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54)
期刊文章(141)
学位论文(22)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77)
地方文献 (32)
地方风物 (6)
非遗保护 (2)
文化溯源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109)
2013(29)
2012(31)
2010(27)
2008(15)
2007(13)
2006(11)
2005(10)
2004(4)
2001(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6)
中华建设(2)
绿色中国(1)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1)
中国高新区(1)
广告大观:综合版(1)
科技与企业(1)
天津支部生活(1)
三秦都市报(1)
中国国家地理(1)
视角和声音转变对文本情感建构的影响:《牡丹亭》英译研究
作者:洪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叙事方式  英译文本  文学翻译 
描述:视角和声音转变对文本情感建构的影响:《牡丹亭》英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牡丹亭》英译之创造性叛逆现象研究
作者:郑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造性叛逆  顺应论  《牡丹亭》翻译  忠实 
描述:以此来使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翻译中存在的一些客观现象并对翻译标准有一些新的理解。此外,它使我们更加关注译者的主体创造性,承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做的成果和贡献。此论文试图从顺应论角度对我国古典戏剧奇葩—《牡丹亭》英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做一尝试性分析。创造性叛逆,首先是由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埃斯卡皮于1958年所提出的。创造性指的是译者为重现原作艺术魅力而所作的主观努力,而叛逆性则是指由于各种因素而造成的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由于文学翻译一些独特的特点及美学价值等因素,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中国古典戏剧的优秀代表之一,《牡丹亭》自然而然地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那么这些独特的文化意境在翻译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创造性叛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创造性叛逆现象呢?本论文立足于这些研究问题,试图通过对原文和译文(汪榕培译本)的对比,来归纳这些创造性叛逆现象并在顺应论的框架下对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做一下具体分析。此外,本文还对创造性叛逆与忠实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解释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牡丹亭》翻译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这些现象在语境层次和结构层次上都有所体现。通过对这些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归纳分类并从顺应论角度详细地进行了探讨性分析,得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如下:顺应论中所提出的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为创造性叛逆提供了可能性和前提;为了满足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要求而实现的语境关联和结构客体上的顺应来则为创造性叛逆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客观必然性。此外,通过这些现象及原因的分析,使读者对“忠实”和创造性叛逆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们认识到:虽然在表层形式上与忠实有一些冲突,有时为了顺应译入语读者的接受水平及阅读习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创造性叛逆,但是客观上讲,创造性叛逆是对“忠实”一种必要性的补充。创造性叛逆和忠实具有相同目的:即最大限度地实现原文准确的传达,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原文并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确保文学翻译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
生态翻译视角下《牡丹亭》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作者:姜琳园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翻译理论  牡丹亭  三维转换 
描述:的翻译特点剖析了译者在“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等方面所使用的三位转换策略,从而证明该理论对戏曲翻译的适用性。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够从生态翻译理论视角对昆曲翻译做出新的探讨。
生态翻译视角下《牡丹亭》三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作者:姜琳园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翻译理论  三维转换  《牡丹亭》  英译本 
描述:生态翻译视角下《牡丹亭》三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翻译美学视角下《牡丹亭》汪榕培英译本研究
作者:冀丽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翻译美学  意境  美的再现 
描述:的翻译史堪比一部翻译美学史,美学对翻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从美学的角度而言,翻译是对原作美学价值的再现,从美学视角更能全面地挖掘中国文学作品中独特丰富的美学元素。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本质是审美,译者如何将原
王安石保甲法研究:以兵制和乡里制度的变革为视角
作者:席文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保甲法  军事制度  乡村控制 
描述: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保甲法施行之前的社会背景,保甲法实施的目的和效果,保甲法最终走向穷途末路的原因,以期能在一个较为客观和新颖的角度上探明王安石保甲法的真貌,并借鉴其在军事管理和地方控制方面的优秀思想为今所用。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与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文章分为四大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从宋神宗之前的军事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入手,简要的概括这两者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出现的弊端,即催生保甲法的现实背景;第二部分文章从保甲法创立之初的矛盾焦点入手,进而探求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立法宗旨,明晰宋神宗和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初衷和目的;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保甲法的实施模式、推行过程和实施效果,力求探明保甲法在北宋军事制度和乡村治安管理这两个方面的改革成效,即保甲法的积极因素方面;第四部分是本文对保甲法最终被罢废的原因的一点思考,立法方面的硬伤和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得保甲法不得善终,但是保甲法中关于兵制改革和乡村控制的一些措施,被宋后的多个朝代所沿用,保甲法中所蕴含的乡村控制思想和“寓兵于农、军民结合”的军事思想,使其在乡村组织和军事方面也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性别视角下的杜丽娘式叙述:“生死之恋”模式研究
作者:景楠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  《牡丹亭》  杜丽娘  生死之恋 
描述:了《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女性叙事研究》这一课题,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贯通古代与现代的方式,要在性别视角的观照下开拓出不同以往的阐释空间。本选题即是其中第三部分“论才子佳人”中的一章
互文性与翻译:从互文性视角评析《牡丹亭》两个英译本
作者:李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互文性  互文性  翻译  翻译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译本的研究现状,接着从互文性这一概念的理论来源着手,着重介绍了有关“互文性”的不同定义,并基于Norman Fairclough对“互文性”的分类提出笔者自己关于互文性的定义和分类的观点,将互文性置身于翻译实践中,结合《牡丹亭》的两个译本(汪榕培译和Cyril Brich译)及《牡丹亭》原文本自身特点,借用Norman Fairclough的“显性互文性”及“成构互文性”两大分类,从引用、戏拟、典故和体裁、规范等方面就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两个译本的特点,揭示互文性理论能够对译者理解原文本、恰当创造目的文本产生积极作用,并填补了从互文性角度对比分析《牡丹亭》两个译本的空白。 本文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作者对全文内容共分五章进行具体阐述。第一部分是对互文性和翻译之间关系的探讨。第一章引言部...
对比研究《牡丹亭》两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关联理论视角
作者:常聪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文化负载词  《牡丹亭》  翻译观 
描述:对比研究《牡丹亭》两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关联理论视角
对比研究《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关联理论视角
作者:常聪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文化负载词  《牡丹亭》  翻译  比较 
描述:视角对比《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文试图找到最佳关联的翻译。本文的正文主要包括四章。第一章回顾了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包括对关联理论的研究、《牡丹亭》翻译的研究以及文化负载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