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67)
学位论文(529)
图书(118)
会议论文(55)
报纸(4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83)
地方文献 (141)
地方风物 (119)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8)
宗教集要 (12)
文化溯源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2(140)
2011(133)
2010(125)
2009(112)
2008(95)
2007(98)
2002(47)
2001(38)
1998(37)
1986(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621)
殷都学刊(2)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
中国证券报(2)
青海师专学报(2)
语文学刊(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1)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1)
哈尔滨学院学报(1)
科学经济社会(1)
曾公亮研究
作者:赵积优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  曾公亮  王安石变法  《武经总要》 
描述:。 因此,曾公亮不是一个“遇事依违两可”、“老成持重”的官僚典型,而是是北宋中叶一位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应该充分肯定曾公亮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所起的进步作用。同时,通过对曾公亮的研究,对于窥见北宋中后期政治
晏殊诗文研究
作者:王佳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殊  诗文  思想内容  艺术风格  影响 
描述:晏殊诗文研究
王安石碑志祭文研究
作者:李想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碑志祭文  艺术特色  情感思想 
描述:。碑志祭文作为特殊的文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本文以碑志祭文作为新的切入视角,对王安石的碑志祭文进行整体性研究,以期探讨王安石的精神世界,丰富王安石的个案研究,了解当时文坛的思想状态。
晏殊诗词比较研究
作者:连超凡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殊      比较研究 
描述:时空结构上,诗词皆有线性结构的作品,一些词还采用了环状结构;诗侧重于空间上的转换,词则倾向于时间上的对比。情景结构上,诗词皆有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之作,词中抒情的成分更多。抒情方式上,诗词都侧重于
孔颖达《礼记正义》研究
作者:陶广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礼记》  《周礼》  《仪礼》  郑玄《礼记注》  孔颖达  《礼记正义》 
描述:孔颖达《礼记正义》研究
《唐百家诗选》研究
作者:徐兵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唐百家诗选》  唐诗选本  宋人选唐诗 
描述:图对《唐百家诗选》进行系统的探讨研究,文章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 引言,说明《唐百家诗选》的价值、研究现状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选本概述与版本考略。介绍选本的一些基本情况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曾巩文学思想研究
作者:李天保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文学思想  成因  创作实践  影响 
描述:解曾巩的文学创作实际及其在文学史上之贡献。 论文的前言部分概述曾巩的生平家世,并概要交代曾巩的文学思想的主要表现方面。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具体论述。 第一章为曾巩文学思想成因探析,认为其成因主要是在北宋中叶变革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以个人的儒学修养为基础,在前辈师友古文家的影响下形成的。曾巩在这三种主要因素的培育下,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思想。第二章为曾巩文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论文的重点。曾巩的经世观、文道观、创作观和道法说主要构成了曾巩文学思想的理论体系。曾巩的经世说与他的明道说是紧密相联的,曾巩认为作文的目的在于明道,而明道是为了经世济民。文道观则有鲜明的曾巩个人思想的特点,曾巩认为明道是为文的目的,文只有明道才能传于世。曾巩过分强调道,在他看来,道是本,文是末,道是目的,文只是传道的一种工...
王安石伦理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作者:刘文波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伦理思想  实践 
描述:发展,已经对传统的小农经济构成了某种威胁,因此急需在理论上进行某种变革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北宋政府优遇文人,也使得士大夫们的社会思想获得了一种比较自由的讨论空间;王安石又是“熙宁变法”的主导者,有宋一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对他的思想的冲击就更加强烈。作为一个重要但被人们忽视的个案,王安石的伦理思想及其践履对于透视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发展变化,乃至对于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王安石的伦理思想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首先,王安石主张“性不可以言善恶”,这是对历史上孟子、荀子、董仲舒、杨雄等人关于人性理论的一种反动,而直接上承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的观念。实际上,王安石借鉴了先秦法家的人性理论,将法家的“自利”思想与孔子的思想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不善不恶、可善可恶的人性自为理论。这在中国伦理学史上是较鲜明的一种观点。其次,王安石将《尚书》中的“五事”看成是人生中的基本行为,提出了“五事成性”的思想,即通过外在的行为来形成和展现人的本性。这种“天生人成”的观点同样构成了王安石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最后,王安石重新提起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的“以义制利”观点,但王安石并非是对前人观点的简单重复,而是将这种思想观点落实到了他所实行的各种社会政策中。这是前人除董仲舒之外所做不到的。作为政治家,王安石的成就是与“熙宁变法”分不开的,他在实行变法的过程中,将他的伦理思想融入到了每一项社会政策之中。
包恢诗论研究
作者:郭瑞芳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意境  理学  道家思想  张力  超越性 
描述:诗人修养论得以发展。包恢继承了前人“有感 而发”的创作发生论,并补充了“代天立言”式的创作缘起。在两种 创作缘起的论述过程中,表现了对诗歌形式之美与情感之真的双重关 注。此外,他突破传统的“养气论”,从“理”、“志”、“真”、“自作 主宰”四个方面全方位讨论了诗人的修养问题,为诗人提高人生境界 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包恢诗论以其全面性和深刻性为中国诗论做出了一定贡献。他的 诗论从头到尾都贯穿着理学思想背景,其中,创作论部也明显流露出 道家思想的痕迹。因此,包恢诗论为中国诗论做出的贡献间接反映了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特别是理学思想对中国诗论产生的积极影响。 同时,包恢诗论与严羽、元好问诗论呈现出许多相似之处。其相似一 方面流露出理学的共同影响,一方面展示了当时的诗学发展趋势,即: 在意境的营造问题上,宋代诗论的关注重心由如何实现诗之工巧转向 如何使诗由工入妙。 总的来说,包恢诗论对于反思理学思想对中国文论的意义,确立 本土文化在意境论诞生中的地位以及理解宋代诗学的发展趋势都有 积极的意义。
王安石《易》学研究
作者:杨倩描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易》学  《易解》  《荆公易解钩沉》 
描述:》同时流传。大致到清朝乾隆年间,王安石《易解》佚失。笔者钩沉辑佚,辑得265条散见于各书的《易解》佚文,汇编为《荆公易解钩沉》。尽管这些佚文大约仅相当于《易解》原书十分之一的数量,但却是研究王安石《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