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剧中的梦幻——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比较研究
-
作者:陈茂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戏剧 莎士比亚戏剧 戏剧 比较文学 文学史 作家评介 戏剧评论
-
描述:究和跨文明研究的方法,从梦的角度试图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进行较全面的比较研究:首先探讨两位大师的生平和社会背景,然后从“善情”、“恶情”、宗教和戏剧结构等四个方面论述梦在汤剧和莎剧中的作用。 汤显祖(1550-1616)生活在明朝晚期,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莎士比亚(1564-1616)历经伊丽莎白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他们所处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文主义的崛起对传统势力形成了挑战。在晚明时期的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中解放出来,引发了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和博爱主义思潮。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下,重新审视和评价中世纪的传统,逐渐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梦者,在各自的国度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走过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却都成了不朽的戏剧家。 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汤显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试图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刚正不阿,与日益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退出官场,回到家乡江西临川,专心从事诗文戏剧创作。而莎士比亚主要是一位戏剧家,在伦敦的戏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与汤显祖的政治活动相比,莎士比亚几乎与政治无涉。汤显祖满怀“治国平天下”的踌躇之志,梦碎之后在诗文和戏曲中宣泄愤懑;相比之下,莎士比亚英国的舞台上却左右逢源,名利双收。尽管境遇不同,两位天才仍有不少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戏剧作品都穿越时空,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欣赏。同时代的评论家已感受到了他们作品的不朽魅力。吕天成在《曲品》中称汤显祖“懒作一代之词匠,竟成千秋之诗豪”。本·琼森认为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时代”。四个世纪以来,他们的戏剧作品一直被人们阅读、上演和评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两位大师都能冲破当时的艺术教条,不落窠臼,走自己的路。汤显祖和沈璟在格律方面有不同的见解。沈璟是以研究声律闻名的理论权威,认为戏曲创作应“宁协律而不工”只要唱起来顺口,可以不管词藻是否优美、词句是否通顺。而汤显祖则以“曲意”为重,让创作的激情冲破格律的束缚,“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莎士比亚与本·琼森持有截然不同的艺术主张,与汤沈之争相映成趣。琼森认为戏剧创作应该严格遵守“三一律”,而莎士比亚作为“自然的诗人”,常常冲破“三一律”的限制。可以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戏剧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摈弃了当时的艺术教条,尽情地表现了时代精神。 其次,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其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尔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汤显祖在创作前两部戏剧作品期间,尽管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仍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朝廷重用,大展宏图,对未来满怀希望;而后两部戏剧作品是在他对朝廷绝望、辞官回乡以后创作的,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对于莎士比亚来说,他初入伦敦剧坛之时,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民族自信空前高涨。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和喜剧大多洋溢着乐观奔放的热情;后期以悲剧、浪漫剧为主,重在揭示人类的贪欲,流露着悲哀和无奈的心境。两位大师的作品先是讴歌人文主义、个人主义对传统的反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转而表现不受节制的欲望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除了社会原因之外,他们个人的悲剧一丧子之痛无疑也是他们由乐观转向悲观的重要原因。再次,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相同点:在各自的作品中运用了梦境。汤显祖的四部戏剧作品都包含梦境,被称为“四梦”;莎士比亚在其约四十部戏剧作品中有近一半与梦有关。两位大师通过表现梦幻,使自己的戏剧作品更加哀婉动人、荡气回肠、发人深思。 汤显祖云:“因情生梦”。情是梦的基础,梦是情的表现。情的内涵相当复杂,其最核心的内涵是男女之间的性爱之情。广义的情可分为“善情”与“恶情”。在本文中,“善情”主要指青年男女的爱情;“恶情”指淫欲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贪欲,淫欲具体表现为纵欲、乱伦、兽奸(人兽恋)。 