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50)
报纸(349)
图书(67)
学位论文(22)
会议论文(1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92)
地方文献 (312)
地方风物 (36)
红色文化 (17)
宗教集要 (17)
才乡教育 (16)
非遗保护 (11)
按年份分组
2014(189)
2013(63)
2011(132)
2010(115)
2008(92)
2006(40)
2005(32)
2004(34)
2001(39)
2000(31)
按来源分组
中华戏曲(6)
文献(6)
艺术百家(4)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
福建艺术(2)
散文(2)
社科纵横(1)
新消息报(1)
戏剧学刊(1)
大众日报(1)
二十卷本《》考
作者:李剑国  来源:文献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干宝  著录  胡震亨  万历  太平广记  唐前志怪  二十年  辑本 
描述:步。今撰作此文,围绕二十卷本《》的若干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重新作一检讨和考证。
箧集
作者:韩羽  来源:散文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亮工  千佛山  答语  高阳  大笑  人物画  空间限制  骆宾王  理趣  一字一顿 
描述:吕豫石司农为选郎时,其座师以私托之,不应。其人与高阳孙公言及,怒詈之。高曰:知君有好门生,故以此相夸也。(周亮工《书影》) 读罢大笑,想起舌战群儒一语。用舌如用兵。用兵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高之答语,其如是乎?
〈宜黄县戏清源师庙〉解
作者:周育德  来源:戏剧学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曲    清源师 
描述:顯祖說「情」是藝術行為的原動力,戲曲和音樂舞蹈一樣都是「情」的產物,所以才有神奇的創造功能和感人力量。戲曲一道能開啟人情之大竇,所以能使人快樂地接受教化。湯顯祖考察了戲清源和田竇將軍的來歷,考察
汤显祖《宜黄县戏清源师庙》解读
作者:苏子裕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  海盐腔  临川四梦  戏曲理论  北杂剧  宜黄腔    弋阳腔 
描述:汤显祖以其光辉剧作临川四梦成为我国明代剧坛的标志。他既编撰剧本,又躬践排场,执导执教,甚至为戏班安排上演剧目和演出事务,与艺人保持密切联系。他在进行戏曲创作实践的同时,对戏曲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戏曲创
汤显祖与《宜黄县戏清源师庙
作者:邹自振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宜黄县    演出活动  戏曲导演  中国古典  《邯郸  戏剧创作 
描述:汤显祖晚年在玉茗堂故居,不仅潜心于撰写剧本,同时还热衷于戏曲演出活动。他在写完《邯郸》以后,便把主要精力转到了从事演出活动方面。这一年,玉茗堂全部峻工。次年(万历三十年,即1602年),他应宜黄腔
神来境异 错综幻化——杜甫名作《旅夜书怀》赏析
作者:陆精康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旅夜书怀》    赏析  杜甫  胡应麟  五律 
描述:试从三方面对其“神来境异,错纵幻化”这一特色略作分析。
汤显祖“意趣神色”论
作者:史凤云  来源:社科纵横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剧创作         
描述:汤显祖在以“情”为核心的戏曲创作中,实践了其“意趣神色”的戏剧观。他主张“情”作为戏剧真正之内涵,统帅着整个戏剧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段;强调戏剧创作应注重立意深刻、富有机趣,同时要有神韵气质和本色的语言。
汤显祖以情演情的戏曲表演论——《宜黄县戏清源师庙》析探
作者:蔡守民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以情演情  修容修声  表演艺术  最高境界 
描述:汤显祖在 宜黄县戏清源师庙 中首创性地提及戏曲的表演理论 ,倡导以情演情 ,对演员的修养和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表述了独特的见解 ,其戏曲美学思想直接影响了潘之恒、袁于令和李渔 .
论汤显祖《宜黄县戏清源师庙》的戏曲理论史意义
作者:李小菊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曲形式  戏曲理论      临川四梦  牡丹亭  踏谣娘  论述  杂剧 
描述:汤显祖(1550-1616)在戏曲方面取得的成就,历来以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闻名于世,而在戏曲理论方面的论述则主要体现在为数不多的几篇题词和诗歌中。从这个角度来讲,专论戏曲的《宜黄县戏清源师庙
忘形而得 神明而章成——王安石《游褒禅山》构思艺术探讨
作者:孙辉  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游褒禅山  构思艺术 
描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一反游记常规,忘形而得,千古传诵。其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篇游记具有很高的构思艺术。主要表现在以“求思”为中心展开内容、以“求思”为文眼安排结构和以“求思”为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