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功能主义观照下《牡丹亭》白芝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
-
作者:韩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英文版本 德国功能主义 翻译策略 词汇分析
-
描述:德国功能主义观照下《牡丹亭》白芝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
-
明代爱情剧研究:以“花园意象”为视角
-
作者:赵凤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爱情剧 花园意象 《玉簪记》 《牡丹亭》 《西园记》
-
描述:四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绪论,简要概述爱情剧中花园意象的研究情况,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一章,花园意象与爱情剧之关系。对花园、花园意象以及爱情剧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分析花园意象与明代爱情剧的关系。第二章,明代花园意象爱情剧剧目概况。梳理花园意象在爱情剧中的存在形态。在现存剧目计量统计基础上,对花园意象在爱情剧中的经典情节进行比较并对花园意象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分析。第三章,花园意象在爱情剧中的文化意义。花园意象在爱情剧中有物理空间,情感空间,精神空间三层意义,在“花园”这一时空下,戏剧呈现“尚奇”,“尚情”,“尚美”的艺术追求。第四章,花园意象爱情剧个案分析。对《玉簪记》、《牡丹亭》、《西园记》三个典型花园意象爱情剧进行文本细读。结语,对全文进行简要归纳。附录,梳理明代戏曲中现存及佚失花园意象爱情剧。绾结而言,全文以“花园意象”为视角,重点清理了明代爱情剧中花园意象剧目存佚情况,探讨了花园意象在爱情剧中的文化意义,并结合经典个案进行文本细读,力图对明代爱情剧中的花园意象进行立体观照。
-
《牡丹亭》介词研究
-
作者:李惠群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介词 分布 句法 语用
-
描述:相结合,对《牡丹亭》中的介词一一作具体、系统的分析,同时将介词的语义、句法、语用功能也作了一定的研究。本文共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概况、研究方法、语料说明等。第二章为《牡丹亭》的介词分布。本章按照介词的语义功能,对《牡丹亭》中的介词作了详细的平面描写,分为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依据类介词,以及施事、受事类介词。第三章为《牡丹亭》介词的句法和语用功能分析。本章依据前一章对介词的分析,进一步对《牡丹亭》中介词的句法功能和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也从语用角度分析了《牡丹亭》中介词的话题标记的功能、凸显焦点的功能、篇章功能、隐现和制约的功能。第四章为小结。对《牡丹亭》中介词的分布和使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概括了《牡丹亭》介词的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
文化翻译视域下的译者文化风格研究
-
作者:曹迎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翻译 译者文化翻译风格 《牡丹亭》 许渊冲 白之
-
描述: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语言活动,翻译还涉及社会、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翻译研究的视角扩展到影响翻译活动的各种外围因素、翻译的过程以及译者行为研究等方面。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关键角色,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化翻译视角下尤为突出。在文化翻译视角下的译者大有作为,他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又各具特色的主体。本论文在文化翻译的视角下试图建构译者文化翻译风格的批评模式,并通过对《牡丹亭》许渊冲译本和白之(Cyril Birch)译本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验证该模式的可操作性,并归纳了两位译者的文化翻译风格。论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厘定“文化翻译”这个术语的内涵。文化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关注文化差异的同时又要注重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本文认为文化翻译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文化翻译是一种视角,从宏观的文化视角下考察翻译行为、翻译过程以及翻译的作用。文化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促使不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管是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都能获益,文化翻译是一种双赢。第二,文化翻译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待翻译的正确态度,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并通过文化参与,促进多元文化的互补、互动,有利于克服文化民族主义,从而通过文化翻译促成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第三,文化翻译是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关注翻译文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这是文化翻译参与文化建构的砖石,有宏伟的文化建构蓝图,再通过具体的文化翻译策略逐步建构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文化翻译即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和目的论。在认识论的层面,关注文化和翻译的互动关系;在方法论层面关注具体文化信息的表达;在目的论层面,文化翻译最终的目标是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各民族和谐共存的文化生态。在宏观的文化翻译视角下,译者的作用得以突显。译者不只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者,他们具有多重角色。他们积极参与到翻译的文化交流中,他们是文化的阐释者,中介者和传播者。译者自己的视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能与作者的对话,与原作者的“视域融合”,并把自己的阐释的原作者的意图展现在译文当中。译者处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中间,充当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中间人,是一个中介者。译者作为中介调节不同的文化,目的是寻求克服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不相容性的方法。