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88)
期刊文章(81)
学位论文(21)
会议论文(1)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61)
地方文献 (15)
宗教集要 (6)
才乡教育 (3)
红色文化 (3)
地方风物 (2)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54)
2013(17)
2012(10)
2011(21)
2009(13)
2008(11)
2007(9)
2000(5)
1986(2)
1953(1)
按来源分组
商丘日报(3)
人民日报(3)
东方艺术(1)
南方文物(1)
晋江经济报(1)
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
现代生活用品(1)
中国会展(1)
成人教育(1)
中外文化交流(1)
展览·活动
作者:暂无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展览  湖北省博物馆  中国文化  《牡丹亭》  颁奖典礼  文化中心  丝绸之路 
描述:中国文化风席卷英伦英国近日报道,中国文化艺术创作2008年将冲出世界,向全球展示其音乐、舞蹈和视觉艺术的丰富创意。这股文化潮流率先吹到英国,将于2月7日鼠年初一在全英国举办《现今中国》(ChinaNow)的中国文化艺术
农村成教中心校也应是科普中心
作者:项复民  来源:成人教育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普  中心  成教中心 
描述:大力开展科普工作,加速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时代的要求。农村成教中心校应充分认识到开展科技普及工作是自己应尽的职责,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运用科学方法使自己成为科普的中心阵地。
盛名之下,其实“要”副:访安宝示展览展示工程(上海)有限公
作者:于萌萌  来源:中国会展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英  总经理  公司  有限  上海  工程  展览  专业课 
描述:采访王英迪是一次很好的体验,他的每一个观点都能够紧紧抓住听者的神经,深入到你思维的深处。与其说是一次采访,不如说是一堂专业课。
中国雕塑学会举办《浓:吴彤雕塑展》
作者:暂无 来源:现代生活用品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雕塑  学会  中国  展览 
描述:中国雕塑学会将于2012年6月9日下午3点举办《浓——吴彤雕塑展》,并于当日下午3点举办雕塑研讨沙龙。此次展览是中国雕塑学会推出的“青年推介计划”的第二期的展览,也是这一项目在中国雕塑学会沙龙举办
高校管理工作中心应是教育学生和服务学生
作者:王文珍  来源:黔南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校  管理模式  学生  中心  教育功能  服务功能 
描述:高校管理工作中心应是教育学生和服务学生
《江西古代文物珍品展览》简介
作者:张翌  来源:南方文物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古代  珍品  文物  青花  曾巩  配乐  牙雕  提梁  瓷器  省博物馆 
描述:乐讲解,一边观赏江西古代五千年的文物精华
牡丹亭:侯庆艺术展
作者:奈西  来源:东方艺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艺术展  戏曲艺术  表演  美术馆  着装  展览  古代  现代  状态 
描述:5月23日,"牡丹亭"——侯庆艺术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一场戏曲艺术家的着装表演开场,并同时呈现了古代与现代两位妙龄少女的情窦初开的一系列状态,一种懵懂,一种情怀。无论是表演还是画作都深刻诠释
校闻简讯
作者:暂无 来源:教学与研究 年份:195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研室  研究生  西郊  中国革命史  副校长  黄松  周年  第二次  展览  工作人员 
描述:宁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三个教研室也分别举办了展览。校党委为进一步保证学校“巩固与提高”方针的贯彻,於九月二十六日下午至二十七日召开了党代表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以後的工作并讨论
马未都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作者:芳菲 望鸿  来源:新华航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博物馆  中国古代艺术  艺术赞助  王安石  新中国  传统文化  文物  君子  展览  门窗 
描述:走进文物领域,深知此处积淀之厚,非一世之功不可攻入,故兴趣盎然。世上凡能成事的人都要保持这种兴奋,持之以恒。王安石所以说:君子不可以不知恒。
人乘黄鹤去艺存天地间
作者:徐声  来源:中国美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冠中  黄鹤  艺术家  作品  展览  中央美术学院  精神  巴黎  博物馆  艺术学院 
描述:庚寅之年,五月几望,吴公冠中先生驾鹤西去.余后牛晚辈,忝为是文,以吊先生. 昔欧阳先生(<祭石曼卿文>日: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吴公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