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应麟诗歌理论探微
-
作者:杨灿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胡应麟 诗薮 诗薮 诗史观 诗史观 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 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
-
描述:诗文集《少室山房集》及论学杂著《少室山房笔丛》。其中《诗薮》集中体现了胡应麟的诗学思想,并以浩繁的内容和庞大的规模成为诗论中少有的体系严谨之作。
与中国古代诗话松散、随意的普遍特点不同,《诗薮》线索明晰,逻辑性强。全书分为内编、外编、杂编、续编四部分,主要观点多存于内外两编之中。内、外编分别从体裁和时代的角度对古代诗歌进行了分析,提出重要的“体以代变,格以代降”的诗史观。胡应麟认为,诗歌有不得不变的必然趋势,他从诗歌自身规律和外界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并进而承认诗歌发展变化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诗薮》分别研究了四言诗、古乐府、七言歌行、五言律、七言律、绝句、骚赋等诗体,在历史流变中追溯其衍生发展的过程并对各诗体的本色进行归纳。但是胡应麟同时也认为在变化的过程中,诗歌格调总的来说是逐渐低下的,所以他认为通过效法古人,获得相同面貌才能赢来诗歌的复兴。这是他作为复古论者的基本立场。胡应麟在对各个朝代和诗体的风格和成就的总结中提出了诗歌审美的最高理想,即诗歌要有浑融的美感;基于这个标准他对汉唐诗歌给予很高的评价,而批评六朝诗风浮靡、宋诗筋骨大露。这个标准也决定了他对各个朝代和诗人的评价和看法。作为明代复古理论的修改和完善者,胡应麟还提出了“兴象风神”和“神韵”来补充“体格声调”的标准。他既讲究“法”,强调诗歌应当“体正格高,声雄调畅”,又要求诗歌要浑融、有余味,具备难以言喻的美。“风神”和“神韵”的提出在理论上使诗人摆脱了僵硬法式的束缚,避免大量如“冠裳土偶”般毫无生气的作品的复制,对明代复古理论起到了纠偏的作用;同时,“神韵”的大量运用也被很多研究者视为清代神韵说的前驱。
《诗薮》系统地对明代格调理论和复古主张进行了完整细致的阐述,并提出
-
胡应麟诗学研究
-
作者:王明辉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诗薮 本色 格调 神韵
-
描述:贞、王世懋兄弟的交游。指出胡应麟的思想受到王氏兄弟的很大影响,《诗薮》的创作也与王世贞有一定关系。《诗薮》主体基本完成于1588年夏或更早,首次刊成于1590年。 第二至五章集中讨论胡应麟的诗学体系,该体系以辨体思想为核心,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得以体现。 第二章讨论辨体思想,这是胡应麟诗学的核心和基础,他讲求以“本色”辨体,提出了古体与近体两种诗歌审美标准,并具体运用于各种体裁之间的辨析。 第三章论述“法、悟、化”三阶段的创作理论,胡氏融合了七子派重法与重悟的两种观点,并上升到“化”的境界,从理论上完善了学习创作的全过程,是对李梦阳、何景明“法、悟”之争的理论解决。 第四章论述“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并重的审美理论,胡应麟将艺术审美的外部形式与内部风格结合起来,并采取了高扬格调、突出神韵、淡化性情的做法,实际上是以神韵补救格调之弊端。 第五章论述诗歌史论,胡氏遵循“尚古尊雅”的基本原则来衡量诗歌的发展,认为后世诗歌的发展逐渐偏离了正轨。他以“体”、“格”作为基本理论范畴,从而得出“体以代变,格以代降”的结论。胡氏以气运作为推动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将易经的辩证法思想与气运结合起来,得出气运升降相倚、文学随之盛衰相间的结论。 第六章讨论胡应麟的历史地位,首先辨析了钱谦益对胡应麟评价的主观与偏激,其次探讨了《诗薮》在批评史体制上承前启后的意义,最后结合前人对胡应麟的评价,指出应该重新认识胡应麟的历史地位。 第三部分为附录,收集了七篇目前未刊的胡应麟著作序文,并考察了胡应麟现存著作的版本,俾有助于今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