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
按年份分组
2013(1)
2010(1)
2008(2)
2007(1)
2004(2)
2003(1)
2000(1)
1991(1)
1988(2)
1983(1)
按来源分组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
历史教学(1)
试题与研究(1)
考试(高考文科版)(1)
正气杂志(1)
中学文科(1)
党政论坛(1)
天津社会科学(1)
人文杂志(1)
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1)
洋务运动与封建主义
作者:杜经国 杜昭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封建主义  资本帝国主义  外国资本主义  中国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萌芽  王安石变法  洋务派  封建制度  封建统治 
描述: 洋务运动与封建主义的关系是洋务运动史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不少论著均有所涉及,有的学者还做了专题论述。我们不揣浅陋,也对这个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应是“求强”、“求富”
作者:孙占元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求强  洋务运动  洋务派  “中体西用”  指导思想  冯桂芬  薛福成  军事工业  学习西方  李鸿章 
描述:个中心思想的理论之一。
论改革成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作者:严家其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主观条件  改革成功  客观条件  戊戌变法  王叔文  洋务运动  王安石变法  维新  局性  机炉 
描述:”的旗号下以改革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方式抑制着改革要求的进一步提出。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
改革和我
作者:康健  来源:党政论坛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改革  近代中国  农业水利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江南制造局  北京猿人  王安石  民族工业  商业贸易 
描述:"洋务运动"产生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江南制造局.1898年的"戊戌变法",虽然被顽固派势力扼杀在
专题八 中外重大改革
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文科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改革开放  资本主义制度  生产关系  王安石变法  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社会主义改革  封建制度  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 
描述:【重点点拨】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从本质上讲,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或调整。其背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按社会性质来分,可分为奴隶社会改革、封建主义改革、资本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四种主要类型。
高考历史新专题全程复习指导 专题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作者:赵灿东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发展资本主义  复习指导  洋务运动  社会主义改革  重大改革  罗斯福新政  封建制度  清末“新政”  王安石变法  捷克斯洛伐克 
描述:高考历史新专题全程复习指导 专题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历史新专题教学设计 专题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作者:李明 严萍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专题教学  资本主义国家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洋务运动  罗斯福新政  发展资本主义  高考  封建制度 
描述:高考历史新专题教学设计 专题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国千年大事记略
作者:暂无 来源:正气杂志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事记  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四库全书》  抗日战争  明成祖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国两制”  王安石变法 
描述:中国千年大事记略
中外重大改革题仍为高考重点
作者:马腾  来源:考试(高考文科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宗教改革  重大改革  高考命题  罗斯福新政  知识点  资本主义性  王安石变法  洋务运动  社会主义改革  上层建筑 
描述:一、考情分析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改革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既可涉及生产力、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等深层次的内容,又易于联系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故本专题知识面范围较宽,受到高考的关注,历年来在高考题特别是文综题中都有
古今中外的重大改革
作者:魏娟  来源:试题与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改革开放时期  王安石变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戊戌变法  生产关系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东欧国家  高度集中  资本主义经济 
描述:重点难点突破中外历史上改革的共同启示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虽然历次改革所处的时代、国度和具体内容不同,但从实质上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改革就是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使之及时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