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良知说的形成
作者:林恒森  来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致良知  本体  知行合一  陆九渊  中国哲学史  学说  心外无物  心学 
描述: 中国哲学史上往往以“陆(九渊)、()心学”连称,然而陆、在哲学史上的境迂则大不相同。陆九渊之学说未满百年“其说已泯然无闻。”(《宋元学案》卷五八);而在有明一代则开了另一种气象
的“心即理”及其认识论意义
作者:陈奇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即理    认识论  主观唯心主义  天地万物  人类认识过程  实践活动  思维活动  陆九渊  客观事物 
描述:的“心即理”及其认识论意义
从陆九渊到--论“心学”的彻底确立
作者:赵士林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太极    圣人  无极  宇宙  心学  心即理    理论形态 
描述:下“心学”从陆九渊到臻于成熟、彻底确立的内在思想脉络。
“心学”体系的内部结构
作者:刘建国  来源:长白学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心”  《传习录》  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  内部结构  “理”  “知行合一”  自然界 
描述:.(一)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页).一定的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心学”体系反映了明代的时代面貌.生活在明代中叶社会矛盾日趋
的古文献学思想
作者:孙钦善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文献学  心学  五经  臆说  训释  陆九渊  致良知  心体  《传习录》 
描述:述了自己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历史渊源,从中可知,他近承陆九渊,远绍思、孟学派,对程朱理学,摒弃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主体部分,褒扬其主观唯心主义的次要成分,对佛老,特别是禅宗,吸收其主观主义认识论,否定其出世思想,从而构筑了自己的思
“四句教”新解
作者:張立文  来源:中国文化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四句教  历史作用  “心学”  陆九渊  黄宗羲  道学  象山 
描述:在程、朱道学已为正统的明代,先前曾与程、朱道学相抗衡的象山之学,在长期泯然无闻之后,被所继承和发扬。他敢冒天下之讥,一洗陆九渊无实之诬,改变是朱非陆之论定,以使于今且四百年的陆学,恢复其圣贤
论陆九渊与“以心解经”方法之不同
作者:康宇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学  经典解释 
描述:。从解释方法形成的客观情境上看,二者"以心解经"的方法均有着自身合理性。不过若仅从形式上判断,较陆九渊在方法体系上要更为完备。
明中叶学者的儒释之辨:以、罗钦顺为例
作者:陈志明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钦顺  儒释  明中叶  理学家  儒家  陆九渊  佛教  宋代理学  王阳明 
描述:策,地方官学、书院的教材,也离不开朱学的典籍。宋代理学兴起之际,面对着以释、老二教作为对手的环境,理学家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方面从理论架构上吸取佛教和道教的精华;另一方面,在建构了理学自身的体系后,又对佛
《周礼正义》、陈点校本句读辨正
作者:朱婧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正义》    陈点校本  标点 
描述: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的文锦、陈玉霞《周礼正义》的点校本,继承了以往各个版本的长处,将其文字、断句的错误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但是仍有不足之处,本文仅就《周礼正义》的第一册第三、四卷进行校正,指出
元代理学中“”的价值意义:吴澄境界论探析
作者:吴立群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境界  境界  吴澄  吴澄 
描述:儒家把看作人生道德修养之最高境界。在元代理学家吴澄那里,为本心之全德,具有绝对普遍意义,是儒家最高理想境界。吴澄通过以觉释,说明仁的境界即人与人、人与万物都处于无限的精神性联系之中。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