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5)
报纸(8)
学位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3)
地方文献 (2)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0(5)
2008(3)
2007(3)
2005(3)
2004(5)
2001(3)
1996(1)
1995(2)
1988(1)
1984(1)
按来源分组
肿瘤防治研究(2)
中华中医药学刊(1)
云南林业(1)
科学养生(1)
龙门阵(1)
陕西教育(1)
民国春秋(1)
法制博览(1)
青海湖文学月刊(1)
中国兽医科技(1)
浅谈公畜去势
作者:钟伟熊 严作庭 弋振华 谭平忠 赵荣材 徐忠赞 王玉春 梁建平 李金善  来源:中国兽医科技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去势  公畜  中兽医  发展史  《齐民要  《周礼》  黄帝时代  公元前  文字  古籍 
描述:籍《周礼》中就有“攻驹”、“攻特”的记载。“攻”,即骟割,“驹”和“特”,分别指2岁和3岁的马驹。这是有关我国有血去势最早的文字记载。公元六世纪贾思勰所著《齐民要》中较详细地记载了公
洞察力与穿透力——论风马长篇小说《去势》的语言
作者:牛正寰  来源:青海湖文学月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篇小说  语言文字  二十年  穿透力  小说作者  去势  读者  黄鹤  解决之道  起伏跌宕 
描述:剔的读者,把他们的心思目光都牵牢在一行行一页页的文本上,让他们读下去,读完你写的小说。细节、情节、故事、人物、结构,都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又都不是。一目十行与跳跃阅读,根本没法展现你独具匠心的结构和起伏跌宕的情节,精心编织的细节和故事全都被这种阅读方式所解构。那么,解决之道何在?除了语言还是语言;精彩,必须是精彩的语言!我想,风马先生的聪
分忧
作者:梁发芾  来源:法制博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后花园  貂蝉  牡丹亭  连环计  美人计  董卓  吕布 
描述:悬于这个小小女子身上,于是,两人合谋定出连环计、美人计,专等董卓父子上钩。
媚亦有
作者:骆守中  来源:陕西教育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墓志铭  趋炎附势者  北宋  留名青史  进士及第  三司使  熙宁  指使者  自立门户 
描述:只要作了大官或名人,无论忠奸贤愚,总有一伙小人要趋炎附势,献媚取宠。当然,其目的能否达到,则取决于主客观的种种条件,主要是被趋附者的态度。王安石是北宋有名的大臣,其功过自有历史评说,而当年
巨大纵隔肿瘤中特殊处理
作者:吕军吉 王丽冰  来源:肿瘤防治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纵隔  巨大肿瘤  外科手术  复张性肺水肿 
描述:19例,联合上腔静脉、无名静脉成形术5例,部分左心房切除2例,肺切除17例.切除肿瘤重828~4 264g,平均2 673g,中出血400~4 900mL.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呼吸衰竭2例
古代廉吏拒贿
作者:李俊主  来源:龙门阵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廉吏  北宋  古代  王安石  政治家  清廉  明代  苏轼  宝贝  行贿 
描述: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深入反腐倡廉的今天,重温一些古代廉吏的拒贿法术,对于我们弘扬为官清廉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推进廉政建设,当不失为一剂良药。
包恢的养生
作者:汪茂和  来源:科学养生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江西省  理学  枢密使  国防部长  中国古代  南城  心学  朱熹  养生 
描述:学士,封南城县侯。在他八十八岁的时候,他还担任着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的重要职务。这年,他和朝中文武陪同皇
《齐民要》与林业
作者:李荣高  来源:云南林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齐民要  林业  《吕氏春秋》  《诗经》  《周礼》  《尔雅》  《管子》  科技史 
描述:广志》等先秦至魏晋古籍100多种,农谚20多条,也有询访老农和实践经验方面的资料。
华佗与麻醉
作者:李志铭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麻醉  外科手术  华佗传  麻沸散  医学领域  五脏六腑  移植  麻醉药  麻醉记录  危亦林 
描述:,就离不开麻醉。当代麻醉的高明是
心术 学术
作者:暂无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术  学术  王安石  梁启超  严复 
描述:,梁启超对王安石新政以肯定为主,辅之以批评;严复对王安石的评议前后一贯,有肯定也有批评。在心术方面,梁启超对王安石称颂不已;严复对王安石有褒有贬,认为其理想本身就有问题。在学术方面,梁启超关注王安石的经学思想,强调“求大义以经世”;严复则侧重于文学和哲学两方面,从哲学的高度来考察王安石的思想,故批评多于赞许。上述歧异不仅彰显了梁启超、严复思想的各自情状和不同内涵,也体现了两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与方法,折射出晚清思想界的复杂面相。