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2)
学位论文(10)
图书(2)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宗教集要 (171)
历史名人 (4)
按年份分组
2012(11)
2010(5)
2009(12)
2008(4)
2006(7)
2001(6)
2000(3)
1999(10)
1998(6)
1996(14)
按来源分组
其它(12)
广东佛教(5)
浙江学刊(3)
中国哲学史(2)
上海佛教(1)
(1)
甘肃民族出版社(1)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文史月刊(学术)(1)
江西人民出版社(1)
临济、曹洞二宗禅学比较研究
作者:殷玉楼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临济宗  曹洞宗     
描述:禅学思想又不尽相同,禅法差异较大,禅风也形成鲜明对照。 本文以比较的方法研究了两家的禅学,分析两家立宗法门与弘法施设,以期品味其迥异之趣。概括而言,临济宗要求学人必须首先建立“真正见解”,进而强调“自信”,不向外求,随缘任运。临济宗一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或言句,剿绝学人情识,单刀直入,使学人幡然省悟,此为临济特色。曹洞宗的偏正回互的“五位法门”以其行功绵密,循序渐进,使学人功勋逐步圆满,此为曹洞特色。临济与曹洞在发挥南宗禅时,都力求超越祖师,在禅学理论上都汲取了教内与教外的思想,但各有侧重:临济宗以援引道家思想为主,曹洞宗以援华严宗思想为主。无论是临济宗严父般的凌厉,还是曹洞宗慈母似的平和,在思维上都是求异的,都强调学人自身的觉悟,用棒喝或机锋中断学人思维,形成思维跳跃,引起返照,进而顿悟。...
默照禅研究
作者:赵哲伟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默照禅  宏智正觉  曹洞宗  禅学 
描述:默照禅研究
宏智正觉研究
作者:周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宏智正觉  默照禅  曹洞宗  宋代禅学思想 
描述:及其产生的禅学背景,最後探讨默照禅的内容。默照禅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主张人人皆具“本来之性”,可通过“明心”自己成佛;2、自性本自圆成,清净无相,妙明绝缘;3、静坐默究,净治揩磨,断除妄念烦恼的修证
日本曹洞宗精进料理之实态:以其观光资源化动向及其课题为中心
作者:王一佼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曹洞宗  曹洞宗  精进料理  精进料理  宗教  宗教  观光资源化  观光资源化 
描述:了两国社会构造的差异。本文中,笔者在对于精进料理在中日起源,以及日本曹洞宗精进料理现状作了先行研究之后,运用了社会学中的质性调查法,对日本曹洞宗组织结构中最具代表性的大本山、专门僧堂、末寺亲自进行了实地采访,并对其实际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如今,即使是末寺的住持,一生中也只有在修行道场中修行的那一年,保留了精进料理的饮食习惯。也就是说,曹洞宗的精进料理并未在大部分寺院中得到发展,却出现了观光资源化的趋势。精进料理这一充满宗教色彩的饮食习惯,已渐渐消失在僧侣的日常生活中,却又悄悄作为一种观光资源出没于寺院中或寺院门前的街道上。这种变化,究其原因,有行政部门和寺院本身渴求推动经济利益的外因,也有历史发展及社会构造变化的内因。在时代的发展中,如何在作为宗教场所的寺院正常运作这一基础上,既能保护精进料理这一文化资源,同时又能使其观光资源化得以发展,成为一大课题。由于寺院具有其历史特殊性,所以,要发展观光业,理所当然还必须满足如交通是否便捷等地处何地的问题、以及寺院有无其他观光资源、寺院组织结构等其它条件。此外,寺院具有其宗教特殊性,因此,只有在不妨碍僧侣修行的前提下,才能够接纳观光客。遗憾的是,以上诸多条件并不一定能与寺院所在地区的观光战略相一致。然而,笔者认为,既然确实存在期待发展精进料理成为观光资源的寺庙,那么只有在满足上述条件后,才有可能考虑推进精进料理观光化的发展。
北宋初期到南宋前期曹洞宗的中兴
