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显祖的创作个性与<<临川四梦>>
-
作者:李宥ZHEN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 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 文学性 文学性 表演性 表演性
-
描述:汤显祖的创作个性与<<临川四梦>>
-
曾巩诗文创作的文化观照
-
作者:刘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曾巩 诗文创作 诗文创作 文化观照 诗画融通 诗画融通 文史融通 文史融通
-
描述:”气质,从而获得了对曾巩其人其作的进一步了解;通过辨析曾巩散文对于史学方法的引介、史学价值的追求以及由此表现出的独特风格,推进了前人关于曾巩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深化。
-
论曾巩的文化品格与诗文创作
-
作者:喻进芳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曾巩 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 散文 散文 诗歌 诗歌 影响 影响
-
描述:编“诗文创作”共六章。第一章分析曾巩的文道观,并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古文家的文道观进行比较,他的文道观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由于他的政治思想重在教化,因此他很看重文学的社会政治功用。第二章
-
曾巩的道统思想与文统观对其创作的影响
-
作者:李金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统论 道统论 文统观 文统观 经世致作 经世致作 简古 简古 自然平易 自然平易
-
描述:,其诗歌、散文在题材内容上都有很强的经世致用特征,也是因为这,虽然词的创作在北宋极为兴盛,而作为文学大家的曾巩却少有词的创作。同时曾巩的思想主张和文学理论也决定了其文学作品简古、自然平易的艺术风格。
-
心师造化-谢逸娥画荷之创作研究
-
作者:黄谢逸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荷花画 师造化 水墨画
-
描述:列三項目的: (一) 藉由文獻的探討,學習歷代畫家如何以工筆、沒骨、半工寫、寫意等繪畫 技巧,將荷花的謙卑及出汙泥而不染等特性,於作品中展現出來,並作進 一步的探討,希望能提出具體之研究成果。 (二)透過對荷花之實地觀察及描繪,並藉由研究心得及運用傳統或現代的各種 水墨表現技法,希望能在研究創作中建構出自我繪畫的風格。 (三)希望透過閱讀、蒐集、攝影、寫生,完成一個新的畫荷論述,為畫壇略盡 棉薄之力。 荷花是中國花鳥繪畫藝術中相當具代表性的題材,不論其淡雅而不俗的清 姿、亭亭淨植、不蔓不枝的傲岸,或出汙泥不染的精神意涵,在在讓筆者心嚮往 之,「花中君子」的美譽,更符合文人水墨畫的精神──借物取境的情懷,因此, 在眾多的花鳥題材中,筆者決定以荷花做為描摹、探討的對象。 本研究擬採混合運用「田野調查法」、「文獻分析法」、「創造性思維法」 等三種研究方法,藉由文獻探討與自然觀察,以形寫神進入意趣之境,欲與「花 中君子」之神韻相合,進而將自然之美融入創作,以達天人合一的境界。 本創作研究經論文探討及創作實務之實踐之後得到以下結論: 〈一〉研究水墨畫,應追溯其各畫脈,從認識而瞭解,並實際驗證;藉由瞭解 傳統,接近傳統,以傳統為基礎,作為藝術創作的起點。 〈二〉創作荷畫時,一方面師法傳統法則,另一方面力求融入現代水墨的韻味, 期能呈現獨特民族性特色,以展現融合寫實與造境於一爐的獨特風韻。 〈三〉自畫論中體悟水墨畫講究的「天人合一」、「氣韻生動」、「形神兼備」 之意境,嘗試兼工帶寫,色墨交融之技法,力求增強效果,再透過實地寫 生,將所見、所聞,結合心中所感,創作出擁有個人風貌之作品。 筆者日後將持續鑽研此一領域,期能自我提昇繪畫造詣,並秉持人一我 十、百煉成鋼、鍥而不捨的精神,努力不懈。更希望各位先進與同好不吝賜教, 以使此項研究更臻完善。
-
周亮工生平思想及其散文创作研究
-
作者:平志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亮工 生平 贰臣心态 学术思想 散文创作
-
描述:合明清易代之际的时代背景,重在考辨周亮工由明入清,入仕新朝的原因,与先后三次入狱的始末缘由。第二章,在前章生平考证基础上,发掘、分析这些经历遭遇对周亮工人格心态造成的巨大影响。主要围绕清初贰臣的人生遭遇与亮工复杂的贰臣心态展开论述,以周亮工作为个案,认识其时文人的实际生存思想状况。第三章意在探究其学术取向、成绩,与对当时、后世学人的深远影响。注意将周亮工融入明清之际社会学术思潮大背景中,分析其学术价值,肯定其学术地位。第四章以其小品文、传记文创作为研究内容。对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小品文、传记文思想取材与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赏鉴,并与其他作家的比较中,指出其为文特质,突出其文作具有的独特文化个性。文后另有附录,其中,附录一为《著作述略》,对周亮工著述及流传情况加...