与许多文学作品一样,汤剧和莎剧中青年男女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常常与以“父亲”形象所代表的传统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然后通过“梦”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汤剧和莎剧中的爱情之梦常常以自然为依托:在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梦境为后花园;在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里,青年男女在雅典郊外的森林中入梦。杜府与其后花园的对照以及雅典(尤其是宫殿)与森林的对比,象征着传统势力与爱情的冲突。自然与性爱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树木、花朵用作爱情的象征。汤显祖经常用“梅”、“柳”、“花”、“牡丹”象征性爱,而莎士比亚用“玫瑰”、“花朵”、“樱桃”等比喻情爱。当然,对自然因素的不同处理也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汤剧里的花园比莎剧中的森林要小的多,与家庭的距离近得多,而森林不可能成为汤剧中男女恋爱的场所,这反映了中国晚明时期的女子比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女子遭受更多的禁锢。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用“柳”来象征被遗弃的爱情,如《紫钗记》和《哈姆雷特》。而汤剧中的“柳”还有一层男女不平等的含义:女子必须从一而终,而男人可以“始乱终弃”。莎剧中再婚女王的形象是不可能出现在汤剧里的。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运用了超自然的精灵来促进爱情之梦的实现,如《紫钗记》和《牡丹亭》中的花神、《仲夏夜之梦》中的仙王和《辛白林》里的朱匹特。同时,汤剧与莎剧中的“洞”的意象,如《南柯记》中的树洞、《邯郸记》里的枕洞、《辛白林》中的山洞和《暴风雨》中的洞穴都象征着女性的性器官,具有性的含义。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在其作品中表现了情对生死的超越。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哈姆雷特》里的奥菲丽娅在追求爱情中都经历了“朝向死亡的存在”。她们患有抑郁和谵妄,死亡是她们追求“至情”的必然选择。两者的区别在于,奥菲丽娅在死亡中表现了自己的“至情”,而杜丽娘为了“至情”还要复生。“生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语)。汤显祖的《牡丹亭》和《南柯记》与莎士比亚的几部浪漫剧都涉及了复活的母题,《牡丹亭》和《波里克利斯》中的开棺场景有许多相似之处,《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复活和《冬天的故事》里赫迈欧尼的复活都借助了艺术形式:绘画和雕塑。然而,从对“至情”的处理来看,两位大师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汤剧中的情不仅超越生死,而且超越人与动物的界线;而对莎士比亚来说,悲剧中的情止于死;浪漫剧主人公虽然得以复活,但在“死亡”期间恋爱活动基本停止,不会出现人鬼恋的情节。其原因之一在于,古代西方的男女相对自由,至少在结婚之前能够见面;而中国古代的男女交往受到严格的限制。中国古代文学有人鬼恋的传统,而西方文学在这方面相对缺乏。此外,西方的悲剧传统以死亡为最高境界,而中国戏曲常有一个美满的结局。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颂扬“情”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没有节制的欲望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尤其在后期作品中对“恶情”—纵欲、乱伦、兽奸(人兽恋)、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贪婪—进行深入的探索。《南柯记》里,梦中的淳于棼在权力达到顶峰后,与三个女子淫乐,于是被逐出槐安国;《邯郸记》中,梦里的卢生在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后,与二十四个女子采战行乐,结果一命呜呼。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哈姆雷特》都对纵欲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两位大师的作品都涉及了乱伦的母题:汤显祖的《南柯记》里,与淳于棼淫乐的三个女子中有两个是其姻亲;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中,理查三世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竟然向自己的侄女求婚;《哈姆雷特》中的克劳底阿斯与其嫂子偷情并结婚,《冬天的故事》里国王利昻蒂斯对自己的女儿想入非非,而《波里克利斯》中的安泰欧克斯竞和自己的女儿私通。相比之下,莎剧所涉及的乱伦要比汤剧严重得多,表现得也更加直白。原因在于,中国的宗族文化长期奉行“三纲五常”、长幼有序的原则,历来把乱伦视为对家庭秩序的严重威胁,一种特别的禁忌。而西方戏剧有大胆揭示乱伦现象的悲剧传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指出,只有发生在近亲之间的惨痛事件,如兄弟相残、亲子相害,才能引发真正的恐惧和怜悯。乱伦现象为悲剧提供一种合适的母题。
-
戏曲·仪式·社会:江西宜黄戏的个案研究
-
作者:徐海燕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宜黄戏 发展变化 功能 社会变迁
-
描述:黄戏的演出主要是在民间的“社祭”及其他的酬神活动时进行。这种情形下的戏曲演出更多的是表达人们对神灵或祖先的崇敬之心,因而其功能表现为娱神性。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宜黄戏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其功能
-
戏曲与地方社会:以宜黄戏为个案的研究
-
作者:徐海燕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宜黄戏曲 演艺活动 社会历史变迁
-
描述:在民间的“社祭”及其他的酬神的活动时进行。这种情形下的戏曲演出更多的是表达人们对神灵或祖先的崇敬之心,因而表现为祭祀性功能。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宜黄戏曲活动开始繁荣起来,而戏曲的功能也逐渐从娱神转向娱人。进入新时期后,由于戏曲被纳入了国家文化体系,因而成为国家的宣传喉舌,其功能再次出现变化。宜黄戏曲的曲折历程和功能的演变一定层面上反应了宜黄的社会历史变迁。本文正是以这种从宜黄戏曲的这种变化入手,以其功能的演变为主体,探讨宜黄戏曲演变与其地方社会的变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
