的一部分。第三点是对于生死超越论的定义,定下本文研究的理论基调。
文章正文部分,第一章提出“至情说”是汤显祖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其涵义与分类决定了这一本体论的理论构建,可分为善情与恶情;由此而引出中国哲学中的情感本体论;同时围绕着生死问题来看至情说。第二、三章是本文的重点阐述对象。首先,由汤显祖作品入手,找出“情可以使人生,亦可以使人死”的具体体现,并综合分析作品中善情可以超越生死的表现形式。其次,具体研究善情与生死的矛盾和对抗,从而达到善情超越生死的境界。再次,具体分析恶情与生死的矛盾和对抗,以及恶情对生死的超越。最后,通过作品中汤显祖以宗教超脱恶情的表现手法,来具体分析研究受佛教、道教影响的汤显祖的思想对于恶情的超越以及对情超越的局限性。受晚明各种思潮影响深远的汤显祖提出以情来作为其思想的核心,并将其上升到超越生死的地步来对抗传统意义中以理超越生死的生死观。文章的第四章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先系统分析以理超越生死的意义与局限性;又论述情感本体与生命哲学的价值;后阐述以情超越生死的意义。最后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即情与理的平衡。第五章是关于汤显祖“至情说”的价值和现代意义的论述。要将汤显祖哲学思想带来的反思应用于现代社会中,它对我们目前生死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另外,从生命观的角度上,建立以情为主的生命关怀,是生命关怀体系更加完整。
-
心学视野下的人道之省思:陆九渊思想研究
-
作者:张路园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本心 心即理 易简工夫 实学
-
描述:本文从心性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三个方面对陆九渊的人道思想展开论述.首先,文章对陆九渊所建构的心本论作了简要的阐述.依循儒家通体洋溢着人文精神的总体天人宇宙视野,宋儒力图为人之所以为人寻求形上
-
王安石咏史诗与北宋中期政治
-
作者:朱亚兰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咏史诗 咏史诗 北宋中期政治 北宋中期政治
-
描述:或抒写其关心国事,胸怀壮志;或以古鉴今,提倡变法;或评古论史,发表新见特识,皆为力避陈俗,笔力雄健,义理精深之作。与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人的咏史诗作相比较,在创作意图,风格特色上有着较大差别,其价值和现实旨归更胜一筹。王安石咏史诗对后代咏史诗创作也产生了不小影响,不仅推进了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而且对江西诗派及后代元、明、清咏史诗人的创作影响深远,在咏史诗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
从《礼记》阐述的音乐形式论周代社会的政治内涵
-
作者:刘健婷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礼记》 周礼 礼乐制度 儒家 《乐记》
-
描述:是儒家治政的信条,音乐作为独特的手段,因其“移风易俗”的显著功效而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探讨《礼记》记载的音乐形式,综述音乐在周代政治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并以此揭示周代音乐
-
“至诚恻怛”与“任理无情”:王安石政治哲学思想的内在张力
-
作者:郭萍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至诚恻怛 至诚恻怛 任理无情 任理无情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 张力 张力
-
描述:怛”的执政动机,另一方面又主张“任理无情”的执政原则。这两个方面相反相成,在学理上并行不悖,但在现实政治中,由于他过分强调自然天道的客观公正,使天道压制了人道,致使其政治构想与现实政治之间形成了
-
陈白沙的历史世界——明代政治与儒学流变
-
作者:廖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方孝孺 朱棣 吴与弼 陈献章 陈白沙 明代学术史 明初思想史
-
描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志,重新梳理明代思想,产生了哲学与史学二流中分的局面。笔者则继史家之笔,欲重述明初思想史。 元末明初,士大夫多不知大体,昧于春秋大义,故往往视旧朝为正统,新朝为叛逆。故有方孝孺力持正统之论,恢复理学之旧观。然不久靖难祸起,燕王以边境藩王,拥兵篡夺帝位,方孝孺竟以身殉道,捍卫天理。成祖即位后,即以旧臣修纂《永乐大典》和《四书》、《五经》、《性理》三部大全,目的在于彰显文治,证明道统与正统为一。多数士大夫则不为其动,或于朝廷力持清议,或于民间讲道守身,皆以天理为依归。后有学者,以此为归,躬身践履,以成心学。心学为何,良知而已,知善知恶,即为天理。 晚明诸儒,则以入朝为荣,先为世宗,主持议礼,后请神宗从祀阳明。从朝廷转向民间,从民间重归朝廷,此为一轮回。虽明亡清灭,轮回也未结束。只是知识分子昧于知古,无从知今罢了。既然现在仍在“天理”与“良知”的轮回中,我们能从明代历史,获得什么教益呢?历史仍未结束,大地知道答案!
-
士论与道理: 试由宋代士人政治之发展解释理学的兴起脉络
-
作者:林汉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士人政治 士论 王安石 欧阳修 司马光 朱熹 北宋政治
-
描述:現的。是以本文首先針對傳統的士人政治所安排的社會藍圖作一概觀,從士的社會地位及產生選拔方式,以至於社會期望各點作分析。
唐宋兩代在時代上相連而在發展方向上卻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對比,士人政治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