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89)
学位论文(522)
图书(118)
会议论文(53)
报纸(4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16)
地方风物 (118)
地方文献 (115)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1)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2(131)
2011(125)
2010(117)
2009(104)
2008(94)
2007(95)
2006(76)
2005(71)
2004(69)
2001(37)
按来源分组
其它(613)
人民音乐出版社(8)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
外语与外语教学(3)
天津人民出版社(2)
齐鲁书社(2)
广陵书社(1)
新疆人民出版社(1)
晋中学院学报(1)
巴蜀书社(1)
王安石与《维摩经》、《楞严经》关系研究
作者:陈丽婷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佛教  《维摩诘经》  《楞严经》 
描述:背景下,佛教对王安石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其与浮屠的交往、及其大量地研读佛典。特别是其诗歌创作所受佛教影响来看,其中《维摩诘经》、《楞严经》与王安石的关系最为密切,影响也最为明显。前者对王安石的影响主要有:一是《维摩诘经》“不二”思想对王安石出处如一的处世方式的影响;二是《维摩诘经》对王安石处世态度的影响,促其晚期独特诗风的形成,即“悲壮寓于闲澹”。后者对王安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楞严经》的心性论促其形成“无心”的创作心态;二、《楞严经》促其晚期独特诗歌意境的形成,即“物我两忘”意境。
汤显祖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文创作研究
作者:葛瑞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汤显祖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文创作研究
吴澄理学思想研究
作者:吴立群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吴澄理学思想研究
明代陆机批评研究
作者:刘坤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机  明代批评  创作  理论  诗史地位  胡应麟  许学夷 
描述:”的地位,更进一步指出陆机在西晋时代的地位。明代也是陆机研究史的转型期:此后的陆机研究进入了“史”的维度,成为系统性、完整性之研究,突破了前人相对孤立片面的批评;自明代开始,学者对陆机的批评更多地表现为
北宋熙丰诗坛研究
作者:庄国瑞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熙丰诗坛  宋调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元祐体 
描述:科举考试、重用文臣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北宋建立起了自秦朝以来中国最庞大、最成功的文官系统,科举与文治的结果,使众多中下层的十人有机会参与到政治中来,造成中下层十人大量上达的局面,这是北宋中期人才大盛最根本的原因;在统一过程中北宋统治者注重收集整理文化,重建北方文化中心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南北文化逐步交融,伴随着南人政治、文化地位的上升,北宋文坛、政坛、士风等多个方面都出现了新气象;北宋加强国家办学与民间办学,学校基本覆盖全国,印刷术广‘泛运用,出版物极大丰富,十人读书机会增多,也是众多人才出现的重要原因。其次、熙丰诗坛发展有很好的政治基础。庆历、熙宁、元丰时期是北宋政治发展最有活力的时期,这个阶段由于国家面临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问题,随着儒学向经世致用的方向发展,士大夫普遍提出变革要求,从庆历新政到熙宁变法,北宋政治发展进入高潮阶段。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北宋政治最为开明的时期,士大夫踊跃参政议政,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再次、熙丰诗坛发展有很好的士风基础。一个阶段诗歌的创造活力如何、风格如何,与当时的十风有极大关系。熙丰年间,北宋统一已有一百多年,伴随着振兴古道的古文的发展,不仅改革了文风,也使得儒家的价值观再次回归并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十人的精神风貌普遍高扬激昂。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均极有利于诗歌的创新发展。由于熙宁变法,部分朝中大臣闲退洛阳,再加上洛阳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熙丰中在洛阳形成了一个高层士大夫的唱和群体,他们以邵雍、司马光为核心举行了频繁的雅集聚会。这一群体在政治上趋于保守,诗风上接近“白体”。群体的创作虽然对宋诗整体发展无太大推动作用,但在表现上层十大夫生活形态方面具有典型性。邵雍的创作独具特色,创造了一种贯彻儒家理念而形式自由的诗歌;司马光的创作接近“晚唐体”风格,平淡清丽,自成一家。王安石早期诗歌创作追随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风气,诗风直遂畅达,无复含蓄,表现出部分宋调特征。晚年由于政治失意,诗风发生很大变化,表达趋于深隐曲折,吸收了唐诗中的有益因素,宋调特征也表现的更为复杂。王安石创作成果丰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他是体现宋调风范的第一人。苏轼熙丰时期是创作力与创造力最活跃的时期,创作数量多、质量高、体裁全面,题材广泛,其代表作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创作于这个时期。苏轼对于宋调发展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深刻说理”、“容贯才学”等方法解决了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诗风革新后出现的问题;其次使宋诗的抒情心理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宋调的主要特色在苏轼这里得到全面的开拓与表现,他是宋调创作成功的榜样。黄庭坚是与苏轼同时而能自成一种风格体系的作家,至元丰末已完成了自己诗体的构建,他的创作方式比苏轼更为精细,在宋调方面表现出更多变体特色与细节特征。黄庭坚诗学从总体上可以说是一种“陌生化”诗学,他用“陌生化”的方法改造了诗歌从语言、内容到形式的各个层面,完成了从唐诗到宋诗的彻底转变,是宋调最典型的代表。对王、苏、黄三位大家的创作都采取了分体论述,每一种诗体都选取最重要的特征探讨,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论述,古诗、律诗、绝句三种诗体的特征综合起来,可以体现一个诗人总体的诗歌艺术特色。在论述三大家的同时也涉及与他们直接相关的文学群体:苏门文人群、新党文人群、江西诗派。除去这些诗坛主流群体,当时全国各地也存在数量众多的其他文人群体,包括宦游唱和群体与地方文人群体,文章主要考察了苏轼杭州诗社、韦骧唱和群体、贺铸彭城诗社、吕南公灌园诗社四个群体。各地文人群体的大量出现是诗坛繁荣的证明,是对主流群体创作的补充,同时活跃了地方文化。自北宋末年以来关于北宋中期诗歌发展高峰的确定,人们一般倾向于“元祐”。“元祐”是个复杂的概念,首先它是个政治阶段的代称,随后被借用到文学中,诗学领域内对“元祐体”的评价与文人政治观念有着紧密关联;第二,因为严羽对“元祐体”概括模糊,引起后人解说“元祐体”出现差异,对“元祐体”的认识存在宽泛化与具体化两种方式。以诗歌史为背景考察,具体化的理解更符合历史实际。要清晰把握宋诗发展态势,应将熙丰、元祐区别对待,它们处于宋诗发展的不同阶段,熙丰时期宋诗已经完成了自己关键的转变。
汤显祖“至情”文论观研究
作者:公维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至情  文论观 
描述::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意义、汤显祖研究的现状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介绍汤显祖所处的晚明时代语境,主要从汤显祖当时的历史处境和思想渊源两方面分析。历史处境主要涉及晚明的社会及文化状况,思想渊源从罗汝芳
王安石评论人物散文研究
作者:冯建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评论人物散文  内容特色  写作特色 
描述:王安石评论人物散文研究
王安石记体文研究
作者:姚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记体文  创作分期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传承  价值 
描述:法,从总体上把握王安石记体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记体文对前人记体文的开拓创新之表现,明确其在记体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周礼》中赦免制度研究
作者:赵文卓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赦免制度  类型  特点  可信性 
描述:的进一步研究、探讨。
易学与王安石管理思想研究
作者:于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易学  管理思想  《周易》 
描述:易学与王安石管理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