北宋嘉祐、治平年間理財思潮探析:以王安石、司馬光為中心
-
作者:任仁仁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嘉祐 理财思潮 王安石 司马光 天地之产
-
描述:的焦點。為富國强兵、擺脱宋廷的内外困局,他们遂针封“理财”問题展阴充分封論,各抒已見。而當畴有關理财問题的奏疏及裱論又以嘉祐、治平年間為多,蔚然而成一時之社會思潮。在此番理财思潮之中,王安石與司馬光
-
北宋古文家对柳宗元古文的接受研究: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为例
-
作者:栗世娜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柳宗元 北宋古文家 古文接受 接受美学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
描述:,肯定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但他对柳宗元崇信佛教持坚决批判的态度。改革家王安石继承柳宗元“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思想,为文为政注重经世致用,所以他不但肯定柳宗元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才华,而且把柳宗元当作有为
-
北宋儒学道论研究: 以范仲淹、欧阳修、卲雍、王安石为探讨对象
-
作者:林素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学 道论 范仲淹 欧阳修 卲雍 王安石
-
描述:時趨進。這也是這個時期論道風氣盛行的最直接原因。第二、儒學之內對「道」的詮釋,可謂議論紛紛,絲毫沒有定於一尊的意思。即使是王安石《三經新義》頒行,作為舉業準式,異「道」之論仍然不絕。第三,值得留意
-
朝落暮开空自许 竟无人解知心苦
-
作者:王慧刚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几道 苦情词 苦情表现 苦情层次 苦情营造
-
描述:究的对象,并把题目定为“晏几道苦情词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其词作的分析研究,对这位“古之伤心人”(冯煦语)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本着“知人论世”的写法,对其写作悲苦词篇的心理形成作了简单的分析,知道他的苦情词篇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和其身世遭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二、三、四章分别从苦情词的表现、苦情词的情感层次和苦情词的营造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运用统计、比较的方法,尽量做到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最后本文认为,晏几道之所以写出一篇篇凄苦悲凉、婉转幽怨的小词,首先是他坎坷的身世使然,再受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以悲为美”的传统的影响,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词体风格,另外,由于文学对人的内心有“补偿”作用,它可以寄托作者的理想和愿望,所以,在晏几道创作这些词篇的时候,他忧郁的内心气质反而得到了短暂的释放和渲泄,这可能就是他更深层的写作心理。
-
一戏多格:试论昆曲《牡丹亭》导演的美学追求
-
作者:郑少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戏曲导演 美学追求
-
描述:度,紧紧围绕昆曲《牡丹亭》,来探寻戏曲导演的美学追求,试图给未来戏曲导演的创作一些启示。
-
晚清瑞安孙氏家学研究:从一个解度观照晚清“经世”之学
-
作者:兰秋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永嘉学派 晚清瑞安 孙氏家学 《周礼》 经世致用
-
描述:会巨变相互激荡中形成的孙氏家学,主要有礼学和方志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孙氏礼学以《周礼》为对象,方志学的研究重心在于以永嘉学术为主的温州地方志。孙氏家族的治学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治学门径是文字学、校勘学等考证方法,治学归旨是求“经世致用”。总的来看,孙氏家族治学立足于汉学考证,又汲取宋学大义,呈现汉宋兼采的特色,这既是永嘉学派流风所致,也显示了嘉道以降学术思想界调和汉宋的新动向,它表明嘉道以降纯汉学已退居次席,晚清学风也随之大变。 “经世致用”的需要凸显了学术的实用价值,推动晚清学者重新认识古学系统,同时也彰显了先秦诸子及西学的社会价值,孙诒让的《周礼政要》与《墨子间诂》是清末学术思想界这一变化的缩影。《周礼政要》大量引述了英、俄等国的近代资料,对清末内政提出了系统改革设计。晚清经学家通过汲取西学,转化经学资源,构建新的理论,表明传统“经世”之学适应时代潮流发生了重要变化,这推动了儒学形态的近代化与传统学术的转型。孙诒让治《墨子》意在对墨子用心笃厚、振世救敝的大义的推祟。清未经学家的思想多有差异,重视子学的经世价值则具有一致性。对诸子义理的推祟,反映了经学家在经学传统与现实需要的断层中寻求弥合的圆通之术。 由于对“经世”层面的凸显,清末学术重心呈现多元化趋势,士人治学从独尊儒经到多元并存,这是史所未见的学术格局大变。学术格局的多元化是传统学术转型的基本前提之一,汲取西学方法和观念则是改造、转化传统学术的必经之路。 晚清学术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近代文化的产生,并非完全由西学东渐所驱动,而是有其自身内在的渊源端绪,这就是“经世致用”。“经世”成为晚清学术发展的基本目标,从而也成为中国文化在近代推陈出新的内在动因。
-
朝落暮开空自许 竟无人解知心苦:晏几道苦情词研究
-
作者:王慧刚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几道 苦情词 苦情表现 苦情层次 苦情营造 北宋文学
-
描述:本文选择晏几道词做为研究的对象,并把题目定为"晏几道苦情词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其词作的分析研究,对这位"古之伤心人"(冯煦语)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本着"知人论世"的写法,对其写作悲苦词篇的心理形成作了简单的分析,知道他的苦情词篇并不是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