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乡遂制度研究
-
作者:张国辉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乡遂制度 王道教化
-
描述:的实行,它逐渐扩展到各诸侯国。各侯国在仿效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形成了出土资料里所看到的——郑、齐、韩、秦、楚各国基层组织既相同又相异的情况。后来,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野区别逐渐消失,乡遂制度也日益变化,最终成为郡县制度下的乡里基层组织。 乡遂制度与王道教化之间关系密切。儒家吸收、借鉴商周以来的乡遂制度,参以己说,形成王道教化理论,然后将之格式化为射中所遵循的各种仪节,从而使儒家思想渗入到射的各个环节。以乡射为例,王道教化正是通过这一公式:王道理论——射——乡遂制度,植进乡遂组织下千家万户的。
-
汉至清代《考工记》研究和注释史述论稿
-
作者:张言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考工记》 《周礼》 注释
-
描述:的最早的科学技术和工艺美术的原始文献,给予高度评价。科技史、工艺美术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学者,以及文物考古专家常常引用《考工记》的记载作为其研究课题的必要文献凭证。《考工记》的文本晦涩艰深,庶称难读。而作为儒家经典《周礼》的一个组成部分,《考工记》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有学者为其训诂注疏、阐发义理、绘图解说。它们构成一张错综纷繁的解读之网,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和利用《考工记》时必须取资借镜并且无法忽略跨越的文献资料的宝藏。本文即以汉至清代《考工记》注释和研究情况作为研究目标,希望对清末以前《考工记》的注释和研究史进行一次全面的、科学的、富有批判性的考查和梳理,从而为对《考工记》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夯筑一个坚实可靠的平台。内容主要是评析汉唐、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考工记》训诂、疏证、阐义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学风,重...
-
《周礼》乐官辨
-
作者:郭珂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乐官 辨析 职能
-
描述:情况的真实记录,但仍为我们保存了许多宝贵的西周职官制度史料。 笔者认为,《周礼》中的乐官虽不能完全反映西周王朝音乐机构的真实情况,但也是西周王朝音乐机构的部分遗存,对我们研究西周乃至先秦时期音乐发展形态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全文的正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指明选题意义,罗列研究概况与资料查阅情况,指出文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西周礼乐机构的名称与编制”。指出了音乐学界关于《周礼》的几点不恰当观点,并结合多种资料分析原由。 第三部分:“乐官辨析”。将《春官宗伯》与《地官司徒》部分的 22 职乐官作详尽剖析,尽可能的搜集出关于 22 职乐官的各类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推测出 22职乐官在西周社会(乃至战国)的客观存在性。 第四部分:“乐官职能”。在深入剖析 22 职...
-
《礼经会元》研究
-
作者:韩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叶时 《礼经会元》 《周礼》
-
描述:科举考试中的科目,成为“显学”,阐释《周礼》学论著大量涌现,讨论《周礼》之风盛行。与汉唐《周礼》学研究相比,宋代的《周礼》学研究以“论辩”为主,重视《周礼》的社会功用,并出现了“冬官不亡”说。受两宋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研究氛围的影响,《礼经会元》在继承传统经典《周礼》思想的基础上,又对《周礼》做出新的诠释。对于阐释对象《周礼》,《礼经会元》认为它作于西周初年,应是周公致太平之迹,《冬官》并非亡佚,散见五官之中。对于阐释《周礼》的方式,《礼经会元》在“不取传注、以经释经”的原则下,“括举条目、推衍其说”。《礼经会元》对《周礼》的阐释蕴涵了叶时的经学主张与儒家思想,其中主要体现了“礼治”的思想倾向,在政治制度方面,表现为行圣人之道、复“井田”、“封建”、“肉刑”之制和施仁政之法:在伦理道德方面,表现为崇“中庸”...
-
注释书中名物词训诂方法的历史演变——以《周礼》郑玄注、贾公
-
作者:张学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名物训诂 《周礼》
-
描述:公彦倾向于只从语义这一点上切入;3)孙诒让擅长以古证古与参校求诂。文章还描述...
