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论曾巩的儒学思想和散文创作——以与儒家经典的关系为中心
作者:闫树立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曾巩  儒学思想  儒学思想  散文  散文 
描述:明儒家经典,论治道必本于正心诚意,论礼乐必本于人之性情,论学必本于务内,论制度必本于三代之法。 在论证过程中,本文首先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入手,以为宋儒(石介、欧阳修、曾巩)回向三代的政治设想和对“道统”的构建,是他们通经学古的深层心理原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曾巩儒学思想中两个本质的部分,即“心性论”和“外王论”。所谓“心性论”就是说曾巩沿着思孟以来的思路,将天道的“诚明”延续到人道,进而建立了一个亦能使普通人都能“诚明尽性”的普遍模式。所谓“外王论”就是在“诚明”既成的基础之上,曾巩把《大学》之道发展为“觉民”和“觉斯民”,并以洪范九畴为治国根本大法,以期望“外王”领域的实现。 其次,本文注重具体的文本分析,微观地考察了曾巩散文援引经典之文和敷衍经典之意而成文的特色,认为曾巩是一个“文道合一”的古文作家,并系统地总结出曾巩散文“纡徐曲折,说尽事理”皆依法于经典的特点。最后,又从模拟经典口吻的角度解析了曾巩散文风格由雄肆到温雅的转变。
曾巩研究
作者:李俊标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散文  诗歌  宋代文学  曾巩 
描述:曾巩研究 本文拟对曾巩作一较为全面的研究,首先就其政治思想以及史学思想展开论述,以求对其有广泛而深入地了解,也为之后的文学分析确立丰富的研究背景。在文学创作方面,本文分别探讨了曾巩在散文与诗歌两个方面的创作成就,由此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曾巩政治思想研究》。... >> 详细
论曾巩的传记理论及传记创作
作者:郭亚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传记理论  艺术特色 
描述: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他还于友人的书信往来中探讨了传记作家的素养对传记创作的影响问题,这些在实践基础上升华的理性认识对丰富宋代的传记理论意义重大,也是值得后人关注研究的重心所在。本文旨在通过对曾巩传记的详细解读和细致分析,在把握曾巩传记创作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曾巩传记创作的艺术特色,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加深对曾巩传记创作的理解。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先交代曾巩其人及其各类著作的研究现状,从而引出曾巩的传记创作,通过对曾巩传记创作数目的统计来量化曾巩的传记作品,然后系统的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上篇:曾巩的传记理论,这一部分从传主的选择、传记的选材、传记作家的素养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明确曾巩传记创作的理论体系。首先,在传主的选择上,曾巩以“修其内洁身累行者”为中心,从良吏清官彰显人性之善、仁人义士诠释人性之美、高逸之人谱写人性之真的不同角度,展现了宋代世人内敛含蓄的精神风貌。其次,在传记的选材上,曾巩主张写“人人所易到之事”,并采用“详者人数事、略者一二事而已”的方法进行创作。最后,在传记作家的素养上,曾巩提倡“蓄道德而能文章”是传记创作者必备的两个条件,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创造出鼓舞人心、流传后世的优秀传记。在这一部分的写作中,笔者重点围绕《寄欧阳舍人书》这篇文章,从曾巩对史传与铭志的区别展开对传记作家素养的探讨,针对“人品对文品的影响”、“能文者的界定”这两个问题,从文学史上曾发生过的相关文学现象入手,来详细分析曾巩对传记创作者这一素养的深刻认识。下篇:曾巩传记的艺术特色。这一部分由两节组成,第一节是以曾巩传记为例,进而归纳、总结曾巩传记创作的总体艺术风格,即内敛含蓄而又情真意切、结构严谨而又不失灵活、融议论于抒情叙事之中、语言简洁质朴而又耐人寻味的特点。第二小节通过与同时代传记创作者欧阳修和王安石的比较,从而明确曾巩传记创作的艺术特色。结语:从曾巩传记中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来看曾巩传记对后世的影响,这对丰富曾巩研究意义重大。
曾巩书序文之研究
作者:鄢志明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书序文  整体意涵 
描述:方法,說明本論文所採用之研究方法。第四節介紹與概述前人曾研究曾鞏之文章。
曾巩文学思想及其传播与接受
作者:薛俊芳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文道观  散文  批评 
