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2)
报纸(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0)
地方文献 (5)
按年份分组
2014(1)
2010(3)
2009(1)
2007(1)
2004(3)
1997(5)
1996(2)
1989(1)
1986(1)
1985(1)
按来源分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6)
当代戏剧(2)
咬文嚼字(2)
杜甫研究学刊(1)
西北美术(1)
北京青年报(1)
女士(1)
恩施晚报(1)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上海集邮(1)
应是“西望长安
作者:李荣先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安  《现代快报》  冯小刚 
描述:2006年8月18日《现代快报》刊登了一篇报道,题为“葛优明年排话剧甩了冯小刚”。报道中有这样的句子:葛优说:“明年是话剧百年,我要排一个话剧,是老舍的《希望长安》。”明眼人不难看出,“《希望长安
长安斗门并非2003-19-1原地
作者:邹文良  来源:上海集邮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宋刻本  长安  雕版印刷  发行目的  版画艺术  古代图书  图文并茂  官制  周朝 
描述:2003-19票题为《图书艺术》,而非“周朝官制”。由此可见;发行目的是表达我国古代图书艺术。选用《周礼》宋刻本作画面,是因其图文并茂,刻印精美,反映了宋代的版画艺术和雕版印刷水平。既然将《周礼》
宋诗赏解一例 读王安石的《示长安君》
作者:张志烈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长安  尘沙  扬州  万里行  金川雪梨  笑语  “拗”  群体风格  砸破 
描述:懂又不是那么容易。读某些唐诗如吃金川雪梨,到口即消,而读某些宋诗则如吃山核桃,须要先砸破其坚壳。这里举王安石的一首小诗为例,谈谈自己在研读宋诗中的一点粗浅感受。
《西京杂记》所见长安的服饰风俗
作者:吴宏岐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京杂记》  赵飞燕  服饰  汉长安城  宫廷妇女  西汉时期  吴宏岐  史料价值  公孙弘  西汉中后期 
描述:《西京杂记》所见长安的服饰风俗吴宏岐东晋葛洪所撰的《西京杂记》是杂载西汉轶事传闻的笔记小说,为研究古代都市风俗不可多得的文献。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古代都市风俗研究尚未深入开展,学术界对《西京杂记》一书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张延写真
作者:李涛 李真  来源:女士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张延写真
《类编长安志》“元庄”条标点正误
作者:文启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安县  标点  类编  点校本  古籍整理  御史  地图出版社  长安城  樊川  黄永年 
描述:《类编长安志》“元庄”条标点正误
斯人已乘黄鹤去 长安画坛呈寂寥
作者:岳德功  来源:西北美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老师  研究生  五十年代  画坛  长安画派  美术学院  黄鹤  学生  国画  创作 
描述:西安美院举校同悲,长安画坛同仁垂泪。看到陈老师的家属们泪眼婆娑,我们也潸然泪下。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我们纪念一个人,是因为他具有值得我们纪念的品质。陈忠志老师就具有这些值得我们尊重的品质。这些优秀
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
作者:史念海 史先智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未央宫  汉长安城  南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  子城  北周  东宫  文献记载  《周礼》  军事据点 
描述: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史念海史先智十六国时期长安城中分有小城,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又另有小城、子城和皇城。小城的记载始见于《晋书》卷一一二《苻健载记》。《载记》说:(晋穆帝永和
以陕西省为例探索古今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
作者:史念海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理志  北魏  郡县  《太平寰宇记》  《汉书》  《隋书》  长安  《魏书》  陕西省  汉中 
描述:一九七九年三月,第一次全国地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承邀参预末议。会议讨论了全国地名工作近期和长远规划,确定了我国地名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会议还讨论和修改了《我国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和《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两个文件
崤山古道琐证
作者:辛德勇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崤山  古道  西干道  我国古代  淮南子  形训  险厄  洛阳  长安  《太平寰宇记》 
描述: 崤山古道是我国古代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邑的东西干道上最为崎岖的一段,其险厄素与函谷并称,而崤山之险实际上较函谷更甚。《淮南子·地形训》列当时天下九塞,函谷不预其间,但与崤山有关的却列有崤坂塞。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