作者:刘奥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曹洞宗  曹洞宗  投子义青  投子义青  芙蓉道楷  芙蓉道楷  念佛禅  念佛禅  默照禅  默照禅 
描述:宗在良价弟子本寂、道膺之后迅速衰落,到了宋初几曾断绝。北宋初期到南宋前期,大致即曹洞宗第六世大阳警玄到第十世宏智正觉这一段时期,是曹洞宗不断复兴的过程。大阳警玄托临济僧人浮山法远代为传法,择投子义青为法嗣,从此曹洞宗的情况逐渐好转。义青的弟子芙蓉道楷和大洪报恩,声名播于四方,使得曹洞宗打开了兴盛的局面。芙蓉道楷的弟子丹霞子淳和净因自觉,两人一南一北,子淳有弟子真歇清了和宏智正觉,将宋代曹洞宗推入了兴盛的顶峰;净因自觉则辗转在北地传法,在金末元初,由万松行秀光大宗门,带来了曹洞宗在元明时期的盛行。 曹洞宗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变化中,无论是社会背景还是文化发展的趋势都不可避免的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各个教派的思想都在进行不断的交流,而曹洞宗的理论核心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与周围的环境不断融合,从而展现出曹洞宗在这一时期不同形式的禅学魅力。 本文从社会因素和曹洞禅思想两个角度探讨曹洞宗发展的历程,兼探讨其间曹洞宗僧人接引学人的方式,虽然曹洞宗的门庭施设不同程度的发生或重举、或创新、或融合、或转化的情况,但依然立足于石头宗的“泯绝无寄”禅。曹洞宗在其中体现出的兼容性和秉持自我的风格也体现了其立宗之初的内涵和底蕴,也是佛教禅宗中国化的一种完美体现。
峨眉山禅宗传播考
作者:魏如松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峨眉山  禅宗  传播  临济宗  曹洞宗 
描述: 第一部分概述峨眉山成为“西南名山”的历史背景,以及随后成为佛教名山的形成原因。首先,悠久的文明历史,清幽的外界环境,给道教在峨眉山的传播提供了理想条件;其次,佛教传入四川,继而涌向峨眉,佛教思想的包容性以及历代封建帝王不同的宗教政策,导致峨眉山佛教日渐兴隆,道教漫漫衰微。 第二部分阐释唐朝禅宗传入峨眉山后,禅宗不断繁荣、壮大的情况。首先,唐朝的世局,让禅宗抛掉了文化上的物质负累,禅宗逐步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其次,唐朝末年,中原板荡,大量的禅师来到蜀地避难,随后禅宗在峨眉山大盛。众多颇具造诣的禅师驻锡峨眉,使得唐末四川成为了中国佛教活动的中心之一;第三,在入驻峨眉的众多禅师中,其嗣法承袭以临济宗居多,曹洞宗次之。 第三部分着重叙述峨眉山禅宗隆盛的境况。首先,对宋、元、明、清时代背景有一个...
为霖道霈禅师禅学研究
作者:马海燕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山林佛教  禅宗  曹洞宗  为霖道霈 
描述:。这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绪论:主要介绍学界目前关于禅学研究特别是明清禅研究、鼓山禅(永觉元贤等)研究以及为霖道霈禅师研究的概况,通过比照性的回顾来确定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以及研究的目标,积极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确定本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介绍明末清初佛教的发展概况、鼓山佛教的历史源流以及为霖道霈禅师的生平等。道霈禅师思想的形成与明末佛教发展声息相通,与鼓山涌泉寺这一特定佛教道场的振扬有关,更是他千锤百炼的个人经历的结晶,其中关于为霖道霈禅师的生平,以《为霖道霈禅师》一书为主要依据,删繁就简,尽量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为霖道霈禅师禅修观。本文的“禅修观”偏重于修禅理论,它主要包括修禅的前行、禅修工夫、禅的悟境、修禅的目的等。深受元贤影响,道霈之禅法修行,步骤严整,方法严密,一反时人狂禅之风。他注重入道前行,夯实基础,在真参实修的前提下倡导各种禅修工夫,以助学人顿悟正因;他重视善知识的引导、证明,反对盲修瞎练的狂禅;他着重强调了生脱死应作为学禅者的最终目标;他十分重视丛林制度的完善,促进禅修的制度化、日常化。