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的内圣外王之道思想研究
-
作者:牛绍忠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新学 内圣外王 致一 尽性 循礼乐 推己及人 理想人格 王霸礼乐行政 道德性命
-
描述:部分为序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缘由、意义和价值; 第二部分交代了北宋的社会背景及王安石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对他内圣外王之道的主要思想渊源作了介绍; 第三部分从王安石内圣外王思想
-
王安石“性情论”思想研究--以三教融通为主要视角
-
作者:周迎平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性情论 性体情用 尽性 宗教思想 儒家思想
-
描述:王安石“性情论”思想研究--以三教融通为主要视角
-
江河的空间:从王安石与二程的义利观比较看江河文化对生存空间
-
作者:胡芝颖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二程 二程 王安石 王安石 义利之辨 义利之辨 生存空间 生存空间
-
描述:和二程的义利观比较为切入点,梳理比较二者对于义利的看法,分析其观点背后的学术支持,以期发现其观念中关于生存空间的架构。从而一窥显性于传统中的黄河文化和相对隐性的长江文化对于这个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的探讨。
-
理解与融通:论王安石的儒释调和思想及其影响
-
作者:李方泽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佛教 佛教 王安石 王安石 儒释关系 儒释关系 宋代学术 宋代学术
-
描述:该文认为,宋儒与佛教多有关联,然独有王安石和佛教的关系与众不同.其他理学家都是出入佛老又归宗于儒,而王安石却是终其一生都对佛教有着同情的理解,他不仅不象其他理学家那样排佛,反而主张调和、融通儒释两家
-
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
-
作者:汤江浩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临川王氏家族 临川王氏家族 文学 文学 文学交往 文学交往 考论 考论
-
描述:家族之总体研究,全面考察了临川王氏家族的迁移兴衰、世系传承、文化传统、文学成就,并对其家族主要成员之生平和文学交往活动进行了重点论述;下编为王安石诗学之个案研究,对王安石诗歌之传播、辨伪、辑佚
-
王安石尊孟思想與北宋孟學
-
作者:林裕學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孟子 孟子 北宋孟學 北宋孟學 尊孟思想 尊孟思想
-
描述:也較前代豐富,足見孟子思想對宋代學術中的地位。孟子思想在宋代的提升過程中,王安石是極具影響力的關鍵人物,透過他的改革,《孟子》成為科舉考試的科目。並且由於他在北宋政治上的影響力,亦間接促使孟子配享孔
-
困境·绝境·处境——王安石变法故事的当代讲述
-
作者:卢燕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变法 变法 故事 故事 现代性 现代性 人民 人民
-
描述:代历史叙述的反思。本文首先以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宋代近世说”为切入点,考察了王安石故事在传统历史中何以被讲述成一个否定性故事的深层原因;继而进入现代历史的起点处,研究这个在传统历史中被否定的故事
-
治心与治道——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及其哲学基础
-
作者:卢豪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政治哲学 哲学思想 思想 政治思想 社会治理 治道 治心 和谐 秩序
-
描述:浑然一体,互为表里,系统严整,史称荆公新学。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盛赞“荆公之学术,内之在知命厉节,外之在经世致用。凡其所以立身行己与夫施于有政者,皆其学也”。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以接续孔孟之道为己任
-
论曾巩的文化品格与诗文创作
-
作者:喻进芳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曾巩 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 散文 散文 诗歌 诗歌 影响 影响
-
描述:编“诗文创作”共六章。第一章分析曾巩的文道观,并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古文家的文道观进行比较,他的文道观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由于他的政治思想重在教化,因此他很看重文学的社会政治功用。第二章
-
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
-
作者:王成胜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汉前期 西汉前期 皇帝 皇帝 功臣列侯 功臣列侯 宗室诸王 宗室诸王 相制相依之局 相制相依之局
-
描述:主要内容,吕后执政、诸吕之难、帝位之争、汉法改革等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无不含纳于此局之中。此局在现实的政治运作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历史形态:内外相依以诛诸吕、内外相依以制文帝和内外相依以制景帝,这是功臣列侯与宗室诸王相依相持以制皇帝的反映;内外相制以立代王、居内制外以辅文帝和居内制外以保景帝,这是功臣列侯或宗室诸王倚向皇帝以制其中之一的反映。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说明问题的由来、研究现状、本文的核心概念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论证了“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形成于惠帝时期,主要是以二元帝国权力结构的出现和功臣列侯退出王国政府为标志。第三部分分析高后时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的运作过程,主要说明吕后旨在“连根固本”的一系列政策强行改变了二元帝国权力结构,激化了刘吕婚姻集团与功臣列侯、宗室诸王之间的矛盾,最终酿成了葬送刘吕婚姻集团的诸吕之难,而在重建皇权的过程中,实力较弱的代王刘恒因功臣列侯与宗室诸王的相互制衡而幸运地入继大统。第四部分先是分析代王继位的合法性问题,接着还原文帝继位之初在功臣列侯的支持下逼死宗室诸王中之齐哀、楚元两王的历史真相,然后以贾谊左迁、晁错用事、刘长之死、七国之乱等四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分析对象,力图展现七国之乱前“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在现实政治中的运作过程。第五部分分析“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瓦解的历史过程,主要是阐明景帝中元五年王国制度改革与文景时期痛绳列侯的政策基本上剥夺了宗室诸王的王国自治权和功臣列侯的决策主导权,改变了高帝时代就已确立的二元帝国权力结构。这个过程显示了汉帝国由联合帝国向专制帝国演变的最后阶段。第六部分为余论,主要论述“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逐渐走向崩解的主要原因,力图说明汇集民望与君欲的儒生文吏的政治追求在此局的崩解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