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692)
期刊文章(3064)
学位论文(164)
会议论文(100)
图书(5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447)
地方文献 (424)
地方风物 (93)
非遗保护 (40)
才乡教育 (24)
红色文化 (22)
宗教集要 (15)
文化溯源 (9)
按年份分组
2014(922)
2012(416)
2011(557)
2010(1227)
2009(672)
2008(550)
2007(319)
2004(117)
2002(56)
1995(7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68)
光明日报(16)
浙江学刊(8)
史学史研究(4)
学海(4)
诗经研究丛刊(3)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鹅湖月刊(1)
试论苏轼的仁政爱民思想及其实践
作者:张慧敏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轼  爱民  仁政  实践  王安石  变法 
描述:而不能自拔,造成了他一生的坎坷与磨难以及政治理想的破灭。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苏轼也不曾放弃自己一贯的思想原则,他所到之处都殚精竭虑、尽心尽力的实践着自己仁政爱民的治世思想,从发硎初试、徐州抗洪、杭州
蒙学研究
作者:吴清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蒙学  蒙书  蒙学思想 
描述:想分析。好在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正确认识的价值。2008年2月,由清华大学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中心和鄞州区合作建立“学术研究基地”,并随之展开了一系列的文献整理工作,为蒙学
《诗地理考》研究
作者:张绍冬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地理考》  考释内容 
描述:》、胡秉元《诗地理考实》、潘继李《诗地理续考》等一批专著以及朱桓《毛诗名物略》、徐鼎《毛诗名物图说》、高朝璎《诗经融注大全体要》等专列章节研究《诗经》地理的著作。 (1223-1296),字伯厚,号
汉代文献研究述论
作者:杨毅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代文献  学术渊源  学术特色 
描述:。在文献文本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宋人对汉学态度这一角度,将王置身于南宋政治背景及学术背景之中,采用材料比勘及统计的方法,通过分析对汉学的态度,揭示学术渊源、学术特色及成因,并力图解释
地理文献研究
作者:李刚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Wang  Yinglin  Textual  criticism  Geography  literature  Bibliography  Song  Dynasty  map 
描述:综文献和考据为主要学术特色。他的地理著述也体现了这种特色。 第二部分:从《玉海•地理》看的目录学。《玉海》首开类书著目录之先河,在体例上颇具特色,辑录了大量的图书资料,有很高的文献
《诗考》笺校
作者:董航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詩攷  诗考  三家《詩》  三家《诗》 
描述:目前並無點校本,故為之作箋校,旨在為研究者提供一個較為可靠的《詩攷》整理本,再現三家《詩》輯佚的最初面貌。後世學者尤其清代諸家對《詩攷》多有辨正考訂,箋於此多有引用,以求完善《詩攷》體系,並梳理應
《辞学指南》研究
作者:李铠萍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辞学指南  词科  博学宏词  文体论 
描述:有助于管窥宋代博学宏词科考试形态。另一方面,该书分析的作文之法、语忌和博学宏词试格的十二文体(制、诰、诏、表、檄、露布、箴、铭、记、赞、颂、序)特点等,体现了场屋为文的自身特点,自有其文学批评研究
的《诗经》学成就
作者:李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辑佚  辑佚  《诗》地理  《诗》地理  考据  考据  义理  义理  文献学  文献学 
描述:之作。这两种力量时有消长,不断融合,使得宋代的《诗》学研究呈现出流派众多的特点,如经世致用派、废序派、守序派、心性学派、名物考据派等,在众多的研究者,也有不少贯通大儒。作为南宋末期的学术殿军
《困学纪闻》研究
作者:刘方玉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困学纪闻》  考据  影响 
描述:误法、求源法、对比法。考据手段也是各不相同,以语言特点考据,以时间先后考据,以较早文献为准考据,利用避讳进行考据。《困学纪闻》对清代学术影响深远,顾炎武、阎若璩、钱大昕等人的著作,颇见遗风。
《急就篇补注》及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李小茹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急就篇》    注释 
描述:文主要对《急就篇补注》进行研究,并兼及一些相关问题。首先对《急就篇》的内容和价值作一简单的论述,然后重点分析它的版本流传情况。其次介绍的蒙学成就,阐释其著述蒙书的原因,认为氏虽博学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