第二章:为霖道霈禅师禅教观。在禅宗的发展史上,诸家对宗(禅)、教关系的探讨始终没有停息过。在对待教法方面,道霈主要认为它对于禅者的开悟有着积极的作用,深入研习经论,可以对治时人的孟浪学风。道霈精通般若学、天台学、华严学、唯识学,融通性相,宗教圆融,兹章就其禅教观展开讨论,重点关注般若学、天台学与华严学与道霈禅学的相互影响。第三章:为霖道霈禅师禅净观。一般来说,净土宗人反对参禅能了生死,学禅者则蔑视净土他力往生。道霈则不然,他以念佛、参禅同为了生脱死的路径,禅净殊途同归,需要依据个人根机适宜选择。道霈的净土法门,贯彻理行并重的基本原则,体系完备,既有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第四章:为霖道霈禅师禅史观。中国佛教史籍甚多,体裁繁富,主要有记行体、记言体、记文体、综合体四种类型。道霈学识博洽,一生著述甚丰,他对于禅史十分重视,协助乃师元贤校补、改订了许多禅史著作,还曾积极参与了清初僧诤,在天王、天皇之诤和曹洞内部“五代叠出”的问题上始终坚持曹洞鼓山系立场,辨谬救妄,考镜源流,以理服人。他不没古德、反对严统的思想在当时的日本佛教界、琉球佛教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兹章就其禅史观略作梳理。第五章:为霖道霈禅师的三教观。道霈始终立足于佛教(禅宗)修行之立场融合三教,并且以佛教修行成就为最后归宿;在三教学理方面,他对儒、道的融合是包容性的,而且只是佛教思想单方面的渗透;他以“内外有别”作为世人特别是士大夫对佛教一切批评的回应,这种回应是内敛的、自卫性的,缺乏正面的、学理的交流与对质,带有很浓烈宣教色彩。道霈的三教观反映了他坚定的佛教(禅宗)立场,这与他作为本分衲僧的身份是相一致的。余论:道霈禅学与士大夫佛教、官方佛教大不相同,具有很强的山林佛教特征,他可以作为山林佛教的典范人物之一。道霈所保持的这种山林佛教的作风在清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远离政治干扰,保持了佛教修学的独立性;它强调深入佛教经藏,讲究真参实修,回归纯正佛教。这些都为佛教特别是宗门在清初走出困顿、绵延发展提供了契机;此外,总结为霖道霈禅学的主要内容,挖掘为霖道霈禅学的现实意义。
如净与道元的禅法比较
作者:经冢圣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如净  道元  禅法  曹洞宗  入净禅师语录  正法眼藏 
描述:禅师语录》中。此外《天童遗落录》可作为补充的文献资料,此由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与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构成。全面阅读“如净禅师语录”与“天童遗落录”后亦可知,如净禅师欲言之意并不多。作为简单的结论即为:“佛教是以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是自然本身。”因在所有文章中,如净禅师讲经后皆以自然的表达方法与其附和。因此,若欲体会佛法,唯有“只管打坐”。只顾追求语言分别则永远无法逃离迷失世界。无法获得佛教的觉悟。道元禅师的主要著作是《正法眼藏》,分量很大,关于此的解释书也非常多。《正法眼藏》”以道元禅师引用古佛之言来证明自己的佛教思想这种形式展开论述。同样以学者之言或临济系的僧人之言指摘不正之例。有许多目录,但较分量少的目录,道元禅师思想的重要部分更多表现在分量多的目录中。作为简单的结论,推倡通过身心学道的精进以达到到大悟之境。所谓身心学道,即不拘泥语言分别解读佛典的同时进行以只管打坐为中心的修行。因此表达为到超越悟的大悟。两位禅宗高僧的禅法在佛法的角度来看是相同的,但从讲究娑婆的语言分别的世界来看,则会有些不同。许多研究者把心尘脱落与心身脱落的问题视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如净禅师与道元禅师皆讲述着从语言分别的脱落。既然如此,就不应再在语言问题方面进行不必要的争论,这并非佛教真正的目的,等于落入迷惑世界。他们指责当时属于多数派的临济宗以及学者的三教合一过于肤浅,求道佛教的纯粹性,可以说已获得佛悟之境地的人材。因佛教有佛教应完成的事情。我在此研究中,最重视的便是了解禅法在现代的意义,若仅仅比较他们的禅法后便完成研究则似和现实毫无关联。