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析胡应麟诗论中的“化”
-
作者:王明辉 来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诗薮》 化 化境
-
描述:之后的结果。
-
物质与非物质之吊诡:昆曲在海外的保存与发展
-
作者:雷碧玮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物质 青春版《牡丹亭》 海外 保存 昆曲 中国传统戏曲 国家主义 “国家”
-
描述:、传统与现在、文化与国家之间为中国传统戏曲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
诗歌翻译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
作者:余富斌 卢艳丽 来源:中国翻译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分析 可译性 体 意 化
-
描述:本文从翻译科学和艺术的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方法,着重从诗歌翻译的“体”、“意”、“化”及“精确”与“模糊”等几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以期能深刻领会诗歌的意义,挖掘诗歌翻译的美学价值。
-
“非物质”的物质化生存
-
作者:暂无 来源:新经济导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物质化 《牡丹亭》 民族歌舞 中国文化 国内外 昆曲 曲艺 皮影
-
描述:当德云社和郭德刚红遍大江南北时,难道相声迎来了第二春了吗?当青春版《牡丹亭》唱响国内外时,难道昆曲开始姹紫嫣红了吗?事实上不是。曲艺、皮影、剪纸、木偶、绘画、雕刻、陶瓷、建筑、各民族歌舞……各种形式的,代表中国文化的国粹面临着令人堪忧的景况。
-
论刘绍棠乡土文学的民族性
-
作者:李旭 来源: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乡土文学 民族性 化 民族文化 精神
-
描述:刘绍棠自觉而坚定的追求,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完成了他的乡土文学与民族化的成功结合。他的作品不仅有民族的形式,也有民族的内容,更有民族精神文化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我国的民族文学,创造了独特的乡土文学新风尚和关学范式。
-
烟草的药性
-
作者:王朝中 来源:烟草科技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烟草 吸烟 黄宫绣 烟气 抽烟 求真 中药 物质 健康 散剂
-
描述:、热的感觉。据清朝黄宫绣所著《本草求真》所
-
王安石五行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比较
-
作者:甘茂坤 来源:科教导刊(中旬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马克思 马克思 物质观 物质观
-
描述: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将王安石五行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进行比较,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唯物主义物质观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
-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昆曲
-
作者:暂无 来源: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非物质遗产 昆曲 人类 京剧演员 戏剧结构 《牡丹亭》 《长生殿》 17世纪
-
描述:》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困境
-
作者:王珏平 来源:当代艺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磨腔 牡丹亭 昆曲传习所
-
描述:本文的核心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探讨了其起源,形成,繁盛及其衰落,并且从其自身的特征和社会时代两个方面作出了一些客观的阐释。同时着眼于今天昆曲的现状,回溯和审视新中国戏曲政策,进行彻底的反思
-
“苏州昆曲现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作者:潘福能 来源:江南论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 昆曲 苏州市 借鉴意义 牡丹亭 保护条例 白先勇 新世纪 基本情况
-
描述:新世纪以来的十年,苏州昆曲摆脱困境得到发展,一批新版的昆曲经典蜚声海内外,创造了"苏州昆曲现象"。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今后苏州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一、苏州非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