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840)
报纸(27159)
图书(1256)
学位论文(1031)
会议论文(577)
图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6126)
地方文献 (5198)
地方风物 (1653)
宗教集要 (890)
红色文化 (685)
非遗保护 (671)
才乡教育 (515)
文化溯源 (125)
首页图片-宗教集要 (3)
首页图片-历史名人 (3)
按年份分组
2010(5166)
2009(3868)
2008(3353)
2006(1905)
1998(1024)
1995(1007)
1989(570)
1987(690)
1958(55)
1954(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87)
音乐出版社(18)
江西人民出版社(16)
上海文艺出版社(16)
文物出版社(5)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天童禅寺(1)
新文艺出版社(1)
甘肃民族出版社(1)
能源出版社(1)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
中西文化互观下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者:李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西文化比较 
描述:其共性文化特征。基于此,多年来学界就《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整体看,既往的同类课题研究大多着眼于从多个视角探讨杜丽娘与朱丽叶形象的异同及原因,但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全面比较两部作品在文化思想、主要人物形象、艺术审美、表演欣赏等角度的异同,并从辨异入手促进文化对话交流进而唤醒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化、系统化。而本文的写作,拟将这两部作品纳入中西文化的视野中互相关照,避免单一的文本解读,力求全面展现两部戏剧作品在主题结构、人物形象、宗教哲学、戏剧审美形式方面的异同。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两部剧作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其中以杜丽娘与朱丽叶的比较为重点,揭示她们性格、爱情的文化特质;兼顾柳梦梅与罗密欧、杜宝与卡普莱特、陈最良与神父的形象比较。第二章辨析两部剧作所体现的主题思想。从宗教哲学入手,进而探求中西生死观及“梦意识”对两位作家创作剧本的影响。第三章深入分析两部作品的美学观念,得出两部作品美学形态殊途同归、审美欣赏具有中西差异以及表现形态各擅胜场的结论。
《牡丹亭》主旨说演变研究
作者:吴洁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牡丹亭》主旨说演变研究
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
作者:赵征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戏剧典籍  文学译介  《牡丹亭》  经典化  边缘化 
描述:多年的中国戏剧典籍“西渐”过程中,诸多汉学家和华裔学者如艾克顿、张心沧、翟楚/翟文伯、白之、宇文所安等人为中国戏剧典籍及《牡丹亭》的英译和对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在诸多国家翻译文化工程推动之下,中国戏剧典籍迎来了对外译介的黄金时节,《牡丹亭》的对外译介呈现加速度的发展趋势,张光前、汪榕培、许渊冲/许明等国内译者的新译本竞相涌现。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不同版本、类别的英译本已逾二十余种。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具有“单一性”、“规定性”、“分散性”的显著特征。研究者多从语文学模式出发,提出中国戏剧典籍“应该”如何翻译,而对作为跨文化交际意义而存在的戏剧典籍英译过程中涉及到的机构、市场、形式库、消费者等各种制约因素、尤其是译本在目地语系统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多有忽略。这与中国戏剧典籍英译的跨文化特性大相抵牾,也与当前《牡丹亭》的英译盛况及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意图的实现格格不入。因此,本文拟以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理论、译介学、佐哈尔文化构建论为基础,以翻译规范、创造性叛逆、赞助者、诗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为切入点,在中英文学、文化系统之下客观考察、描述《牡丹亭》英译过程中的翻译、传播、影响等问题,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下的戏剧典籍英译和其他翻译文化工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意见。研究表明,在中国戏剧典籍《牡丹亭》“西渐”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汉学家、华裔学者“译入”模式和国内学者“译出”模式,而且两种模式产出文本的最终结果也截然不同。前者是英美文化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文化构建需求而对中国戏剧典籍进行的主动式译介。后者是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出于复兴中华文化、改变中国国家形象为目的,译者主体与国家意志相结合之后,面向英美文化系统的一种推介方式。在第一种模式之下,身处英美文化系统之下的译者能够协调自身翻译活动与目标语机构、读者、市场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以适应本土意识形态、诗学及文化形式库调整的需求。其翻译规范由面向译语系统的可接受性原则转向面向原语系统的充分性原则,最后定格在以译者为中心、充分性与可接受性有机结合的规范之下。尽管汉学家和华裔学者的翻译风格不尽相同,但在唱词/诗文、双关/暗讽等文字游戏、个性化语言、文化意象这些关键要素的处理上,他们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默契:尊重原文唱腔和诗词的格律和形式,但绝不因韵损义,而是以英语自由诗灵活多变的诗行、大致相仿的节律来翻译原文的内容和神采,必要时,辅之以扼要的注释来解释文中带有强烈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在处理双关/暗讽等文字游戏和个性化的语言时,译者首选的策略是在原文语义框架内创造性的再现原文的表达效果,并以地道的语言将不同人物的语域特征加以区分;在对待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他们采取的是尊重而非清洗的态度。其文本接受对象,也由普通的英语大众读者转向具有汉语语言和文学教育背景的专业读者。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由于翻译策略、外部影响因素等差异的存在,不同的文本在流通渠道和象征性资本再生产领域的表现各不相同。