译者更是不同文化的传播者,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文化之间,各国的译者自觉参与到文化的传播当中,使得不同文化得以沟通和交流,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译者是一个具有多重角色的个体,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不同的译者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文本和不同的翻译目的会产生不同文化风格的译文,导致译文的多样性。文化势态,译者个人的文化心理,文化修养以及翻译思想都会对译者的文化风格产生影响。正如“文如其人”,在文学翻译当中自然会出现“译如其人”,译者的文化风格也体现在其翻译作品当中。根据文体学的描述框架,本文建构了译者文化风格分析的模式,主要从语言文化信息层面,语篇文化信息层面,和文化特色词层面三个模块对文本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译者个人的文化经历、文化修养和翻译思想综合考察不同译者的文化翻译风格。论文对《牡丹亭》的英文译本进行个案研究,选取许渊冲译本和白之译本,借助Antconc3.2和Text Preprocessing文本分析软件对两个译本的语言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语言文化特征主要是从音韵、潜台词、典故等方面的翻译探讨两者的区别在于许氏注重音韵,对潜台词、典故的处理以意向为主,同时有兼顾陌生化的审美原则。白之则更注重语义,试图以字面对等的方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在戏曲文体特征方面,许氏注重戏曲作为特殊文体的特征,注重其上口性和表演性,兼具文学性的特征;白之则更注重文学性,但是上口性和表演性方面略有欠缺。从文本分析中反映出许渊冲和白之两位译者整体的文化翻译风格:许渊冲注重交际效果,通过创造性和概括性的翻译,译文简洁易懂,大量使用口语化句式的表达,淡化文化的特色性,但在特殊文化词语的处理上适度陌生化,又保留恰当的异域性,突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会通性,体现了许渊冲文化普遍性的文化值观,以及积极融入世界文化的文化自觉,其译本适合普通大众读者阅读,从故事情节中了解原语文化,是普及古典戏剧文化的较好文本。白之译本注重文化因素,译文词,句结构相对复杂,极力模仿原文的表达,试图充分保地留语义;并通过深度翻译方法,即通过注释,序,跋等副文本,向目的语读者介绍、解释中国文化,体现了白之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即充分认识文化的差异性并尊重不同的文化。白之译本是系统型、学术型的翻译模式,适合学者、文学、文化爱好者的阅读。本文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位译者的文化翻译效果进行了考察,发现不同群体的读者对译文的体会不同,总体上看,留学生读者偏向喜欢许渊冲译本,中国学生读者大部分也偏向许译本,学术型研究者的观点不一。由此可见,不同译文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能满足不同层面的文化交流。这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有所启示:经典的翻译应该充分考虑翻译的目的和面对的读者是谁,同时允许有多个译本,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阅读需要。
-
明清戏曲与女性情爱教育——以汤显祖《牡丹亭》为考察中心
-
作者:谢拥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清戏曲 女性教育 情爱教育 戏曲教育 《牡丹亭》
-
描述:代女性文学艺术教育的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和现代女性教育的研究,也有助于拓宽戏曲...
-
汤显祖《牡丹亭》和蒙特威尔第《奥菲欧》的比较研究
-
作者:毕益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蒙特威尔第 《牡丹亭》 《奥菲欧》 对比研究
-
描述:第(1567—1643)是同时代中西戏剧领域的大家,他们的剧作《牡丹亭》和《奥菲欧》是中国戏曲艺术和欧洲歌剧艺术的领军之作。《牡丹亭》属于明代传奇作品,其题材来源于民间口头传承的故事传说《杜丽娘暮色还魂记》,它是中国昆曲艺术的代表曲目,在中国的影响深入而广泛,其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成就远远超越了同时代其他的戏曲艺术作品。《奥菲欧》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末期、巴洛克早期优秀的歌剧作品,其题材同样来自于民间口头传承的希腊神话《俄耳甫斯》的故事,它经过歌剧大师蒙特威尔第的天才创作,一举成为欧洲近代歌剧的标志作品,奠定了歌剧这个艺术品种的基础。 歌唱是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这两种艺术形式所共有的舞台表演特点,对两位大家及其两部巨作进行多角度的对比研究,能够让我们看清两种艺术形式因其不同的社会传统、文化背景...
-
论冯梦龙改本《风流梦》
-
作者:李红玉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风流梦》 《牡丹亭》 冯梦龙 主题思想 文学性 改编本
-
描述:《牡丹亭》曾在晚明引起“家传户诵”的轰动效应。其美妙的语言、奇幻的故事让人爱不释手,而韵律不协的缺陷又令人深感遗憾。为使它能完美地呈现于舞台,一些曲家纷纷举笔,对之进行窜正改写。冯梦龙便是其中之一。他通过简化情节、调整结构、删改曲白等方式,对原作
-
《牡丹亭》与《紫钗记》形容词研究
-
作者:程建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紫钗记》 形容词 语音形式 结构类型 句法功能
-
描述:《紫钗记》形容词的结构特点。我们按照结构类别对《牡丹亭》与《紫钗记》中的形容词做定量分析。《牡丹亭》与《紫钗记》中的形容词非常丰富,复音词占有绝对优势。因为《牡丹亭》与《紫钗记》中的多音节形容词结构比较复杂,我们将复音词中的双音节形容词和多音节形容词分开讨论。双音节词中合成词占优势,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连绵词和叠音词。另外《牡丹亭》与《紫钗记》中还产生了结构类型比较复杂的多音节形容词,我们对多音节形容词的结构层次进行了简单分析。 第二章对《牡丹亭》与《紫钗记》中的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进行研究。我们考察了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的语义类别、受副词修饰、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同时我们还对《牡丹亭》与《紫钗记》中出现的颜色形容词进行了分析探讨。 第三章通过历时比较探讨《牡丹亭》...
-
范文若生平及剧作考论
-
作者:王国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范文若 《梦花酣》 音乐体制 文学体制 《牡丹亭》 戏曲创作
-
描述:范文若生平及剧作考论
-
论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戏剧唱词的翻译:以《牡丹亭》的两
-
作者:何婷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唱词 互文性翻译 《牡丹亭》 语境重构 音乐性传递 意象传递
-
描述:翻译理论对于唱词音乐性和意象的传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