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浩诗三首
-
作者:李 浩 来源:钟山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李浩诗三首
-
浅析“李、刘战争”对唐初河东道州县设置之影响
-
作者:任艳艳 来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 刘战争 唐初 河东道 州县设置
-
描述:唐初,李唐王朝与刘武周"定杨"政权之间的战争进程直接引发了李唐政权所领河东道州县的变动。随着军事上不断取得胜利,李渊在河东道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出于巩固对收复失地或新占区域的统治、笼络部众、安抚来降
-
古代并称的作家
-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物价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 文学成就 “三曹” 北宋文学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骆宾王 卢照邻 苏辙
-
描述:古代并称的作家
-
李杜齐名
-
作者:吾三省 来源:新东方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薮》 诗歌史 杜审言 胡应麟 李商隐 杜甫 李白 韩愈 明人 李峤 杜牧
-
描述:在唐代诗歌史上,以“李杜”并称的为数有三,并不限于“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诗)中所指的李白和杜甫。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得很明白:“杜审言、李峤结交前朝,李商隐、杜牧之齐名晚季,咸称李杜。”
-
谈谈古代文人并称的先后次序
-
作者:吴承学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文人 王安石 中国古代文学史 次序 尊卑有序 称呼 李杜并称 地位 司马迁 元白
-
描述:今人对于排名次序是相当讲究的。排座次,是一门十分微妙的学问。谁先谁后,都要准确地反映出其社会的地位高下差别。有人说,这种现象的根源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尊卑有序"的礼教传统。这种说法是有道理
-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优劣论述评
-
作者:陈贻焮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白 杜甫 李杜 王安石 创作时期 杜诗 八仙 太白 文章 光焰
-
描述:日忆李白》编在天宝五载春;接着将《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编在《春日忆李白》之后《今夕行》之前,虽未明言,心里也认为这诗当作于天宝五载春:这种安排,或据旧注所作考证或酌情而定,大致上是可
-
李杜七古异同论
-
作者:葛景春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白 乐府歌行 杜甫 《蜀道难》 七古 《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 李杜 胡应麟 《唐诗别裁集》
-
描述:李杜七古异同论葛景春李白和杜甫的七言古诗(包括七言、杂言乐府歌行)是唐诗七古创作的最高成就,即使是后人也无出其右者。明人胡应麟曾对唐代的七言歌行有一个总评:“唐七言歌行,垂拱四子,词极藻艳,然未脱梁
-
王安石扬杜抑李论
-
作者:王书华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李白 杜甫 评价
-
描述:李杜优劣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自唐代元稹首倡扬杜抑李以来,到宋代更是成为热门话题。作为北宋重要的文学家,王安石具有鲜明的扬杜抑李的倾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较之于李白而言,王安石
-
与峨嵋并称的大蓬山胜迹考
-
作者:阚家骆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安禄山 《方舆胜览》 《四川通志》 《元丰九域志》 风景名胜 佛教经典 《太平寰宇记》 达成铁路 摩岩造像 历代军事
-
描述:大篷山历史悠久,《太平寰宇记》、《方舆胜览》、《元丰九域志》、《四川通志》、《蜀中名胜记》、《营山县志》等典籍,均有记载.此地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极多,只因僻处川北,昔日交通梗阻,清末以来战乱频仍,尤其是“文革”中,胜迹破坏严重,致使大蓬之名,知者渐少,久之恐将湮没不彰.
-
历代“李杜优劣论”画廊剪影
-
作者:黄荣志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居易 优劣论 李杜并尊 文学史地位 李白诗歌 李杜并重 社会地位 中进士 王安石 杜甫
-
描述:文学史上,李杜优劣论,最早可溯源到自居易文论。白居易生当李杜的文学史地位没有得到确立的时代。我们知道,白居易29岁中进士前社会地位较低,又曾避战乱四处漂泊,较广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