-
网茧与飞跃之间:论汤显祖之心态发展历程及其创作思维
-
作者:黄莘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情 牡丹亭 南柯记 邯郸记
-
描述:」觀點下情理論述的解釋存有相當距離。更何況《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這三部完成年份相當集中的作品,不論題材或風格都有很大的落差;尤其主角之「情」的表現,有著近乎相反的發展。這是否意味湯氏思想上的轉變?抑只是基於不同劇作主題的發揮?不管是用前一種或後一種方式提問,都常是把「情」當作意涵一致,且是相對於「理」的概念來處理。然而從具體文本脈絡來分析,「情」所指涉的向度及用法,實在很難,可能也不必用單一的模式來掌握。因此拙文不打算建立或銜接任何宏觀體系,而重在由文脈的辨異和分疏,去探索湯顯祖「創作思維」和「心態發展」間的聯繫,並試圖對「情」之相關問題進行說明,進而思考文藝與性命之道間的可能關係。
論題之「創作思維」,主要指焦點意識的形成、表現方式及意義脈絡,同時也包含對創作活動本身的思索;因為不只是純粹的理性運作,所以往往牽涉作者應對不同處境的「心態發展」。而「網繭」與「飛躍」的意象,則是借以表示湯顯祖由少到老始終存在,並甚為自覺的生存張力。
先前學界對晚明文化的討論,往往是以明中葉後商業發達及市鎮興起的框架為論述背景;而現今觀眾或讀者,也常是透過崑曲或明清江南出版、評點的現象,去認識湯顯祖其人及作品。但江南吳地對湯氏來說,卻是風土、聲口殊異的「他鄉」。「江右」不僅是其籍貫之所在,而且是具有密切情感聯繫,並涉及「價值」和「歸屬」的「地方」。可以說,湯氏中年後愈形清晰的生存張力,在其生命初期即已埋下伏筆。
江右士人一度於明代政壇佔有重要地位;經略天下就湯氏而言,更帶有幾分成就豪俠壯舉的浪漫想像。他以俠者為典範,企圖建立自我在世界的定位;但既是將官場視為實現俠義之所在,便注定要承受權力場域不得自主的掙扎。《紫釵記》作成前後,湯氏正陷入人事構釁的低潮,因此更激發他以「直」自任的堅持並強調「真」與「假」的辨別。相較於蔣防的<霍小玉傳>,《紫釵記》?堛?撓主角戀情的不是門閥,卻是權力、金錢的糾葛;反面人物的特徵也非李益的薄倖,而是盧太尉的私門壟斷。以私門壟斷取代階級門第,再以壟斷彰顯俠行的構思,應當與湯氏的政治觀點及立場緊密相關。劇中既藉由霍小玉、黃衫客等俠者,對比出異於「私門」的價值選擇;但價值選擇的行動,終究仍需靠「公家」的權勢和秩序為保證。而湯顯祖對於公」的認知,既以「分義」為前提,「分義」的制訂權又在「公家」,那麼公家之於俠者,便又牽涉「個人」和「國家」間的相互關係。在價值判斷上兩者既有交集,但在自由的行使上卻也隱含齟齬。
萬曆十九年湯氏向皇帝上疏受挫後,眼光不再只向外聚焦於「君」及「天下」,心態並產生耐人尋味的變化。其由強烈冀望行俠於世,轉向尋求與世無傷。從編年的角度推斷,羅汝芳、李贄、紫柏,雖都曾給予他啟發或影響,但上疏失敗的挫折,才使其更為自覺三人在其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且也使他重新思考自我與世界間的關係。他頻頻採取懺悔的修辭,以獲罪謫臣兼地方官吏的身份,發表個人感悟並倡導「天性」大義的言說。但看似返向性命、時自惕厲的同時,卻也難掩傷感及對政治場域的痛切反省。
同時引人注目的是,湯顯祖的創作力也在此後數年間臻至高峰。奠定其於文學史上重要地位之「四夢」,除《紫釵記》是作於萬曆十五年前後外,《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則各完成於萬曆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年,也就是湯氏自遂昌任上棄官還鄉的最初四年間。藉由可繫年之詩文,可見尋索人生歸宿,乃是其劇作巔峰期所關切的問題。並此歸宿的探求,不止為返鄉四年間詩文的主題。
從其劇作來觀察,任職南京期間寫成的《紫釵記》,「情」僅僅是烘托俠義主題的戲劇成素;至《牡丹亭》和「二夢」,才真正被突顯為戲劇整體的綱領。而這般區隔,又恰好和湯氏心態的轉折構成呼應。
縱使《牡丹亭》及「二夢」,「情」皆為導引主角行動的核心;然而迥異的和詮釋觀點,也顯示出聚焦於「情」,不代表就是從特定角度賦予其堅實不移的價值。或者說,這三部戲都是以「情」為介質,呈現其在不同思想脈絡中,侔契性命之道的「幾種」可能。參照萬曆二十六至二十九年間,湯氏詩文?奡M求歸宿的意向,既未透露重大轉變,卻也多線穿插的現象,正與此不相違逆。因此,即使肯定「情」確實為湯氏戲劇文本的關鍵詞,還需釐清其如何作為關鍵詞才有意義。經由對「情」與「理」、「情」與「法」、「情」與「想」、「深情」與「智骨」等範疇在具體文脈中的分疏,可見湯氏對「情」的界義方式不僅多樣,並且容許矛盾。「情」既可能指向「飛躍」,也可能指向「網繭」;且無論為何,它都和「法」、「想」、「智」等相對端點都共同形成生存張力的結構。
