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1)
报纸(51)
学位论文(16)
图书(12)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05)
地方文献 (112)
红色文化 (9)
才乡教育 (5)
非遗保护 (3)
宗教集要 (2)
按年份分组
2014(37)
2011(26)
2007(22)
2006(21)
2005(18)
2002(13)
2000(18)
1988(3)
1986(6)
1981(1)
按来源分组
中华戏曲(4)
戏曲研究(4)
艺术评论(4)
剧影月报(3)
江西社会科学(3)
陕西戏剧(2)
文教资料(2)
文艺生活:下旬刊(1)
散文(1)
全国新书目(1)
中国古典戏剧翻译的伦理解读:《牡丹亭》英译本对比分析
作者:张翠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翻译  翻译  翻译伦理学  翻译伦理学  中国古典戏剧英译  中国古典戏剧英译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系。因此,从伦理角度来分析中国古典戏曲英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翻译研究曾经历过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翻译理论各有不同,但没有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翻译理论界曾一度陷入混乱。翻译实践经受着严峻的道德考验。平等对话的基础遭破坏,文化传播受阻,客观上使得对翻译实践中伦理规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二十世纪末,建构主义时期,翻译伦理学重新回归到西方学者讨论的话题之中。其中,芬兰学者切斯特曼系统性地提出了翻译伦理五大模式,这在翻译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并对翻译实践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之前,有许多研究者曾探讨过翻译伦理学和伦理问题,但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有人将该理论付诸实践,实际地应用它去分析衡量和评价翻译文本的质量及其优劣,甚至更少人试着从翻译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分析考量中国古典戏曲英译本。戏曲除了与其他文学体裁小说、诗歌和散文有许多共同点外,也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台词。这就要求戏曲译本既要可读又要可表演。从而使得戏曲文本翻译更加复杂,更具有挑战性。因为译本必须要再现源文本的涵义,并准确无误的传递源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同时,翻译的台词部分既要能让表演者容易口头表达,也要能让客户或目标语观众所接受,以便最大程度地再现源文本之魅力。中国古典戏曲的英译是一项意义非凡的有价值的事业,它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这使得戏曲翻译研究成为了必要。因此,通过阅览和搜集大量该理论和《牡丹亭》英译本的相关信息,论文作者试图应用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五个模式对中国古典戏曲名作,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以实现以下目标:证明翻译伦理学五大模式,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在衡量译本的质量等方面的可行性及合理性;试图发现伦理学五大模式可能存在的不足;如果可能的话,提出一些翻译策略来指导古典戏曲文本的翻译,使其更为优秀更容易被接受。研究证明,尽管理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五个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理论的其中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合理可行的,仍可以作为一个衡量标准用来检测用来评估的翻译的质量和指导译者的翻译行为;并且依据五大模式的要求针对性地指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来应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翻译,从而使译本质量更好,更大程度被接受。该研究成果可用在对诗歌、小说、散文,尤其是戏曲等译本的评估。该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笔者尝试实际应用切斯特曼的五大翻译伦理模式来衡量和评价中国古典戏曲的译作优劣和译者在其中的翻译行为,测试了该理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发现了该理论某些方面的局限性,制定出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可能的翻译策略。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论文的灵感,及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目标,然后谈及文章的组织结构。第二章扼要探讨翻译伦理学,然后重点详细地阐述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五大模式,最后介绍关于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第三章介绍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戏曲翻译及特点。然后简要介绍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及其现存英译本,并特别介绍所选择的两译本的两位译者:许渊冲教授和汪榕培教授。第四章应用切斯特曼翻译伦理的模式对《牡丹亭》两译本中所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以证实该理论一定程度的可行性及局限性。第五章得出结论:虽然该理论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性,各个模式之间不能兼容,但仍不失为一种系统和全面综合的理论,仍可用它作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可行的标准来判断译本的优劣、规范译者的行为,并根据该理论的每一模式尝试对中国古典戏曲的英译提出相对应的翻译策略。本章结尾简述该研究的应用意义、存在的不足及对将来研究的建议。
传统戏剧中文化因素的翻译:以《牡丹亭》英译本为例
作者:杨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  古典戏剧  古典戏剧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是近年来,翻译学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文化层面,关于翻译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开始盛行,“文化转向”概念被广泛接受。这一概念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翻译观,引入新的翻译视角,为翻译开辟了新的道路,进一步促进了翻译的发展。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牡丹亭》是中国著名古典戏曲的传世之作,它的情节、主题和语言都影响极大。《牡丹亭》和《红楼梦》、《西厢记》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经典爱情故事。《牡丹亭》全剧55出,引经据典、文字优美。但当人们对汤显祖才华钦佩的同时,如何将原文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的在译文中保留,这对翻译者是个不小的考验。目前《牡丹亭》的英译本主要有三个,分别是Cyril Birch,张光前和汪榕培的英译本。本文通过对这三个译本中文化因素翻译的对比,旨在探讨不同翻译策略影响下,译本的不同以及如何翻译才能最多的传达原文的信息,更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的自然场景意象研究
作者:陈丽勤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然场景意象  汤显祖  莎士比亚 
描述:同构。而自然在戏剧文本中的意义建构功能和文化呈现功能,可以在自然场景意象身上得到多维度的展现和表达。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因其戏剧文本在自然场景意象展现上的独特性,具备了研究的范本性。本文
梦幻:人类理想的戏剧表现形式《牡丹亭》的心理分析
作者:王宁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  人类理想  人类理想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描述:的主题含义及戏剧技巧,以期在全球语境下给与这位伟大的中国戏剧家以应有的地位。 《牡丹亭》以其巨大的魅力和吸引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各个年龄段的都有。《牡丹亭》自从被搬上中国戏曲舞台
汤显祖“临川四梦”当代戏曲改编的美学思考:以昆曲、粤剧、赣
作者:赵媚媚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临川四梦  戏曲改编  美学思考 
描述:的变化发展,密切关照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舞台技术,并由戏曲艺术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的美学理念提供理论支撑,融现代审美理念与传统戏曲美学于一身。在戏曲美学和时代理念的双重审视下,戏曲改革才能走上艺术与市场双赢的道路。
论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戏剧唱词的翻译:以《牡丹亭》的两
作者:何婷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唱词  互文性翻译  《牡丹亭》  语境重构  音乐性传递  意象传递 
描述:翻译理论对于唱词音乐性和意象的传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