描述:批评的基本状况,致力于将曾巩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研究,并通过不同时期的曾巩批评研究,把握其批评脉络与特点。具体论述主要集中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第一章“曾巩的文学思想及散文特色”,论述了曾巩文道观形成及基本提法。曾巩继承了孔子、孟子、杨雄、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文道思想,并在时代政治、家学渊源及师友的多方影响下,好称先王之道,主张以文明道,并立足于经世致用。他认为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应当先道而后辞,反对溺于辞藻而轻道的文风,重视作家道德修养对为文的作用。但他不否定文的功能,认为文辞对文章的成败至关重要。曾巩的文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散文创作。他散文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尊经明道,并形成了结构谨严、行文讲求法度;行文曲折,运笔柔婉;语言平正雅洁的特点。第二章“曾巩文学思想的传播与接受”,首先是两宋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对曾巩多有赞誉,称道他的文章独具一格。延及南宋,理学家朱熹、吕祖谦关注曾巩思想的醇正,认为曾巩的文章峻洁有味、明白晓畅、不为空言、讲求法度而周密平正。其次,明代的曾巩批评没有脱离宋代理学家的影响,尤重曾巩的文道观,或认为曾巩是周公、孔子之徒复生,或认为曾巩的道学气太重;唐宋派推崇曾巩,唐顺之甚至认为三代以下之文没有能及曾巩的;前后七子则不然,王世贞认为不能将曾巩文与韩、柳、欧、苏文并称。不过明代认同曾巩文章的理学气质,并对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作了探讨。其三,曾巩在清代很受推崇,乾隆的点评推动了曾文在清代的传播。桐城派对曾巩多有激赏,他们的“义法说”与曾巩的“道法说”有密切的联系,并好曾文的谋篇布局、语言简洁,自然平易。
曾巩记体文研究
作者:张超旭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记体文  内容特点  艺术风貌 
描述:面一派欣欣向荣,但国家内部积贫积弱的矛盾日益明显。曾巩的记体文广泛地反映北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民生疾苦、水利建设、学校教育等等。他的散文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深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拟分作六个部分。绪论主要是对记这种文体的界定和曾巩记体文研究现状的概述。第一章统论曾巩的文学思想。曾巩的文学思想和其记体文创作密切相关。曾巩被誉为思想上的“醇儒”。终其一生,他严格遵守儒家的信条,其文学思想主要是尊儒、尚儒,将儒家的思想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曾巩记体文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尚儒并不是食古不化,曾巩也体现出变通的一面。第二章是对曾巩记体文的分类研究。曾巩的记体文思想内容丰富,有必要对其记体文细致划分,深入探究。笔者主要是从亭台堂阁记、学记、寺观记、人事杂记这四个方面进行剖析。第三章主要研究曾巩记体文的艺术特色。曾巩的记体文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章将从艺术风格、结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一一品味。曾巩记体文大多属于质实朴实一面,但其中不乏艺术成就浑融圆通、写景刻画精致入微之作。第四章着重研究曾巩记体文的传承和局限性。曾巩的记体文转益百家、熔铸个性,故其散文具有承上启下的开拓作用。辩证地看待曾巩记体文的成就有助于还原其文学作品的真实性。结语概括曾巩记体文的总体成就,点明其在记体文发展史上的不朽地位。曾巩的记体文创作精妙绝伦,贯穿其中的就是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厚的情感,对国家、对人民百转千回的深沉忧虑感和责任感。
《隆平集》研究
作者:熊伟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隆平集》  曾巩  《五朝国史》 
