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9)
报纸(12)
图书(10)
学位论文(7)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0)
地方文献 (16)
宗教集要 (3)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11)
2013(6)
2012(10)
2011(9)
2010(5)
2005(2)
2002(4)
2001(6)
1999(9)
1995(4)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
文化交流(1)
宝藏(1)
陕西审计(1)
上海戏剧(1)
文艺报(1)
古典文学知识(1)
江西戏剧(1)
闽西日报(1)
大江周刊(焦点)(1)
浓缩出精华:黄文锡谈新编赣剧《临川四梦》剧本
作者:黄文锡 张霞客  来源:大江周刊(焦点)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  汤显祖  汤显祖  精华  精华  南柯记  南柯记  新编  新编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浓缩  浓缩  观众  观众  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  剧目  剧目 
描述:南昌大学为了纪念汤显祖诞辰460周年,这次特别推出了新编赣剧《临川四梦》,当我接受剧本改编任务时,深感责任重大。汤显祖自创作《临川四梦》以来,"四梦"一直都是按照四个不同剧目来演的,而把《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还魂记》四个剧目,浓缩成
“还魂”之后有精华〔评《牡丹亭》〕
作者:张齐  来源:江西戏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还魂”之后有精华〔评《牡丹亭》〕
传奇精华的汇集——《六十种曲》
作者:俞为民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奇剧本  种曲  毛晋  牡丹亭  汲古阁  刊刻  编选  杂剧  西厢记  剧目 
描述:《六十种曲》是明毛晋编选刊刻的一部传奇选集,共收北曲杂剧1种,传奇58种,改本1种。是保存传奇剧本最多、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部传奇选集。毛晋(1599一1659),字子晋,初名凤苞,字子九,号潜在,晚年更名晋,别号汲古主人
感受《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柳梦梅  现代观众  汤显祖  昆曲  杜丽娘  精华  演员  舞美  爱情 
描述:,“合则两立,离则两败”。
人生如书
作者:暂无 来源:陕西审计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人都  书籍  意境  纸堆  港湾  暗礁  日升  精华 
描述:人生如书
高山流水
作者:蒙高刚  来源:宝藏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山流水  完美结合  形与色  王安石  精华  橙黄  日月  峰顶  谷底  凝视 
描述:看此石第一眼,便深深为它着迷,形与色的完美结合,共同构成了一副宏伟壮丽的《高山流水》图。奇峰高举,直入云霄,凝日月之精华,峥嵘崔嵬;古色十足的老红与金光璀璨的橙黄,随着立壁,自峰顶倾泻而下,直奔谷底
《临川梦影》别有情
作者:阿成  来源:文化交流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  汤显祖  汤显祖  昆剧  昆剧  牡丹亭  牡丹亭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观众  观众  南柯记  南柯记  精华  精华  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  华版  华版 
描述:在春风送暖的春天,浙江昆剧团新排昆剧《临川梦影》,在梦幻般的诗意江南惊艳登场:号称精华版《临川四梦》的《临川梦影》,在浙江胜利剧院首次公演,受到戏迷观众热情追捧。浙江大学的精英戏迷团有不少是教授、博士、外教,早早地来到剧院,等候开演
古玩轶闻逸事
作者:严武栩  来源:上海艺术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逸事  黄宾虹  张之洞  赵之谦  书法  李瑞清  张大千  于右任  鉴定家  琉璃厂 
描述:张之洞误购假铜鼎 古玩作伪在中国源远流长,许多著名鉴定家和收藏巨擘,都有受骗上当的经历。清末赫赫有名的两广总督张之洞,一次在北京琉璃厂以巨资购入一只赝鼎经过,曾在艺林广为流传。 光绪末年,张之洞应慈禧太后之召来到北京商讨国事,空隙之时他总喜欢到琉璃厂走走,选购
海南民间采风
作者:欧阳韫 周青青 杨沐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间采风  海南  民间音乐  课堂教学内容  汉族民歌  学习调查  基本方法  收集整理  陈自明  民间生活 
描述:查还很不深入,但在学习、采集民间音乐的基本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由于篇幅所限,仅选登以下三位同学的文章,供以大家参考。
野诗情趣
作者:杨光治  来源:天涯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社会生活  野史  江南  性格  古代诗歌  读者  苏门  无名  文学遗产 
描述:“野诗”,指不能登“大雅之堂”,未收进各种全集、选本之中,而散存于野史、笔记或流传于民间口头的古代诗歌。这是一笔可贵的文学遗产。这些诗有的出自名家之手,有的发自无名人士的心坎.比较真实、生动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大多数采用俚语来写。充满谐趣,读起来特别隽永有味。笔者对野诗搜集久矣,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