艾克顿、翟氏父子译本逐渐被边缘化,而白之、宇文所安、张心沧的译本则得到了英美文化系统读者的青睐。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白之译本在目的语市场、机构、读者等因素的推动之下,逐渐融入英美文化汉语文学教育体系,最终改变了目的语汉语戏剧文学形式库的构成。此外,白之所译《牡丹亭》还不断被收入专业人士所编各类中国文学选集、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工具书之中,实现了“经典化”,成为英美文化系统大中院校学生反复阅读的对象。就效果而论,白之《牡丹亭》译本的经典化不仅推动了《牡丹亭》在英美文化系统内的进一步传播和美国本土的文学创作,还对后续的文本生产、流通方式产生了持续的影响。第二种模式生产的译本实际上出于原语文化建构的需求,对目的语文化形式库的一种的“规划”或“干涉”。在经历个人与国家意志结合的两种方式变革之后,在国家政治和文化需求或明或暗的影响之下,国内译者采用或选译、或编译或全译的方式,实现了《牡丹亭》的对外译介。其翻译规范由面向译语系统的可接受性原则转向面向原语系统的充分性原则,最终定格在面向原语系统为主、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规范之下。在杨氏夫妇早期的《牡丹亭》对外译介过程中,为英语读者计,译者对原文的戏剧形式、内容、文学意象、典故等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语言现象都被进行了简化处理,且少有注释。在唱词诗文的翻译上,译者不拘于原文的韵律和形式,采用自由诗的形式进行了对译。当20世纪90年代张光前英译《牡丹亭》时,译者对原文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在唱词和诗文的翻译上,译者采用素体诗英译的策略,并试图保留原文的节奏、韵律甚至是原文的分行方式。而2000之后出现的汪榕培、许渊冲/许明译本则从自身的翻译理念出发,对原文的戏剧诗学形式给予了较多关注。其翻译规范基本上服务于译者“传神达意”“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理念。在唱词、诗文等关键点的翻译上,为了实现各自的翻译目标,三位译者都采取了多种方法来重塑原文的音韵和形式之美。但对原文韵律、形式的追求迫使译者不得不对原文诸多的语义信息、文学文化意象进行了抽象化、泛化、甚至是删节的处理。而且全剧55出,两类译文竟无一处英文注释对原文涉及到的历史文化现象进行解释。这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信息的一种过滤,与英美文化系《牡丹亭》英译的主流翻译规范存在较大反差。当上述译文借国家之力进入英美文化体系之后,无论是在流通领域,还是在象征性资本的再生产渠道,它们都未得到目标语读者的充分肯定。以白之为代表的英美文化系统生产的《牡丹亭》译本仍处于绝对的主宰地位,国内各译本目前仍然无奈的处于“边缘化”状态。“经典化”与“边缘化”的强烈对比实际上言说了《牡丹亭》国家译介形式的失利。追根溯源,其原因主要在于《牡丹亭》对外推介行为发起者和组织者对文学译介活动和英美文化系统《牡丹亭》译介现状认识的不足。从操作层面来看,国内译者不太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意向读者的错位也是其失利的重要根源。它对当下的中国戏剧典籍对外译介及中国文学“走出去”诸多翻译文化工程的启示在于:在启动某些翻译出版工程之前,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学译介理念;在制定计划时,要广泛征求英语读者,尤其是以汉学家为代表的专业人士的意见,进而理清“译什么”和“为谁译”的问题。在“谁来译”这一问题上,《牡丹亭》英译这一个案再次清楚表明单纯依赖国内译者的努力实在是不明智之举,充分发挥西方汉学家和华裔学者的优势,中外合作才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在“如何译”这一问题上,则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操作之前,客观细致分析具体文本的译介现状,从目的语市场和读者需求出发,超越归化和异化的藩篱,或编译、或选译、或全译,以灵活务实的方式将中国文学作品译入英美文化系统。当然,延伸、拓宽中国文学对外传播途径,开拓新的传播渠道,切实施行图书制作、出版、发行的“本土化”计划也是推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德国功能主义观照下《牡丹亭》白芝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
作者:韩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英文版本  德国功能主义  翻译策略  词汇分析 
描述:德国功能主义观照下《牡丹亭》白芝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
论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戏剧唱词的翻译:以《牡丹亭》的两
作者:何婷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唱词  互文性翻译  《牡丹亭》  语境重构  音乐性传递  意象传递 
描述:翻译理论对于唱词音乐性和意象的传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戏多格:试论昆曲《牡丹亭》导演的美学追求
作者:郑少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戏曲导演  美学追求 
描述:度,紧紧围绕昆曲《牡丹亭》,来探寻戏曲导演的美学追求,试图给未来戏曲导演的创作一些启示。
《牡丹亭》副词研究
作者:王盼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副词  语法功能特征  语义含义 
描述:度较高,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语言使用情况。所以,对《牡丹亭》中的副词进行研究有较大的空间和价值。本文主要采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比较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定性描写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陈述与解释相结合,力求做到资料详实,理论充足,对书中的副词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本文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一、比较各位学者对副词的定义、分类等问题的探讨,结合《牡丹亭》中副词的实际情况,对副词进行了从语法、语用、语义三方面的定义,并划分出适合的副词小类;二、对书中的副词进行静态的描写。主要按照小类进行分类描写,着重陈述每个副词的语法功能特征和语义含义;三、历史比较研究。参照《汉语大词典》,对书中的副词沿用上古、中古副词和使用近代才出现副词的情况进行梳理,最后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数据统计;四、结语。针对静态描写的陈述和历史比较研究的数据统计,归纳《牡丹亭》的副词在使用上的特点。
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牡丹亭》的翻译
作者:杨佩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接受美学  《牡丹亭》  期待视野  视阈融合  空白点  审美距离 
