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306)
报纸(703)
学位论文(45)
图书(22)
会议论文(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008)
地方文献 (40)
红色文化 (11)
地方风物 (10)
非遗保护 (7)
才乡教育 (5)
宗教集要 (4)
按年份分组
2014(288)
2013(128)
2012(150)
2011(205)
2010(127)
2009(124)
2006(70)
1999(31)
1995(28)
1994(33)
按来源分组
文史知识(17)
第二课堂(高中版)(5)
深圳特区报(4)
百家讲坛(3)
青岛日报(3)
文艺评论(2)
晚报文萃(2)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翠苑(1)
青年博览(1)
孟越韩,治道合—王安石政治改革思想研究
作者:赵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熙丰变法  儒学  道学 
描述:自信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结论揭示了道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直接的推动力来自于熙宁变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王安石作为关键人物,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儒学和佛老思想交锋。研究方法上,一是注重过程和变迁,关键性的动态过程比静态内容更能揭示思想的发展;二是采用系统性的方法,以“治道”关系为主线进行整体联结;三是着重以孟子和韩愈为参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比较研究。
泼尼龙预处理对兔复张性肺水肿肺通透性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
作者:柯毓文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复张性肺水肿  复张性肺水肿  泼尼龙  泼尼龙  肺通透性指数  肺通透性指数  DPPC  DPPC 
描述:,用于测定灌洗液中的总蛋白和DPPC。4.标本处理(1)将3ml血液加入生化管中,置于4℃冰箱3小时,上清液,将上清液于4℃离心机中离心(2500r/min,8 min),离心后再取其上清液置于
欧词之比较研究
作者:李芳蓓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研究  六一词  珠玉词  欧阳修    欧词 
描述:、統計等方法,在各章中依次從兩人的創作背景、內容主題、形式分析、藝術技巧、風格評價等方面加以比較,希望能夠具體而全面的呈現出歐詞的異同與風格特色,並給予兩人在詞壇上應有的地位。
几道的人生悲剧
作者:郑书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几道  文化优越感  人生悲剧 
描述:流民图事件被牵连入狱。政治的打击和经济的困窘在导致几道仕途连蹇、陆沉下位的同时,也激发出他的逆反心理,在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情况下依然坚守着自我的精神高地。晚年的几道突破了社会壁垒和自我局限
几道与《小山词》
作者:龚紫斌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几道  几道  小山词  小山词  艺术风貌  艺术风貌  北宋词调  北宋词调  篇法结构  篇法结构 
描述:在北宋词坛上,几道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词作写相思离别,柔情婉转,以“隋”著称,大体没有离开酒边花间的路子。但是他的词与北宋婉约词相比较,又显得“别是一家”。他的词倾注了全部真纯的情感,并融
几道、秦观词的比较研究
作者:高莹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几道  秦观  比较 
描述:全面的比较研究。全文共从三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文章从几道、秦观的身世经历及性格特征进行比较。他们生活在相同的时代并具有相似的性格特点,这一部分的论述是为下文二人词作的比较做铺垫。其次,文章从二人词
几道和他的《小山词》
作者:蔡欢江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感伤  感伤  歌妓  歌妓          冲突  冲突 
描述:还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通过人物和行为来暗示,对比,层层深入等。几道与歌妓有着密切的过从,在他的词作中大多有歌妓的身影。他与歌妓交往或出于性欲的满足、或出于欣赏歌妓们的歌舞表演
几道《小山词》研究
作者:刘嘉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几道  叔原    《小山词》  婉约词  小令 
描述:的讚譽,也是傾向一種直感式的比喻和領悟,缺少具體的分析論證,較為含糊籠統,無法凸顯重點。
因此本論文擬以前人研究成果為基礎,嘗試對歷來詞論家的批評加以驗證,藉此對幾道《小山詞》做更全面、更細
几道研究之诸问题考
作者:李丹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几道  生平交游  流传  现状  版本  资料汇编 
描述:生平和对其词作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到近代,几道及其词作的研究方兴未艾,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领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地梳理了近现代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几道及其词集
轼研究
作者:张小琴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山堂集》  《续牡丹亭传奇》 
描述:轼及其著述的认识与了解。首先,对轼家世渊源、生平思想及其交游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研究轼著述奠定基础;其次,通过解读轼的著作,分析其思想内容与创作风格,客观评价其创作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