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2)
报纸(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1)
按年份分组
2014(4)
2012(2)
2011(4)
2010(3)
2008(4)
2006(1)
1999(1)
1995(1)
1983(1)
按来源分组
台州晚报(2)
台州日报(2)
诗词月刊(1)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
台州商报(1)
中国书画(1)
温州都市报(1)
观察与思考(1)
派出所工作(1)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
知府自讨没趣
作者:杨欣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知府  汤显祖  文昌桥  文章  秀才  明代戏剧  临川  春秋  宝塔  诈称 
描述:四才子找知府对句的。知府叫他们念出上联,四才子齐声念道: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上文章”是指四秀才,下文章”是指“文昌桥”。知府想了半天,不得佳句,只得绕道而走。黄昏时,他来到黄昏渡,渡边
知府细断投毒案
作者:劳午 王维钢  来源:派出所工作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投毒案  知府  《岳阳楼记》  王安石  范仲淹  永济市  宰相  文官 
描述:北宋时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脍炙人口.他的儿子范纯仁后来也是著名的文官.做过当朝宰相.后因反对王安石.一度被贬出京。他在河中府(位于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任知府时,府衙发生过一起投毒案。
乌台诗案——北宋湖州知府苏轼
作者:简究岸  来源:观察与思考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乌台诗案  湖州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  指斥乘舆  北宋  知府  变法派  皇帝 
描述:皆作于湖州、杭州任所。因此,此案也算浙江宋代一起名案。(一)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由徐州知府调任湖州知府。苏轼到任不久,即向平素关
鲁琪光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书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家  欧阳询  知府  同治 
描述:鲁琪光 (约1828-1898),字芝友,江西南丰人,清代著名书法家。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进士,散信授编修,旋补陕西道御使,授山东登州知府,并署登莱青道,调补济南知府。文章道德,冠绝一时
朱熹二贴考
作者:郭齐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宋会要辑稿》  《续集》  太夫人  台州  陆九渊  元元  临海县  朱熹文集  翁方纲 
描述:朱熹二贴考郭齐《三希堂法贴》载有朱熹《六月五日贴》一首,全文如下:"六月五日,喜顿首:奉告,审闻回况为慰。讯后庚暑,侍履当益佳。庙额闻已得之,足见朝廷表劝忠义之意。记文久已奉诺,岂敢食言?然以病冗因循,遂成稽缓。今又大病累月几死,近日方有向安意。若以...
曾惇知光州年考
作者:程家林  来源:诗词月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绍兴  绍兴  紫芝  紫芝  使君  使君  二十年  二十年  镇江  镇江  武陵  武陵  考证  考证  枢密院  枢密院  台州  台州  时间  时间 
描述:稿》食货一二之六"二十六年三月十六日,权发遣光州曾惇言:淮
曾惇初知台州时间小考
作者:王湘华  来源:大连大学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惇  曾惇  台州知府  台州知府  绍兴十四年  绍兴十四年  绍兴十六年  绍兴十六年 
描述:对曾悙初任台州知府时间,学界尚有不同说法。《全宋词》《中国历史人物辞典》表述为“绍兴中,守台州、黄州”,用的是约略之词;《中国词学大辞典》认为曾悙绍兴十四年(1144)知台州。然据《赤城集》、《嘉定
王安石:钟山脚下的孤桐
作者:金鑫  来源: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中旬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钟山  鸟语  顿挫  抑扬  知府  隐居 
描述:一 1067年三月,某个鸟语花香的早晨,京城差使宣读圣旨的抑扬顿挫之声,打破了王安石守丧隐居钟山的宁静生活:他被任命为江宁知府,择日赴任。
匿名谤书
作者:暂无 来源:法学杂志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礼  匿名信  谋反  宋代  前不久  告发  投递  开封  搜查  知府 
描述:宋代王安礼任开封知府时,有人投递匿名信,告发一富家谋反。王安礼接办此案后,对该富家进行搜查,并无任何谋反的凭证,便问富家是否有仇人。富家答说:“前不久,有一个靠写讼状
文昌桥上晒文章(B1)
作者:徐江宁  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 高中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昌桥  文章  汤显祖  历史文化底蕴  知府  临川  彰显  上联  作者  写作 
描述:点评在一般人眼中,历史通常是枯燥乏味的,然而本文作者却将一段历史逸事叙述得妙趣横生,让人读来不忍释卷。更妙的是,整篇文章又与晒这一话题契合,充分彰显了作者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写作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