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5)
报纸(26)
图书(6)
学位论文(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8)
地方文献 (16)
宗教集要 (5)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4(17)
2012(6)
2011(6)
2010(17)
2007(3)
2001(4)
1999(9)
1998(8)
1995(10)
1983(3)
按来源分组
其它(4)
语文知识(3)
东方艺术(2)
劳动保障世界(1)
北京艺术(1)
湛江日报(1)
中国画画刊(1)
寻根(1)
海南出版社(1)
神州民俗(1)
河北武安:“捉黄鬼”闹元宵
作者:暂无 来源:神州民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武安  河北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  《吕氏春秋》  《周礼》  仪式 
描述:河北武安有一个村子叫固义,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仪式一一捉黄鬼。黄鬼一说无从考证,中国傩研究会认定为傩,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是古老的仪式,《周礼》、《吕氏春秋》就有记载了
作者:鲁枢元  来源:东方艺术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畅销书  文化保守主义  《安娜·卡列尼娜》  王六郎  《牡丹亭》  《西厢记》  生态保护  《红楼梦》  存在扩充  美国华盛顿州 
描述:鲁枢元Ⅰ书与读书的人,有时真象一对情侣。“爱书”,是一种常见的说法。其甚者,“书痴”与“情痴”相去无几。毛泽东,一代伟人,当了领袖仍有“抄书”的癖好。“抄书”,是对书的体贴爱抚。他还喜欢把书搬到
作者:胡星林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冰下  食物  比喻  周礼  天官  祭礼  保存  记载  世界  晋书 
描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冰来保存食物的国家。据《周礼·天官》记载,二千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冰鉴”:“凌人掌冰,春始治鉴。”又“祭礼共(供)冰鉴。”今人注曰:“鉴如(垂瓦),大
“酒旗”
作者:李晖  来源:寻根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容斋随笔》  《东京梦华录》  小酒店  陆龟蒙  《睡虎地秦墓竹简》  长安  望子  《周礼·地官》  《清明上河图》  刘禹锡 
描述:这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的《怀宛陵旧游》:陵阳佳地昔年游,谢青山李白楼。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酒旗”是唐人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本文拟就它的传承与演变作些探讨。一、酒旗作为商业招幌始于春秋何谓“酒旗”?《辞海》:酒旗:即“酒帘”、“望子”。...
孤独
作者:房国栋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孤独  李商隐  异客  王维  落叶  屈原  晏殊  贾谊  亡国  晚年 
描述:被放逐,在江边徘徊,感到举世混浊,唯我独清,这是一种深刻的孤独。贾谊在长沙,感秋风萧萧,落叶飘零,这是一种怀才不遇,难酬壮志的孤独。
自说
作者:彭先诚  来源:中国画画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宾虹  王安石  木芙蓉  虚灵  高古  用笔  花瓣  玉兰花  境界  笔法 
描述:空,空不异色",这是诗境,亦是画境。"墨沈留川影,笔花传石神"(唐志契《绘事微言》)。笔不滞于物,留有余地,才能笔笔虚灵,又笔笔写实,才能为物传神,抒写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
金山寺中白蛇
作者:杨祖愈  来源:北京艺术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金山寺中白蛇
趣事逸闻舒同
作者:龙山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舒同  趣事  人生道路  学生运动  革命道路  书法艺术  传奇色彩 
描述:青年时才华横溢投身进步学生运动,走上革命道路后以文韬武略屡立特殊功勋,人生后期在书法艺术上独创一派成就卓著,这大致就是舒同一生的精彩写照.舒同的人生道路曲折而辉煌,充满了变数和传奇色彩,尤其几个少有人知的趣事逸闻,更是他精彩人生的华彩乐章--
七嘴八舌秦腔
作者:叶涛 邓春松 王寅明 王世伦 刘照平 苏笑神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腔  元杂剧  人民群众  艺术欣赏  中国戏曲  《牡丹亭》  生活素材  时代美  《长生殿》  观众 
描述:近年来,许多剧团在选择剧本时,是依据自己所瞄准的奖项、所需要的或易于夺得此项奖的题材去组织创作或购买剧本的。而在题材的选择上、生活素材的摘取上,往往不太注意研究看戏的广大观众的需要。不注重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不思考写什么才能引起广
亥年
作者:張中行  来源:紫禁城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九十年代  “源”  八十年代  系主任  乾隆皇帝  古老肉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净土宗  “理想” 
描述:其名為“狗”,書面上寫“甲戌”。於是未費力就想到北京大學同學馬珏,是前幾天,她的女兒來電話,說久病,住醫院,終於在去年十一月走了。她是我唸北大國文采時期系主任馬幼漁先生的女兒,當時公認為校花,我當然無緣也不敢接近。是八十年代的後期,我們纔有了音信來往。她也老了,兼以病,行動不便,直到九十年代初,纔在她女兒家裹晤談了片刻。她戀舊,沒有深關係,也“執手相看淚眼”。別後不久她就住了院,我應該去看她,可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