描述:开始探讨接受美学理论与文学翻译结合起来的可行性。他们将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如视阈融合,“空白点”等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来,强调了读者在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参与”和“创造”作用。作为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瑰宝”,《牡丹亭》中亦有大量的典故、谚语、历史人物、人名、地名以及诗词等。在翻译这些含义丰富的词句时,译者亦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期待视野,审美等。该论文将接受美学理论与汪榕培的英译本《牡丹亭》结合进行研究,利用接受美学的四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视阈融合,空白点,审美距离从四个角度对译本进行分析。译文是否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主要围绕修辞、典故、人名和地名的翻译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创造尽可能多的“重合点”以实现目标读者与文本的视阈融合则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对文本中的“空白点”的处理在翻译的过程中是保留还是“具体化”这是第三个方面;如何调整审美距离则注重从适应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习俗、审美三个层次展开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读者,并灵活使用多种翻译方法如音译、增译、省略以及意译和直译等来满足读者的接受能力。该项研究总共包括六个部分: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框架;接受美学理论与《牡丹亭》译本的结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方法;结论。引言部分指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文献综述部分首先探究了国内外接受美学在翻译研究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以及关于《牡丹亭》的翻译研究。接着指出先前研究的不足和此项研究的必要性。理论框架由三部分组成:对接受美学的简要介绍,接受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以及该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方面的启发。在理论与文本的结合部分主要探讨了接受美学的思想从哪些方面体现在汪榕培的译本中。接下来分析译者在翻译中所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来满足读者的接受能力。最后一部分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包括研究的主要成果,意义,局限之处和建议。通过用接受美学理论对汪榕培译本的分析,该项研究表明翻译虽是一个由译者完成的过程,但是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目标语读者的影响并由读者参与其中。汪榕培在翻译《牡丹亭》时,亦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作者期望能够为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戏剧翻译提供参考。
昆曲电影简论
作者:缪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戏曲电影  昆曲电影  《牡丹亭》  《十五贯》 
描述:影片观后感和导演或演员的回忆性文章。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在前人研究戏曲电影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昆曲电影的影片本身及其稀少的记录资料,对为数不多的昆曲电影进行系统性的梳理。首先,结合戏曲电影的历史进程,梳理出昆曲电影在戏曲电影中的历史位置及发展脉络,并结合戏曲电影的理论基础,给昆曲电影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将已有的昆曲电影进行分类;然后,根据所分类别,结合类别中具有代表性的昆曲电影——《牡丹亭》和《十五贯》,阐释它们从舞台到银幕的电影化过程,从时空和意境两个方面对电影进行考量,探讨其电影化过程中的得与失。最后,总结昆曲电影拍摄的历史经验及教训。
翻译美学视角下《牡丹亭》汪榕培英译本研究
作者:冀丽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翻译美学  意境  美的再现 
描述:术方面达到了创作的最高水准。如何通过翻译使目的语读者感受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魅力,体会美的感受,一直是译者面临的挑战和不断追求的目标。 本文以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对汪榕培教授的《牡丹亭》英译本进行尝试性研究。中国人欣赏美、崇尚美,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中国的翻译思想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从老子提出的中国最早的译论命题“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到钱钟书的“化境”论,可以说,中国的翻译史堪比一部翻译美学史,美学对翻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从美学的角度而言,翻译是对原作美学价值的再现,从美学视角更能全面地挖掘中国文学作品中独特丰富的美学元素。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本质是审美,译者如何将原文中的美展现在译文中,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是本文的研究目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文学翻译并非仅仅传达其意义,译者须尽力捕捉审美信息,使其美学价值最大化,将作品的韵味传递出去。作者依据翻译美学理论,从语音层、词语层等这一形式系统和意象、意境这一非形式系统对译文的美学元素再现进行了研究;其中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讲究虚无化美,最能体现美学价值,将中国人“含蓄之美”和“寓情于景之美”发挥的淋漓尽致。 本文研究表明,汪榕培教授的《牡丹亭》英译本尽管不能与原文的意象一一对应,但力求意境的最大相似化并使译文具有同原文等同的音美效果。他的译本在保全语义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成功传递出形式系统的音美、形美和非形式系统的意境美,带给目的语读者美的享受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