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玄注“古文”新证
-
作者:范常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郑玄注 《周礼》“故书” 《仪礼》“古文” 出土文献 新证
-
描述:用字习惯用隶书写成的本子。接下来,我们还对研究者在利用这些“古文”材料时出现的一些疏失作了例举。第二章是对《周礼》郑注“古文”的新证。通过新证可知,《周礼》郑注“故书”同《仪礼》郑注“古文”相类似
-
姹紫嫣红随类赋彩 赏心乐事情采自凝:以《牡丹亭》英译为例看
-
作者:朱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戏剧翻译 戏剧翻译 台词唱词译本 台词唱词译本 字幕译本 字幕译本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
描述:并向世界介绍传播,尤显必要与不易。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集音乐、舞蹈、绘画、表演、语言等要素为一体。与诗歌、小说、散文相比,戏剧又兼具有文学性和表演性。根据戏剧本身的双重属性,戏剧翻译一般可分为用于文本阅读和用于剧场演出两大类。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剧场演出译本细分为演员台词唱词译本和剧场演出字幕译本,并探讨了各类译本应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本文以中国古典戏剧《牡丹亭》英译为例,从戏曲唱词、韵文台词和散体台词三个角度抽取样本,根据笔者提出的依用途不同而细分的戏剧翻译策略,将白之、张光前、汪榕培和青春版昆曲演出时的剧场字幕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四个译本各具特色,并进一步说明区别的原因主要在于用途不同--前三个译本用于文本阅读而最后一个译本用于剧场演出。
-
郑玄《周礼注》词义训释研究
-
作者:焦美卉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郑玄 《周礼注》 词义训释
-
描述:成就。以往的学者对郑 玄注关注颇多,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研究《周礼注》,其中不乏对 其词义的关注,而对词义训释的研究并不深入。 本文将郑玄《周礼注》所释词义分为固定义和临时义,并按照词训、 语训
-
《周禮》鄭注探源訓詁研究
-
作者:裴歡歡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探源训诂 现代词源学 郑玄
-
描述:《周禮》鄭注探源訓詁研究
-
段玉裁的周礼学---以<<说文解字注>>为范畴
-
作者:赖慧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段玉裁 三礼 周礼
-
描述:
第四章《說文》段注引《周禮》鄭注部分(包含先鄭、後鄭、杜子春之注)
以上二章是全文之重心所在。
首先將《說文解字》9353字中,段注引《周禮》之文抽出,再依段注引《周禮》原文
-
注释书中名物词训诂方法的历史演变——以《周礼》郑玄注、贾公
-
作者:张学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名物训诂 《周礼》
-
描述:公彦倾向于只从语义这一点上切入;3)孙诒让擅长以古证古与参校求诂。文章还描述...
-
论《黄鹤楼》诗与我之雕塑‘黄鹤归来兮’之关系
-
作者:刘贵全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词 雕塑 探寻 视觉转换 融合
-
描述:词绘成300幅画作出版,帮助人们用另一种形式读解诗词。雕塑作为视觉语言,也同样可以用直观的视觉形象来体现诗的意境。总之,作为传统文化的诗词与当代雕塑相互关照,共同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所起的文化发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诗做切入点,从时代背景和推动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人文精神在当下的失落与回归,对传统文化资源作纵向寻觅,求取返本开新。探寻和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中包含的“现代性”,进行现代视觉转换,引起当代人内心深处的共鸣。诗与雕塑的交融,产生了新的审美意境,赋予观者更多的艺术想象力和视觉感受。传统文化对雕塑产生影响和渗透是必然的,同时是应该格外被重视和利用的。我借用寓意深刻、文化特征鲜明的古诗词为作品命名,想进一步体现文化脉络的延伸性,营造一种饱含诗情与画意和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境。
-
高校教师压力的来源与表现:基于H大学白云黄鹤BBS的文本分析
-
作者:曾媛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压力来源 压力表现
-
描述:来源,筛选出403篇帖子,对之进行文本分析,从中归纳出H大学教师压力的来源与表现。本文分析显示,H大学教师压力的来源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外部压力的主要来源有:科研工作、人事聘任制度改革、继续教育、人际关系、住房条件、薪酬待遇、后勤保障等。其中,住房条件的压力又主要分为:住房小区的建设、房补发放、房源少且条件差等。内部压力的主要来源有:人格因素、认知错误、自我期望过高等。H大学教师的压力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和行为的亚健康三个方面造成的,突出问题有:容易疲劳,失眠头晕,记忆力下降,忧郁焦虑,职业倦怠等。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缓解H大学教师的压力,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师在社会进步和教育大业发展过程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高校要努力营造出一种人人关心教育、人人尊重教师的和谐社会氛围,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并建立倾向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合理培养机制,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教师自身需要努力提高心理素质和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