描述:作者,虽然近代文史大师余嘉锡先生对《四库提要》之说进行了有力的辩驳,但并未在学术界形成定论。本文上篇在余嘉锡先生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的论据,证实《隆平集》确为曾巩所作。本文下篇为本书研究。首先,考察了曾巩主持修纂的《五朝国史》与《隆平集》之间的密切关系,论证了《隆平集》即《五朝国史》的草稿本;其次,分析了《隆平集》的主要内容、体例特色和写作风格,并对《隆平集》的版本流传进行了梳理;最后,通过将《隆平集》与其它同时代同题材的主要史籍如《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宋史》等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了其史料来源和史学影响,指出《隆平集》作为现存唯一一部由北宋人所著的北宋前期史,具有其它的有关北宋的史籍无法取代的特殊价值。我们应该重视《隆平集》的史料价值,充分有效地利用它。
论曾巩前后期诗风演变
作者:倪惠颖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曾巩  诗风演变  诗风演变  渐变  渐变  推波助澜  推波助澜 
描述:凝重中潜存着一股郁勃之气,笔者在论述此诗风时从内容、情感、艺术表现等诸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分析。第二部分,分析后期诗风特点及其演变原因。随着个人生活环境、审美趣味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化,曾巩后期诗歌更趋于内敛,其诗风以清深婉约为主,较前期有很大变化,笔者在论述此诗风时,引入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从情感、意境以及这一诗风的特别表现——于刚健豪迈中传达深婉的韵致方面入手,进行深入探讨。第三部分,曾巩前后期诗风之渐变。此点基于曾诗文本及古典诗学“清”的内含来论述。分两个方面:一是前期诗歌中蕴藏着清深婉约诗风的萌芽;二是曾巩以律诗为契机在不断研炼中形成清深婉约的诗风。这一渐演渐变的诗歌创作道路与王安石十分接近。“文掩诗名曾子固”,曾巩诗歌在其诗风的演变过程中,已体现了自己的独特风貌。曾巩对欧、梅、苏等所致力的宋调开创起着推波助澜...
曾巩诗文创作的文化观照
作者:刘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曾巩  诗文创作  诗文创作  文化观照  诗画融通  诗画融通  文史融通  文史融通 
描述:”气质,从而获得了对曾巩其人其作的进一步了解;通过辨析曾巩散文对于史学方法的引介、史学价值的追求以及由此表现出的独特风格,推进了前人关于曾巩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深化。
曾巩记体文风格论
作者:李美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曾巩  散文  散文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  政治理想  政治理想  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 
描述:的发展概况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接着对记体文的内容、题材及其特点作了定义,然后对记体文在北宋发展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必要的探讨。按照目前学术界多数人的观点,记体文在唐代元结笔下才具有了完整的文体意义,入宋以后则蔚为大观,欧、苏、曾、王四大家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拓宽了“记”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记”的内容。内容上,记体文包括了一切记事、记物之文,是古代以应用为主散文中文学性较高的作品。在宋代散文的诸多体裁样式中,宋人对于“记”体的发展、改造和创新最为引人注目,成为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二部分,论述曾巩记体文的艺术风格。相比较而言,在曾巩的散文中记体文的成就最高。大致说来,曾巩的记体文文风经历了由奔放到徐缓,由粗豪至缜密的演变轨迹。本文在这一部分对曾巩风格转变期的记体文和曾巩风格成熟期的记体文分别进行了探讨。 第三部分,从曾巩记体文中的思想内容探究曾巩文风形成的原因。曾巩散文风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当时的学风、文风以及师承有关外,还与当时的文学潮流以及作者的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简单点说,曾巩在这类文章中,以高度的理性自觉控制言行举止,让处世和为文始终限定在自己所设定的模式之中。一定程度上来说,曾巩把唐代文人与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区别演绎到了最大值。他用记体文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反映了他藏锋不露、温文尔雅的个性,温和婉曲、周密细致的思维方式,恪尽职守、温柔敦厚的态度。总之,曾巩的记体文经世济民的意识很强,几乎没有为记事而记事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