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1)
报纸(10)
学位论文(3)
会议论文(2)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0)
地方文献 (3)
地方风物 (3)
宗教集要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3)
2011(3)
2010(4)
2008(2)
2007(2)
2003(3)
1998(1)
1989(1)
1985(2)
1962(1)
按来源分组
文献(6)
华西都市报(2)
戏曲研究(2)
收藏(1)
辽宁教育出版社(1)
中华书局(1)
中国典籍与文化(1)
医学美学美容(1)
当代学生(1)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
《徐和他的归朴堂藏书》补正
作者:刘汉忠  来源:文献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藏书    题记  周礼  书录  庚子  刻本  保存  文献  补正 
描述:生书有散失,余与梧生不时晤,亦未以此事质之。今岁重阳前三日,抱存(袁克文)走伻相告,谓得宋本
“玉茗堂四梦”最早的合刻本探索
作者:吴书荫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全集  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  刻本  戏曲研究  万历  戏曲作品  南柯记  探索  三十年 
描述:,对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讨。会议共收到论文近70篇。为了使全国各地的戏曲研究人员对这次会议的情况有所了解,本刊在本辑特此设置栏目,刊发会议论文7篇,以飨读者。
我国古代妇产科学的瑰宝——介绍元·勤有书堂刻本《妇人大全良
作者:朱定华 王咪咪  来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妇人大全良方  内容丰富  刻本  书堂  妊娠疾病  陈自明  学术思想  南宋  论述  产后 
描述: 《妇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南宋·陈自明撰于嘉熙元年(1237年),是我国论述妇产学科内容丰富的一部专书。其中元·勤有书堂刻本则又系《妇人大全良方》各刊本中,未经后人删补,论述全面,最能反映陈氏著作
文言
作者:暂无 来源:当代学生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国维  文言  晏殊  有我之境  人间词话  音乐  李清照  体验  词调  愁情 
描述:大家好,考试结束了,也该轻松轻松了吧!这回思骐请大家一起来赏词。词又称曲子、曲子词、琴趣、诗余、长短句等。聪明的你从这些别名中一定已经看出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了吧。实际上,词最初便是根据曲调填写的,好的词不仅能意味深长地写景抒情,读起来也琅琅上口。你是否愿与我结伴,到词中去体验古人的爱恨情愁?
窈窕靓丽美人
作者:暂无 来源:医学美学美容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自明  功能食品  饮食习惯  产品  副作用  胶囊  功效  祛斑  成都  美容 
描述:成都美人的美容瘦身产品上市以来一直受到爱美女子的追捧,到底美人为何如此受欢迎?又有什么神奇的功效呢?想知道就来看看经理陈自明先生的解释吧——A:很多人反映美人的产品对美容瘦身的效果非常好
宋蜀刻本《周礼》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宋蜀刻本《周礼》
藏书家黄永年先生
作者:陆三强  来源:收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藏书家  藏书家  黄永年  黄永年  50年代  50年代  线装书  线装书  旧书业  旧书业  学者  学者  书店  书店  刻本  刻本 
描述:黄永年(1925.10~2007.1)先生是当代享有盛名的学者、版本签定专家和藏书家。藏书界盛传,线装书任书店的架子上不用取下来.更不用打开,老先生就能知道是什么刻本。上世纪50年代前期上海旧书业界
论宋人教乐语的文体特征
作者:任竞泽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乐语  《周礼》  《诗经》  雅俗尊卑 
描述:了语言内容等创作上的文体规范,要求人们在撰制时应得体,而且还产生了许多惯例和破例,有正体变体之分。
中日所藏《金瓶梅词话》应是同一刻本
作者:鲁歌 马征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影印本  故宫博物院  刻本  翻印本  金瓶梅词话  台湾  文字  京都  日藏本  美国国会图书馆 
描述: 现存于世的明刻本《金瓶梅词话》原书有四:1.日本日光山轮王寺慈眼堂藏本;2.北京图书馆藏本(抗日战争期间寄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1975年归还台湾,现藏于台北市外双溪故宫博物院),缺第五十二回第七
关于牡丹亭的批评与反批评
作者:暂无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反批评  汤显祖  戏剧演出  明代中叶  序跋  刻本  评论  信札  戏曲史 
描述:古时没有报刊,除编撰专著,或为刻本序跋外,对当时的戏剧演出,往往是通过口头评议或信札、日记、诗词来进行评论的。为刻本写序跋者,大多是作者的至亲密友,故多为赞美之词。但在信札往来之中,却有褒有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