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觏《易论》思想研究
-
作者:李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觏 易论 义理
-
描述:进行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易论》十三篇的研究来了解李觏的易学思想,他的易学思想充分体现了北宋易学解易的特征,是北宋易学的引领者之一,促进了易学从象数易学到义理易学的转型,并且抛弃了魏晋时期王包含玄学的义理易学,促进了易学的发展。通过研究李觏的《易论》可以更好的理解他易学思想的特点,揭示其哲学思想的内涵。本文通过对李觏所著的《易论》十三篇的研究,联系北宋时期易学的特征,从他的《易论》的内容、解易方法、主要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李觏易学的独特价值。他的《易论》思想对卦、象等的解说非常富有义理和哲理,整个文章充满了辨证思想,文章的逻辑思路非常严密,论证如理有据,采用一问一答的写作方式,很自然的将自己的问题关注点呈现给读者,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文章的主体分为四部分。在第一章中,基于世人对李觏的《易论》十三篇不太了解,因此文章第一部分从李觏《易论》的主要内容着手,分析李觏《易论》的主要内容,理清《易论》的逻辑思路;文章的第二部分将开始介绍李觏《易论》解易的方法。李觏解易重易理,务实效,注重因时制宜,是明体达用之实学,通过研究李觏易学的解易方法可以大致了解北宋初期解易的方法,同时对于今天研究《周易》也很有意义的;文章第三章将从李觏《易论》用卦、用爻的特点入手,解析他用卦、爻的特点,他对卦、爻的解释或不同与他人,或相同与他人,都是出于他对卦、爻的理解或政治观点的需要;文章的第四部写《易论》的影响。他的整个易学思想包括在他的《易论》和《删定易图绪论》中,他的《易论》对其后的著作《删定易图绪论》的影响、以及对当时易学及后世易学的影响。进而分析《易论》的历史价值。通过对李觏《易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他的《易论》并不是专门注解《周易》的,并且对《周易》卦、爻辞的解释不多,文字也很少,但其深刻的哲理性使我们对他的哲学思想及对《周易》的理解又多了一个方面,同时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北宋初期易学思想的特点,也是对《周易》不仅仅是一个卜筮之书的很好的证明。通过对李觏《易论》思想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的了解李觏他的政治、经济、礼学等思想的内在联系性,使其易学思想受到应有的重视。
-
李觏礼论思想研究
-
作者:李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觏 礼论 北宋中期 伦理思想
-
描述:著作及李觏礼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论述了礼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第三、四部分是论文的重点,主要对李觏礼论思想的内容和特征进行了分析; 最后一部分对李觏的礼论思想进行了评价。
-
李觏诗歌创作研究
-
作者:欧婷婷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觏 诗歌 历史定位
-
描述: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与李觏诗歌创作实绩并不相称,李觏诗歌创作研究还有进一步开拓的学术空间。本论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李觏诗歌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以期确立李觏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为今后中国文学史的修订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李觏在文学观念上主要继承了《诗经》的风雅美刺精神和韩愈等“文以载道”的思想以及尚奇求变的审美趣尚,溶铸时代理学认知,加以整合发展,从而形成有个性的诗学观。在创作实践上,李觏的诗歌认真践行其诗学主张,干预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杜甫《石壕吏》《垂老别》所没有写到的惨状。关心民生可谓伴随李觏一生,同一个问题,往往在他诗文中都有表现,诗文互证、取材独特、构思新颖构成李觏民生诗的鲜明特色。咏史、咏物也是李觏诗歌的主要题材类别,前者侧重反思两汉盛衰,后者向平贱...
-
李觏经济思想再研究
-
作者:李胜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觏 经济思想 经济关系 社会关系 社会变革
-
描述:、农商关系思想等都发生了与唐宋变革的背景相对应的转型。唐宋时期还出现了很多新思想、新观念,其中“为富人辩护”的“保富论”是最能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崭新经济思想之一。李觏是唐宋时期经济思想家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经济思想体现出鲜明的转折和承上启下的时代特征,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拟从唐宋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考察李觏的经济思想,试图通过这样一个新的考察视角,探讨唐宋社会变革与李觏经济思想的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对李觏的经济思想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文章前言简单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写作思路。第一部分着重探讨唐宋变革与经济思想转型的关系。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分经济伦理思想、农商关系思想和保富思想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李觏经济思想的内容和内容所表现的时代特征。李觏的保富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也是最能体现唐宋变革时代特征的部分。因此,李觏的“保富论”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这部分从李觏保富思想的内容、在其经济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与传统富民思想的关系以及与宋代另外两位经济思想大家王安石和叶适保富思想的比较这四个方面做了自己的探索。文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李觏的经济思想有着鲜明的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和反传统倾向,在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史中处于承先启后的转折位置,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地位。
-
李觏礼论研究
-
作者:李国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觏 礼 性情论 功利主义 法
-
描述:;在礼的内涵上,他认为礼是施政、立教、治国、安民、修已的根据和标准,礼,是仁、义、智、信之本,礼将仁、义、智、信、乐、刑、政七者统于一体;在礼的具体要求方面,他认为礼对经济、政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经济、政治在运行过程中离不开礼的制约,只有合乎礼的要求才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形式,才是开明的政治。在他丰富的礼内容里不仅包括了仁、义、智、信各种德性,还包括经济、政治生活的各种规范,并对仁、义、智、信、乐、刑、政与礼之间的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不仅坚持了要依礼行事、依礼行政,而且一反传统提出了“礼下庶人”、“人非利不生”等观点;不仅对当政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也体现了他对平民百姓的人文关怀。本文希望通过对李觏的礼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传统的礼思想,并从中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营造出...
