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兵器的代表戈
-
作者:王俊奇 来源:中华武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石器 兵器 青铜 《周礼》 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 早期发展 生产工具 定居生活 有效部位
-
描述:先从戈的形制来谈戈的早期发展。戈包括长柄(柲)和横装的戈头,戈头又由锋、刃、援、胡等组成,此外还有装柲用的“内”。据《周礼·冶氏职》记载:“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这就是说,内长四寸,胡六寸,援八寸。那么戈柲(柄)又有多长呢?郑司农曰:“庐人为庐器,戈柲六尺有六寸”。(依周朝铜尺,一尺折合现代0.231米,六尺折
-
漫话编钟
-
作者:韦陀 来源:金属世界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铜编钟 曾侯乙编钟 战国时期 和平与发展 中华和钟 《周礼》 曾侯乙墓 西周中期 古代乐器 中国古代
-
描述:个一组,春秋时增至七个、九个,战国时发展为十三四个。《周礼》对钟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宫悬(四面),诸侯轩悬(三面),大夫判悬(二面),士特悬(一面)。
-
以《周礼》论青铜「旅」器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海中文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两周青铜器铭文 旅彝 陈设 Zhou Li Zhou Dynasty bronze ware inscriptions lü vases to display
-
描述:以《周礼》论青铜「旅」器
-
《周礼》宗祀乐事官联考
-
作者:吴土法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大司乐 四夷之乐 师职 官联 编钟 下管 郑注 乐之 卿大夫
-
描述:礼》一书的编纂情况。
-
由蔡侯墓青铜器看“初吉”和“吉日”
-
作者:李学勤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王光 青铜器 初吉 《周礼》 《左传》 楚平王 陈梦家 编钟 朔日 倒装句
-
描述:本文从1955年出土的蔡侯墓金文入手,论述了“初吉”和“吉日”的涵义。作者认为,“初吉”不一定是朔日,但包括朔日,必在一月之初;而“元日”、“吉日”与“吉”均同义,即为朔日。关于传世文献中的“初吉”,我已在《月吉、初吉、既吉》一文内作了概括讨论。因为...
-
青铜礼乐 遥感商周礼仪的庄严
-
作者:暂无 来源:台声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铜文化 公元前 甲骨文 青铜器 铸造工艺 礼乐制度 遥感 安阳殷墟 出土 礼仪
-
描述:上溯到夏朝,到商代晚期进入了制作技术的鼎盛繁荣时期。从商都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造型典雅、纹饰精美、铸造工艺精良。从整个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礼乐形器中,可以遥感当年夏商礼仪的庄严与繁复。甲骨文、金
-
曾侯乙墓青铜礼器研究(上)
-
作者:黄敬刚 郝勤建 来源: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侯乙墓 青铜礼器 青铜器 身份地位 出土文物 礼制文化 用鼎制 九鼎 战国时期 周礼
-
描述: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数量众多,青铜重器除编钟之外,礼器精品在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体现出其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达到极高水平,再现了曾国的悠久历史和厚重
-
曾侯乙墓青铜礼器研究(下)
-
作者:黄敬刚 郝勤建 来源: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侯乙墓 青铜礼器 青铜器 祭祀活动 周礼 随葬品 铭文 青铜铸造 重器 花纹
-
描述:祭器用器与组合形式《周礼·秋官·掌客》曰:"侯伯四积,皆胝飧牵。再问皆修。飧四牢,食三十有二,簠八,豆三十有二,二十有八,壶三十有二,鼎簋十有二,腥二十有七,皆陈。……夫人
-
青铜菱形雷纹簠(战国)
-
作者:李文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战国 祭祀 菱形 上图 西周 制作 周礼 王后 春秋 铭文
-
描述:形雷纹,一侧口沿上刻有铭文"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是专为楚国王后六室制作的重要礼器,其造型规整,制作考究,纹饰精美细腻,对了解战国末期
-
话说黄金
-
作者:王宁 来源:群言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金 制造农具 考工记 青铜 记载 原料 西周 合金 周礼 金子
-
描述:的原料都是铜和锡的合金,也就是青铜。铜可以直接称金,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