为了深入考察了解两位禅宗高僧的修行和思想的现代意义,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分别访问了如净禅师的天童寺与道元禅师的永平寺。天童寺与永平寺皆位于不便的郊外,在交通工具尚不完整的时代,道元禅师冒生命危险所获得的成就之大可亲身体会。由此亦可明显得知道元禅师的禅法并非一知半见。同样,道元禅师所认可为师的如净禅师亦为出色的佛教大和尚。像他们这样的大和尚确实存在,但是否正确相传至今却深感疑问。因有许多僧人违背他们的禅法。特别是各个佛教有关人员需对此考虑。此问题并非针对宗派,而是针对整个佛教。他们的禅法是日常生活而非拘泥于语言分别。即使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有佛法,若生活于现世,则一如既往的不会变。若把佛教单固定为佛教来看便会与生活分离。但佛教乃饮茶食饭的生活,若可以佛教是生活,生活是佛教的观点出发,便可张开学习佛教之眼。若张开这双眼睛,可能无法开悟,但却可略微摆脱迷惑世界。如此便可在精神上得到宽裕,也可以维持精神上的健康。过此次研究也知道了佛教是重要的,因为生活和佛教是完全一样的。
日治时期佛教菁英的崛起 –以曹洞宗驹泽大学台湾留学生为中心
作者:大野育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曹洞宗  曹洞宗  佛教菁英  佛教菁英  台灣佛教中學林  台湾佛教中学林  台灣四大法派  台湾四大法派  驹泽大学  駒澤大學  南瀛佛教会  南瀛佛教會  反對迷信  反对迷信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描述:教育機構,台灣社會中僧侶的地位及素質普遍不高,進入日治時期後,日本佛教的傳入,使得台灣佛教(包括佛寺、齋堂以及民間信仰的寺廟)產生極大變化。日本佛教自明治維新以來,在各方面都不斷地進行革新,如:佛教組織的強化、系統化,僧侶教育上改採西洋式的教育方法等,因此逐步呈現帶有近代色彩「教團佛教」之面貌。台灣佛教被納入日本教團佛教系統內之後,也逐漸「組織化」與「系統化」,同時更確立了新式的佛教教育機構。在台灣佛教的蛻變期中,「佛教菁英」是新時代的佛教界知識份子,他們不但扮演日台佛教互動的溝通橋樑,同時也成為總督府宗教政策上的關鍵人物。本文以「佛教菁英」為主要探討的對象,尤其鎖定畢業於東京駒澤大學的台灣學生,藉由釐清他們的出現與崛起的經過,以分析日治時期台灣佛教環境的變化、日台佛教互動情形、總督府宗教政策以及佛教界關係等課題。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序論說明本文主旨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為「日治初期台灣佛教的變化與佛教菁英的培養」,由日本佛教傳入台灣的角度切入,從台日佛教雙方立場的各種變化中,分析「佛教菁英」崛起的原因。第三章為「駒澤大學台灣留學生資料分析」,根據駒澤大學現存的學籍資料,統計日治時期就讀於駒澤大學的台灣學生總數,再由分析學生的出身背景了解台日佛教互動情形。第四章為「台灣佛教菁英的駒澤大學學習經驗」,由於日本佛教教育從明治維新以來,開始積極採取西式教育方式,系統化的建構由中學至大學之新式佛教教育機構,駒澤大學為日本佛教曹洞宗派的最高學府,它具備國內首屈一指的佛學課程和師資,透過分析課程和師資,可探知日治時期前往日本學習佛學的意義所在,以及返台之後「佛教菁英」所呈現的宗教思想與日本佛學教育之關聯。第五章為「台灣佛教菁英與台灣宗教關係」,主要探討「佛教菁英」返台後所參與的宗教活動,以及其所呈現的宗教改革思想,本章以「佛教菁英」發表於《南瀛佛教》的文章,以及相關著作為中心,分析「佛教菁英」返台後所扮演的角色。第六章為結論,綜合各章的分析探討,歸納出「佛教菁英」的崛起給予台灣佛教界的影響,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日治时期佛教菁英的崛起测试
作者:暂无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曹洞宗  曹洞宗  佛教菁英  佛教菁英  台灣佛教中學林  台湾佛教中学林  台灣四大法派  台湾四大法派  驹泽大学  駒澤大學  南瀛佛教会  南瀛佛教會  反對迷信  反对迷信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描述:日治时期佛教菁英的崛起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