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1)
报纸(21)
学位论文(11)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1)
地方文献 (29)
才乡教育 (2)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4(20)
2012(7)
2009(6)
2008(3)
2007(9)
2005(6)
2004(3)
1995(4)
1991(5)
1989(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2)
中国体育(2)
小学教学参考(教育管理)(1)
税务与经济(1)
濮阳日报(1)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1)
草原税务(1)
昭通日报(1)
广东艺术(1)
剧作家(1)
“金牌意识”不应是官员目标
作者:魏纪中  来源:中国体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官员  官员  意识  意识  金牌  金牌  全运会  全运会  体育发展  体育发展  媒体  媒体 
描述:山东全运会胜利闭幕,然而在全运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全运会还该不该要,全运会究竟对中国的体育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的问题又在某些媒体上讨论起来,有媒体的朋友要我发表看法。
汤显祖戏曲讽世意识的成因探析
作者:黄三平  来源:剧作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诗文集  讽世  戏曲创作  临川四梦  讽刺  意识  人性  思想基础  社会现实 
描述:汤显祖(1550~1616)的戏曲蕴含强烈的讽世意识,"临川四梦"都具有"对社会现实的热嘲冷讽"[1],其讽刺的内容丰富,讽刺指向官场、时政、理学礼教及人性人情。"四梦"贯穿了讽世意识,且其讽刺力度
一个“情”字催生的青春意识——对汤显祖《牡丹亭》的思索
作者:王瑾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汤显祖  牡丹亭  人情人欲  意识  寻梦  明代戏曲  作品  人性  代表作 
描述: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亦是明代戏曲史上最出色的作品。其故事取自《杜丽娘慕色还魂》,《牡丹亭》的故事由一个情字唤起青春意识的觉醒
优秀企业家首先应是纳税模范
作者:渤海  来源:草原税务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优秀企业家  个人所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纳税的义务  法律责任  对外协作  税收条例  辉煌业绩  税务机关  纳税人 
描述:优秀企业家首先应是纳税模范
吴中田妇叹(和贾收韵)
作者:苏轼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中  王安石变法  河伯  粳稻  老百姓  诗歌  赋税  纳税  羌族  西北 
描述: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
权利义务相对应是准确把握纳税服务的重要理念
作者:李华 刘见  来源:税务与经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纳税服务  权利  义务 
描述:传、确定服务的法定范围、实行差别化的纳税服务、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梯子意识
作者:李浩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教育管理)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浩  《梯子意识  中学  语文  阅读欣赏  散文 
描述:一家公司招聘营销部经理,最后A君、B君、C君进入了由公司老总亲自主持的最后一轮考核。
企业的分配程序应是“纳税,付息,积累,分余”
作者:高书生  来源:财经科学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利润分配  分配程序  企业  财务管理 
描述: 所谓微观分配程序,是指微观组织(企业)分配收入于各个利益主体的顺序。毋庸讳言,我国目前所实行的微观分配程序,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几经矫正,但仍深深地打有传统经济体制的烙印,并对经济运行产生愈来愈多的不良后果,亟待从根本上矫正。
浅谈非投资房产企业房产税的核算及纳税筹划
作者:郭海燕  来源:上海会计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房产税  纳税筹划  房产企业  核算  西方国家  《周礼》  不动产税 
描述:“房产税”是一种典型的财产税,其课征历史悠久。《周礼》曾记载“掌敛廛布于泉府”。廛布是周代当时课征的土地税的一部分,对三种房屋征收,这倒颇似今天西方国家的不动产税。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是最早开征房产税的国家。
短新闻应是新闻精品
作者:杨步才  来源:新闻通讯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短新闻  新闻精品  电报  比喻  苏联  意识  晚餐  作家  天安门广场  “四人帮” 
描述: 在《漫话短新闻》中的开篇里,我戏言“新闻要站着写”。这不是要虐待我们的记者,而是呼唤记者增强“短新闻意识”。 为了强化记者的这种短新闻意识,苏联著名作家、记者的伊·爱伦堡有个更好的比喻。他说,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