-
《周礼》中所见法制研究(刑法篇)
-
作者:张全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刑法 法制研究
-
描述: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予先秦刑法发展、变化过程中考察《周礼》所见具体条文的时代性,并进而揭示出先秦社会的若干特点。|For a long time,the argument about the finished time and thewriter of 11zhou H”,a Confucianism classic,which contained sufficient historical data,made scholars not come to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its literature value.But i t not only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zhou li”,but also is a requirement of the study of preqin history to discuss the content of "zhou li",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
《周礼》中的会计制度初探
-
作者:唐婉晴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春秋战国 《周礼》 会计制度
-
描述:支与会计操作规则、会计簿书及会计制度在《周礼》财政体系中的意义等这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系统整理《周礼》中会计制度的材料,对《周礼》中的会计问题进行探讨。
-
春秋官制与《周礼》职官系统比较研究——以《周礼》成书年代的
-
作者:李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成书年代 春秋 职官制度
-
描述:善齐备的职官系统,故从职官研究入手,应是最切合实际、最直接之作法。《周礼》书中保存了许多宝贵的上古职官制度的史料,该书作者采用的职官资料应该主要是依据其生活时代的职官系统,加上前代流传下来的史料,再通过自己的理想化设计而最终完成。所以我们探求《周礼》的成书时代问题,也就成为《周礼》职官系统更符合或更接近哪一时代的职官资料的问题。 前人在先秦官制与《周礼》的比较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基本都是围绕西周官制或笼统的周代官制。对于《周礼》这样一部成书年代复杂的文献来说,仅仅作西周时期的研究,并不能完全说明《周礼》的成书年代问题,还需要继续进行后世官制的比较。其中,春秋官制与《周礼》职官系统的比较研究还一直未有人完成,所以本文完成的即是此项工作。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
《周礼》官吏考核若干制度研究
-
作者:李威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官吏考核 太宰八法
-
描述:官吏考核若干制度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探讨。 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明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对官吏的含义进行界定。第二部分阐述《周礼》官吏管理的总纲太宰八法的内涵,并以此为切入点,着重论述其与官吏考核的关系,从而对《周礼》中的官吏考核制度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第三部分从考核时间、考核主司、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后的奖惩措施等方面对考核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其考核时间大体有旬考、月考、年考、三年考四种。考核主司主要为太宰,六官系统长官,以及六官系统内部各分属长官。考核内容因各系统官吏职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考核方式有文书考核,察访考核与巡狩朝觐考核三种。考核后的奖惩措施主要是对官吏的爵位进行升降,对其俸禄进行增减,以及对其处以刑罚。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第四部分对《周礼》官吏考核的特点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周礼》所述官吏考核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周礼》所述各级行政组织。其二,在考核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联事通职现象,即不同官吏互相合作,共同行使考核职能。其三,《周礼》考核制度体现出王权的专制性,考核后的升降赏罚往往由周王决策。 通过本文探讨,可以看出《周礼》对于官吏考核的记载非常具体、详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这种体系虽然一部分出于作者的想象,不过某些方面应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如考核范围关涉王畿内外,考核中联事通职的特点,皆是中国早期国家历史的反映。希望本文探讨能够为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
春秋时期的玉文化——以《左传》、《国语》为中心的考察
-
作者:张戌梅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周礼》 玉文化 人格化
-
描述:强了实用性。二是人们对玉器的认识越来越重视其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佩玉逐渐成为玉器使用的主流。 本文以《左传》、《国语》中所见的玉为考察对象,来透视春秋时期的玉文化发展情况。主要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两大问题。一是综述时贤对春秋时期玉文化的研究情况。学者们多数认为春秋时期是玉文化的高峰时期,但从前人成果可以看出,从文献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春秋时期玉文化研究还较为薄弱,点明本文试图从《左传》、《国语》这两部研究春秋史的主要文献来探析该时期玉文化的学术价值。二是从《周礼》来说明两周时期玉文化的概况,目的在于阐明春秋时期玉文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在《周礼》中可见玉的种类繁多,并对玉的使用做了理论上的规定,充分展示了春秋玉文化发生发展中的周代礼乐文明之礼制规定蕴含。 第二章介绍了《左传》、《国语》这两部文献中所见玉的种类。前人所描述的玉的种类在这两部文献中多数已出现,主要有璧、圭、璋、璜、环、玦等达15种之多。 第三章是对《左传》、《国语》中出现的各种类玉的功用进行考察。其功用涉及面较广,但归根结底还是在原有的玉文化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春秋时期玉的人格化确立,成为玉文化发展史中的独特阶段,同时以物质玉与思想的互动为视角来探析春秋时期精神世界的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