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9)
报纸(16)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5)
地方风物 (6)
地方文献 (3)
非遗保护 (3)
按年份分组
2014(11)
2012(4)
2011(5)
2006(1)
2005(2)
2004(2)
1995(3)
1992(1)
1990(5)
1986(4)
按来源分组
抚州日报(3)
林业实用技术(2)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
中学生(1)
国际贸易(1)
柴达木日报(1)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
赣南农业科技(1)
牛城晚报(1)
中国食用菌杂志(1)
栽培管理应是菌种管理的重点
作者:许志鸣  来源:中国食用菌杂志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菌种  栽培  管理 
描述:在食用菌生产中,母、原种、栽培各有其不同的功能,混淆各类菌种的功能,忽视对栽培的管理,会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菌种管理体制中应当以栽培的质量控制为菌种管理重点.
江西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结构研究
作者:谢冬明 廖军 杨光耀 施建敏 刘晓勇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森林群落  森林群落  结构特征  结构特征      多度  多度 
描述:初步研究了江西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森林群落层次结构明显,生物量主要集中在林冠,林冠有1~2个层次;下木层、更新层和层间植物占有量少.-多度的结果说明,该地区森林群落
因地制宜推广油菜栽培技术:于都县黄麟乡罗溪村油菜示范小结
作者:廖晨阳 钟培林  来源:赣南农业科技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油菜  栽培  因地制宜  示范 
描述:因地制宜推广油菜栽培技术:于都县黄麟乡罗溪村油菜示范小结
榆林沟流域冯渠村坝地葡萄栽培技术与效益分析
作者:李景林 郭培才 鲁向平  来源: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葡萄  栽培  效益  榆林沟流域 
描述:榆林沟流域冯渠村坝地葡萄栽培技术与效益分析
河西走廊引种栽培美国黄松试验
作者:陈斌 葛宏元  来源:林业实用技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美国黄松  栽培试验  抗高温  抗性调查  盐碱地  硫酸亚铁  引种栽培  种子  播种 
描述: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降水量35~117mm,由东向西依次减少,蒸发量2100~3400mm,大气干燥度K值为3~7,由东向西逐渐增加,年均风速2·2m/s,最大风速45m/s,≥3m/s的日数为95~290d,≥5m/s的日数为20~143d,无霜期130~159d。太阳辐射强度145~154kJ/c
柑桔
作者:熊柏林  来源:国际贸易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柑桔  长江流域  南丰蜜桔  北宋文学  栽培  原产地  红桔  水果  香味  曾巩 
描述:已是水果中之珍品。我国柑桔的种类很多,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均有栽培,桔子比较著名的有浙江温州的无核蜜桔,黄岩蜜桔,四川红桔,江西南丰蜜桔,三湖红桔,寻乌蜜桔以及小金桔等,主要出口苏联、东欧及港澳。柑子
橘的知识知多少
作者:薛吉辰  来源:中学生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工记  栽培  水果  结实  知识  香味  周礼  种类  夏禹  红色 
描述:橘,俗称桔,橘是人们所喜爱的水果之一,种类繁多。开白花,秋天结实,呈红色,有香味,入口微酸。在我国栽培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夏禹时代就有人种植橘柚了。《周礼·考工记》载: “橘逾淮而北为枳。”《宴子春秋
五月枇杷正满林
作者:金效其  来源:中国食品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枇杷  白沙  软条  批把叶  莆田  《本草纲目》  我国南方  栽培  润五脏  《周礼·地官》 
描述: 枇杷,又叫“卢桔”,据传是因为其时似琵琶,才得了枇杷之名。枇杷原产我国南方各省,栽培广泛,良种甚多,如浙江塘栖的“软条白沙”,福建莆田的“大”。江苏洞庭的白沙枇杷更是枇杷中的上品。
宋真宗面试神童
作者:赵伯荣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真宗  晏殊  面试  神童  临川  江西  宋朝  栽培  应试  听后 
描述:京应试。
蒺藜者得刺
作者:黄鸿生  来源:老年人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吕惠卿  蒺藜  阎罗王  丁谓  内阁大臣  严嵩  有先见之明  门生故吏  《明史》 
描述:古人杂记讲了一则故事:某位公卿入阎罗殿,向阎罗王诉讼门生故吏忘恩负义。说自己在朝中当权时,门生故吏奔走门下,献媚者甚多,而一旦引退,这些人竟路上相遇而不相认。公卿列举了几十人的名单,求阎罗王一一予以惩治。阎罗王听罢并不以为然,对公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