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觏经济伦理思想目标浅论
-
作者:田彬 来源:商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经济伦理思想 目标
-
描述:李觏认为所有的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李觏的经济伦理原则,富民是这个原则的根本基础。李觏经济伦理的目标就是希望其经济主张能够使经济和谐发展,从而利国富民。李觏提出的一系列
-
试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应是单一目标还是多重目标
-
作者:胡静 来源:宁波经济丛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货币政策工具 多重目标 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目标 单一目标 通货膨胀率 宏观经济目标 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经济的
-
描述: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和低失业率;单一目标则指稳定币值。在资源约束型经济的工业化进程
-
追求利润不应是企业的唯一目标
-
作者:河智海 来源:IT时代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企业主 追求利润 当今社会 市场 韩国 大家庭 目标 酒店 衰落 员工
-
描述:基亚也逐渐走向衰落。看到这两个商界巨擘的颓败,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韩国,也有很多曾经的领军企业走向了衰落,并最终淡出
-
社会主义企业的动力机制应是追求利润极大化目标
-
作者:王秋石 来源:金融与经济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利润极大化 社会主义企业 企业动力机制 成本极小化 均衡条件 劳动力 经济学家 命题 目标 最佳投入
-
描述:●社会主义企业应否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是我国经济学家长期争议的问题之一。见仁见智,尚无定论。王秋石同志以严密的数学演释手法,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他的见解。
-
夏斌:“压物价”不应是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
-
作者:饶智 来源:中国商界·上半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宏观经济政策 物价 金融研究 投资分析 国家利益 中国金融市场 目标 经济增长 研究中心 经济的
-
描述:一味地压物价绝对不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我们的首要目标从国家利益出发应该是尽可能地在增长与物价之间取得适度平衡。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
《牡丹亭》的多重意蕴
-
作者:陈刚 来源: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人欲 人欲 爱情 爱情 自况 自况 宗教观念 宗教观念
-
描述:个部分和艺术形象身上都有明确的体现。建基于充分肯定人欲这一题旨上的《牡丹亭》的第二重意蕴才是对美好爱情的深情礼赞 ,其中显示出的以情反理、崇尚个性解放等文化意义尤具价值。汤显祖和自己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杜丽娘声息相通 ,《牡丹亭》由此具有了更为深沉的自况意蕴 :汤显祖把生命的激情 ,感怀身世的浩叹全部倾注在杜丽娘身上 ,他的种种感受、体验都藉人物形象和爱情故事得以传达。肯定人欲 ,赞美爱情 ,传达人生况味都是剧作的题中应有之意 ,但更深入地追究下来 ,《牡丹亭》又是一部道德剧和宗教性戏剧 ,凸显出宗教性观念 ,是一部仰仗天、地、神、鬼和皇权来追求人欲爱情 ,感怀人生况味的不朽之作
-
应用写作课的教学应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
作者:赖葵文 来源:柳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应用写作课 改革与创新 目标 目的 教学内容 措施与方法
-
描述:应用写作课是我国高校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公共必修课。本文认为对这门课的讲授,应视为一个系统的工程,主体应有这几个构件:一是落实"应用"的目标、目的;二是力求精当的教学内容;三是讲究实和活的教学
-
《牡丹亭》中“情”的多重意蕴
-
作者:何姗 罗嗣亮 来源:兰州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 情 情欲 情欲 情爱 情爱 理 理 个性 个性 自由 自由
-
描述:,它才能超越以前的言情题材剧作,在戏曲史上划上浓重的一笔。
-
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多重变奏
-
作者:郭仁怀 来源:滁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多重变奏 “七月派”小说 四十年代 樊家 小说创作 啼笑因缘 张爱玲 路翎 沈凤喜 张恨水
-
描述:1997年底,我接受高教出版社邀约,参加编写全国师专通编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并承担了部分章节的写作任务。编写教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守正出新”的原则,就很难把握。再加上我手头资料缺乏,写起来十分吃力,质量不敢自信。现借我校学报,将其中一章发表出来,敬请有识之士给予批评指正。
-
《牡丹亭》文化意蕴的多重阐释
-
作者:暂无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钱华 《〈牡丹亭〉文化意蕴的多重阐释》 汤显祖 故事情节 审美意义 悲剧性 二重人格心理意象
-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虚幻复合的艺术情境与丰厚奇特的文化意蕴,历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审美兴趣,面对这样一部经典名著,任何一个固定的视点都容易造成对作品的遮蔽。钱华在《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上发表同题文章,从三个层面对《牡丹亭》的文化意蕴进行了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