-
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吕金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 李觏 王安石 农业思想 比较研究
-
描述:革思想的形成。作为当时改革派的李觏、王安石先后提出了以强本抑末、发展农业为主体的农业思想。而作为渊源颇深的二位改革家,他们的农业思想既有“社会以农业为主导”、“政府主导农业生产”、“大力惠农、恤农”等方面的普遍共识,又有对摧抑兼并、减负宽民等问题的不同见识。在土地问题上,李觏主张摧抑兼并,至少是限制兼并规模;而王安石则认为摧抑兼并不切实际,无操作之可能。在赋役问题上,李觏单纯提出了减税减役的方案;而王安石则变减为均,通过迫使富人承担赋役来减轻个体农民的负担。在赈灾备荒问题上,王安石提出以工代赈、低息贷款的方式解决百姓的困境;而李觏则依然坚持国家投入建立常平仓的方式防备灾荒。对于李觏和王安石农业思想的分歧,本文也进行了尝试性探索,认为二人社会角色的差异是他们农业思想产生分歧的根源。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有着相同的渊源、相近的目的,都受到《周礼》的很大影响。王安石农业思想是对李觏农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具体措施方面王安石又较李觏之观点更为成熟。北宋之后的一些思想家对于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也各有评价。南宋朱熹对王安石的农业思想评价较高,但亦指出其修德正心方面的缺失。浙东学派虽然讲求功利,但对李觏、王安石的农业思想却褒贬不一。他们都赞同李觏之思想,却对王安石之农业政策大加批判,认为其是“聚敛之政”。
-
李觏的经济思想
-
作者:孙雪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利欲论 利欲论 反传统 反传统 经济思想 经济思想 人口思想 人口思想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 货币思想 货币思想
-
描述:远的历史发展中,都称得上是一个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人物,他的经济思想初步确立了宋代经济思想的特色和规模。李觏一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政治统治中,但在坎坷的个人经历和宋代社会特定背景的影响下,他的经济思想中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色。同时,李觏又是一位思想复杂、自身集合着许多矛盾的思想家,在他的经济思想中经常可以看到矛盾之处,比如他既主张抑商,又反对官营工商业。 本文主要分六个部分对于李觏的经济思想进行研究。首先在第一章中分析了影响李觏经济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历史背景、个人经历、哲学伦理思想以及前入思想的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为李觏经济思想的形成绘制一幅生动鲜明的历史背景画面,以便于对李觏经济思想较为深刻地理解。第二章中就李觏经济思想的核心——利欲论进行了详细论述。简单阐述了历史上的义利之辩(主要是义利思想发展的大致过程和占据主流的贵义贱利论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了李觏的具有反传统特色的利欲论形成的特殊背景。这一章的主体部分在于对李觏利欲论的具体分析:李觏打破传统的桎梏,从利欲论的中心“礼”的问题上确立起他的利欲论得以成立的基础。本文用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分析李觏的义利观,所谓纵向分析是指对李觏义利观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李觏的义利观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所谓横向分析是就李觏的义利观与其他经济思想的关系问题进行的分析。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实际上都论述了李觏的“强本”思想,即要改变封建农业中的两个基本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相分离的状况,使其在农业生产中重新结合起来,以改进农业生产的状况,这两章也是李觏经济思想中最重要的闪光点所在。第三章围绕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土地制度,阐述了李觏的平土均田论。由于受传统因素影响和自身思想的局限,李觏仍认为井田制是解决土地分配不均、土地兼并严重的最理想的制度,但他没有囿于这种思想,而是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认识到井田制在当时无法实现。因此他提出通过限田和垦田来实现对于土地兼并的有效限制。李觏的平土均田思想从土地制度角度认识封建社会由来已久的土地问题,尽管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成分,但还是充分体现了他既要求实现公平又渴望效率的反传统的思想特色。第四章论述的是他的以去冗论为核心的人口思想。李觏认为“冗”的存在方式包括“工商之众”和不在“四民之列者”,主张从发展生产角度制定具体方案,解决这种相对人口过剩的状况,驱民归农。第五章是关于李觏的商品经济思想和货币思想的论述。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农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结合社会现实,在粮食流通问题上李觏把传统的“谷贱伤农,贵则伤末”观点修正为“贱则伤农,贵亦伤农”,并针对这一点主张在工商业活动中打击商人的兼并势力,保护农民的利益。他没有彻底否定商业的作用,而是将商人划分为三个类别,用不同的政策区别对待。在货币问题上主要就当时社会的“钱荒”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是关于李觏经济思想的评析,概括分析了李觏的经济思想的有关内容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反映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