湯顯祖以戲劇之道為「人情之大竇」。「竇」在《禮記》為隱喻用法,到了湯氏筆下,雖然還是隱喻,但《牡丹亭》或「二夢」呈演的戲劇之道,重心則回到「竇」的字面意思,也就是「穴」或「孔竅」上。換言之,隱喻乃反身指向自己。所以如此,應和「情」何以成為關鍵詞有關。湯氏對於「情」的用法,不論彰顯其穿透束縛的性質,或陷入封閉的趨力,都涉及「單一」及「多重」觀點的問題。
如果說《牡丹亭》是以「似怪如妖」的現象表現「天然」,那麼「二夢」則是從凡情世俗的構成,暴露其怪誕虛妄。可以說,《牡丹亭》和「二夢」,前後選取了「情」的相對面來展演「真實」。「世界」是「單一」或「多重」?「真實」是「單一」或「多重」?「孔竅」既區隔不同的時空,也銜接相異的世界。「竇」之兩端,《牡丹亭》表現為「死」、「生」,「二夢」則展演為「夢」、「覺」。戲劇主角進入而後出之,便不再侷限於原本熟悉的「單維」時空、「一個」世界;或者說,「情」都經由「孔竅」而獲得某種照明或轉化。這種表現型態和思考模式,正是湯氏十分特殊之處。
戲劇創作就其對《易經•觀卦》?堙u觀我生」、「觀其生」的關注,不啻為推演「自我」與「世界」間諸多「可能性」又寓「道」於「樂」的場域。透過人物形象、場景意象等的經營,既使得戲劇之外的人生議題和感觸益形「可觀」;但戲劇文本又遠非作者一己順逆及相伴而來的命運感所能規範。易言之,其所謂「駘蕩淫夷」之美,就在能展現豐盈而活潑創化的生機。至於生機在何處?就「荒園」與「湖山石」的意象引申,即共同導向局限和穿越、顯和隱、死與生的辯證。而生機就何而言?從其觀點可以看出一種拆解習常,重視幽隱,並直探究竟真實的傾向。又如何是世界的真實狀態?無論從儒、釋或道來詮釋,所對照者皆為僵化局限或趨向封閉的世故或世態。就此而言,不僅《牡丹亭》,包括《南柯記》和《邯鄲記》,都透露對遠離「真實」之世俗儒者及其觀點的批判。
「戲」固然不同於「經制彝常」,但「遊戲之道」亦關乎嚴肅與神聖。他一方面由「戲神」之「創生」立論,另一方面又自「宜伶」之「抽離」成說。這與其劇作展演「情」與「真實」關係的兩重方式,恰可相互參照。
-
从《紫箫记》到《紫钗记》:汤显祖创作中“情”的演变
-
作者:李超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紫箫记》 《紫箫记》 《紫钗记》 《紫钗记》 情 情 怀疑 怀疑 确认 确认
-
描述:认为,《紫箫记》反映了“情”与“时间”之冲突,体现了汤显祖对于“时间”的“怀疑”,《紫钗记》则突出了“情”与“社会”的抗衡,体现了汤显祖对于“情”的“确认”,从《紫箫记》到《紫钗记》,展现了汤显祖创作中
-
异曲同调的田园牧歌:汪曾祺与刘绍棠小说创作比较
-
作者:朱妍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汪曾祺 刘绍棠 田园乡土小说 比较研究
-
描述:对二人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研究,并期待从不同方面探讨影响二人创作风格形成的因素。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对乡土小说及田园牧歌式乡土小说的发展脉络做了简单的梳理,引出本文所要比较研究的两位
-
论曾巩的儒学思想和散文创作——以与儒家经典的关系为中心
-
作者:闫树立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曾巩 儒学思想 儒学思想 散文 散文
-
描述:明儒家经典,论治道必本于正心诚意,论礼乐必本于人之性情,论学必本于务内,论制度必本于三代之法。 在论证过程中,本文首先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入手,以为宋儒(石介、欧阳修、曾巩)回向三代的政治设想和对“道统”的构建,是他们通经学古的深层心理原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曾巩儒学思想中两个本质的部分,即“心性论”和“外王论”。所谓“心性论”就是说曾巩沿着思孟以来的思路,将天道的“诚明”延续到人道,进而建立了一个亦能使普通人都能“诚明尽性”的普遍模式。所谓“外王论”就是在“诚明”既成的基础之上,曾巩把《大学》之道发展为“觉民”和“觉斯民”,并以洪范九畴为治国根本大法,以期望“外王”领域的实现。 其次,本文注重具体的文本分析,微观地考察了曾巩散文援引经典之文和敷衍经典之意而成文的特色,认为曾巩是一个“文道合一”的古文作家,并系统地总结出曾巩散文“纡徐曲折,说尽事理”皆依法于经典的特点。最后,又从模拟经典口吻的角度解析了曾巩散文风格由雄肆到温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