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刘绍棠小说的独特风格和固定程式
作者:南帆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小说艺术  独特风格  中篇小说  创作才能  作家  艺术风格  小说创作  现实生活  程式 
描述:创作才能的读者舒了一口气,而一些有见识的评论家当时就意识到:这不是偶然的成功,而是厚积薄发的产物。作家在这篇小说中的纵横自如,意味着他找到了自己创作才能与某一部分现实生活的交汇点。因而,《蒲柳人家》的独特之处将成为刘绍棠小说创作成熟的转折标志。果然,一批清新俊拔的中篇小说相继诞生。这些小说之间具有一种明显的内在联络和呼应。它们
论汤显祖戏曲的言情观──兼论明清戏曲发展
作者:许艳文  来源:长沙大学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曲  言情观 
描述:以明清戏曲发展为背景,论述了汤显祖戏曲“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言情观,以反对吴江派以音律为戏曲的审美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汤显祖“情”战胜“理”的审美理想。
论汤显祖戏曲创作的独特价值
作者:谭坤  来源: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曲  价值 
描述:明初剧坛深受“道学风”和“时文风”的影响,戏曲创作一度陷入低谷。汤显祖高举“情至”的旗帜,扭转了当时不良的创作倾向,成为开一代风气的戏曲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主体性,浓郁的感情色彩,充满了个性化
汤显祖戏曲中茶的社会文化
作者:赵国栋 于转利  来源:兰台世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茶的社会文化  戏曲 
描述:汤显祖戏曲中有着丰富的茶的社会文化内容,既有直接对茶文化的描述,也有各种各样对茶文化的运用,通过他戏曲中的茶文化反映了明朝时期许多社会文化特征。
论青春版《牡丹亭》对“戏曲进校园”的启示
作者:汤玲  来源:文化学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戏曲  戏曲  校园  校园 
描述:由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传统戏曲艺术成功走进校园提供了借鉴之路。在审美视觉化和媒介充斥的多元文化消费时代,戏曲艺术进校园,应精选剧目以契合青年接受心理;分析青年审美风尚以在改编中注入
戏曲之况味
作者:颜湘君  来源:书屋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人生  白先勇  刘希夷  牡丹亭  昆曲  故事  无限  少年  唱腔 
描述:依依呀呀的唱腔中,原有着无限的韵致和深情,待得有了一定生活阅历,看过了人事沧桑,方能解得其中几许况味。
《牡丹亭》艳曲惊芳心:从黛玉欣赏《牡丹亭》谈人物性格与戏曲
作者:于颖华  来源: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  戏曲  戏曲  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 
描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对人物形象的描绘是独占鳌头的。曹雪芹大胆地抛弃了俗套小说公式化、概念化的传统写法,跃向了更高的艺术境域,调动种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性格,戏曲仅其中之一。而林黛玉欣赏
浅谈《牡丹亭》戏曲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作者:金珊珊  来源:金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戏曲  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  牡丹亭  牡丹亭  多样化  多样化 
描述:的不断完善。本文通过《牡丹亭》为案例,探究戏曲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明清民歌时调在戏曲中的传播艺术:以江西地方戏曲"广昌孟戏"
作者:陈利利 章军华  来源: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歌时调  民歌时调  戏曲  戏曲  传播  传播  孟戏  孟戏 
描述:中国古代戏曲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歌时调的影响.戏曲在故事题材的借用、演唱体制的引入、艺术表现手法的模仿、叙事技巧的借鉴等方面,都能看到民歌时调的影子,即使戏曲发展到明清传奇阶段,其演唱
戏曲意象的多重审美功能:以《牡丹亭》中“柳”意象为例
作者:陈小凤  来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戏曲  牡丹亭  牡丹亭  柳意象  柳意象  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 
描述:戏曲秉承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精神,重视意象创造,具有独特的美学神韵。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了以牡丹亭为主体的意象系列,本文将对作品中柳意象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与人物形象塑造及剧情建构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