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明易代之际悲剧人物危素研究
-
作者:吴愫劼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危素 思想 贰臣 悲剧
-
描述:荆刺之路。在元代,一方面,元代理学已由朱陆之争渐趋于“和会”;另一方面,佛老之学盛行。危素主张积极入世,践履于时。同时,又因他经常出入佛道之门,多与方外之士交游唱和,致使他的思想复杂矛盾。危素在宗族
-
王安礼及其《王魏公集》研究
-
作者:张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礼 《王魏公集》 思想 文学创作
-
描述:转任多地。正是半生为官的经历以及家族仕宦氛围的影响,其思想和创作呈现出了浓重的政治色彩,所交之友大多为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所作之文也多为其政治活动服务。 下编主要对《王魏公集》进行研究。首先论述《王魏
-
谢逸诗歌研究
-
作者:赵翠荣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逸 诗歌 思想 风格 贡献
-
描述:谢逸诗歌研究
-
汤显祖与袁宏道之尺牍比较研究
-
作者:肖咏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袁宏道 尺牍比较 “真” 思想
-
描述:牍的具体内容、表达方式和风格上呈现出了巨大不同,这些不同点代表了当时文坛对“真”的追求所具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汤显祖与袁宏道二者尺牍的比较不仅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汤显祖和袁宏道思想的发展变化提供
-
吕南公研究
-
作者:于飞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吕南公 年谱 生平 思想 文学作品
-
描述:石、曾巩、李觏等对于吕南公性格塑造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吕南公在文学理论上有精辟的见解和造诣,提出“言以道为主,而文以言为主”的“文道”观,强调“文不可以不工”,虽然是以儒家的思想伦理为基础,但对于道持
-
《才子牡丹亭》初探
-
作者:杜娟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阿傍 阿傍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 才子牡丹亭 才子牡丹亭 牡丹亭评点 牡丹亭评点
-
描述:自汤显祖《牡丹亭》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一直不曾停歇.《牡丹亭》的评点本也不断出现.在其众多评点本中,署名阿傍的《才子牡丹亭》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大胆的风格而显得与众不同.她的批评特点是从性的角度对《牡丹亭》进行审视.该文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分?
-
汤显祖诗论及其诗歌创作初探
-
作者:李胜利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晚明 中晚明 汤显祖 汤显祖 诗论 诗论 诗歌 诗歌 情 情 清 清
-
描述:践了自己的诗论,用真挚感人的自然之情融注于诗歌中。他的诗歌题材丰富多样,涉及到佛道隐逸、出仕用世、行旅游览、交往应酬等等;在各种体裁中,尤其擅长绝句和歌行。他的诗歌不仅在叙事、写景的安排、炼字遣词、句法和章法等方面,有意识的学习六朝诗歌,而且汲取了六朝诗歌的美学精神,在总体上呈现出“清”的特色。
-
北宋老学初探
-
作者:詹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文学 老学著作 心性学 苏辙 王安石 《老子注》
-
描述:人人相同,但人们总会为外物所蔽,为各种情绪所困扰,因而总会“失性”,在对峙生命“失性”的问题之下,就应该“复性”,而“复性”的手段最重要的在于认识到“无物非妄”,对事与物要“以无心遇之”,这样就能“物物而不物于物”,最终达到至人“足性”、“畅性”之境界,这个境界被描述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物来而能应”。本文还对这种“复性”说的构成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这种“复性”说是一种三教融合的形态。其中的“性”论基本上来自佛教,而修养论则多为禅宗止观说与庄子“坐忘”、“心斋”说的结合,其所追求的境界则多为庄学与先秦儒家所追求的境界的融合。 北宋老学除心性学特征外,也有一些其它风貌。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老子注就代表另一种方向。两者都以《老子注》来阐发自己的政治学说。其中尤以王安石对老子学说的改造最为引人注目。他实际是抛弃了长久以来“以无为本”,之说.标举“礼乐刑政”,在注老之作中体现了他的变法精神。同时的道士曹道冲则将内丹功法引入了注老之作中。 本文在附录中还探讨了二程理学对心性学的改造问题。认为二程理学在心性学的“性”论方面,对前此的心性学基本上是排斥;而在修养论方面有吸收有改作;在境界说上,基本相同。
-
《周礼》中的会计制度初探
-
作者:唐婉晴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春秋战国 《周礼》 会计制度
-
描述:支与会计操作规则、会计簿书及会计制度在《周礼》财政体系中的意义等这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系统整理《周礼》中会计制度的材料,对《周礼》中的会计问题进行探讨。
-
王安石政治儒学论初探
-
作者:杨永亮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道德性命 道德性命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 政治儒学 政治儒学
-
描述:没有能看到的是宋代是一个需要建立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秩序的新时代,士人们在对儒、释、道多元文化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了儒家文化作为建构新秩序的依托,而王朝崇儒政策又予以适时的配合,给予了士大夫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他们有了申述社会理想的自由。王安石政治变革的失败,在反对派看来是学理上的失败,他们依此为鉴,把儒学引向了和它对立的方向——道学,并通过众多理学家的艰苦努力最终实现了宋代文化秩序的建构。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阐明政治儒学是建构秩序的儒学,而宋代儒学的转向也正是以从重建社会秩序为目的的儒学复兴运动开始的,而它所激发出来的是宋代士大夫阶层强烈社会主体意识,其中蕴含了对外在规范的追求又有明确自我道德的提升,王安石试图通过变法的外在形式来实现内在的道德性命展示。我们通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