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307)
报纸
(106)
学位论文
(18)
会议论文
(5)
图书
(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78)
地方文献
(35)
才乡教育
(11)
宗教集要
(9)
地方风物
(3)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
(69)
2013
(27)
2012
(37)
2011
(39)
2009
(21)
2007
(21)
2006
(22)
2005
(11)
1999
(11)
1998
(10)
按来源分组
其它
(22)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
安徽文学(下半月)
(2)
鹅湖学志
(2)
学理论
(1)
大众文艺
(1)
学术交流
(1)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1)
北方文学(下旬)
(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陆九渊
宇宙
太极
真理性理观念
《周易》
《牡丹亭》
情
吕祖谦
人心
如来藏
以情反理
戏曲艺术
宋明理学
唯心主义哲学
儒学理想复归
宋明儒学
心学
王守仁
同上
“心即理”
研究
伦理本性
宇宙整体
道统
不立门户
情节
抗争
大人
孙武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心和理】搜索到相关结果
18
条
治
心
与治道——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及其哲学基础
作者:
卢豪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政治哲学
哲学思想
思想
政治思想
社会治理
治道
治
心
和谐
秩序
描述:
,以内圣外王为基本框架,在恪守儒家本位的基础上,融通佛老,兼采诸子,学术特征以天道心性义理为主旨,它是第一个成功地取代汉唐注经之学的义理之学。王安石的政治思想超越了当时传统的儒家政治思想,他用“
心
从
心
即理到
心
外无理:浅谈王守仁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作者:
郑超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心
即
理
心
外无理
陆王心学
描述:
其学说所造成的“天人相分”的境地。王守仁在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前人对于心学的发展成果以及佛道两家的思想,对陆九渊既有的心学思想加以完善和提升,提出了“
心
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至诚恻怛”与“任
理
无情”:王安石政治哲学思想的内在张力
作者:
郭萍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至诚恻怛
至诚恻怛
任
理
无情
任
理
无情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
张力
张力
描述:
怛”的执政动机,另一方面又主张“任
理
无情”的执政原则。这两个方面相反相成,在学理上并行不悖,但在现实政治中,由于他过分强调自然天道的客观公正,使天道压制了人道,致使其政治构想与现实政治之间形成了
心
师造化-谢逸娥画荷之创作研究
作者:
黄谢逸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荷花画
师造化
水墨画
描述:
棉薄之力。 荷花是中國花鳥繪畫藝術中相當具代表性的題材,不論其淡雅而不俗的清 姿、亭亭淨植、不蔓不枝的傲岸,或出汙泥不染的精神意涵,在在讓筆者
心
嚮往 之,「花中君子」的美譽,更符合文人水墨畫的精神──借物
从
理
论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作者:
马樱滨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大都
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
古都文化
刘秉忠
元代儒学
描述:
从
理
论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北宋嘉祐、治平年間
理
財思潮探析:以王安石、司馬光為中心
作者:
任仁仁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嘉祐
理财思潮
王安石
司马光
天地之产
描述:
的理财方案並不是僅僅针封某些具體理财措施的阐發,而是就“天地之産有常”與否,即天下财富總量是一個定量還是增量造一
理
念作為基本出發點,建立各自之理财學說體系,從而给此後社舍歷史造程如“熙豐燮法”、“元祐
吳澄《道德真經註》研究 ──兼論
理
學與老學的交涉
作者:
劉怡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代
吳澄
道德真經註
理
學
老學
儒道會通
描述:
儒道關係。因此,如果我們能站在老學的立場考察
理
學與老學交涉的情況,將可以進一步清楚地瞭解老學思想在歷史的縱深發展脈絡裏所呈現的圖景,有助於宏觀而立體地建構中國學術思想流變洐嬗的完整面貌。吳澄為元代
从
理
念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作者:
马樱滨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大都
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
刘秉忠
元代儒学
描述:
才是最为遵循《周礼·考工记》的城市。为什么此前朝代建立的城池没有如此接近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周礼》的规制,而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却做到了呢?其主要设计者刘秉忠是在怎样的时代及学术背景下创造性地将《考工记》中的理想都城变为了现实呢?同时这对其后的中华民族的城市建设又有哪些影响呢?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元大都及元朝一代整个文化氛围的研究,也对其后的北京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的认识以及对更完整地认识中国都城制度的发展也有意义。因此本文便试图针对这些问题,从蒙元统治上层汉化过程、元代儒学的学术特征及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的个人原因等这些角度做一探讨。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